西藏起義五十五周年紀念 — 洛杉磯示威記實

1950年10 月,中共建國後的一年便派人民解放軍侵入西藏的昌都,企圖霸占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的西藏。1951年5月23 日強迫西藏政府簽訂所謂的「十七條協議」。所謂的十七條協議其實就是一國兩制。中共強調尊重西藏的文化與宗教自由,尊重班禪與達賴的體制。但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都是謊言。簽訂十七條協議後西藏各處便有零星的抵抗而於1959年3月10日演變成全面的抗暴運動。達賴喇嘛與八萬名西藏人從此遠離家鄉而散居世界各地。3月10 日也就成為西藏人的228。每年的3月10日,全世界的西藏人都會紀念這個痛苦的日子。

西藏人的苦難本來是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的。但隨著西藏佛教的傳播及達賴喇嘛於198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全世界都注意到了西藏人的苦難與中共的殘暴。十七條協議的強迫簽署只是藏人痛苦的開始。文革期間大部分的西藏寺廟都受到全毀或半毀,僧人被強迫還俗。1978年的開放並沒帶給藏人生活上的改善。進入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藏人的抗暴此起彼落。最近幾年來,雖然達賴喇嘛極力勸阻,但自焚事件一再的發生。從2009年來,估計已有126 人自焚而死。

今年的3月10日是西藏起義五十五周年紀念日。約七十名藏人,一些中國的民運人士及一些台灣同鄉於下午四點至七點聚集在洛杉磯的中國領事館前向中共暴政做示威抗議。中國領事館門面深鎖。除了有一個固定的崗哨外,另外有兩個看起來是中國臨時請來的安全人員。洛杉磯警局則派有一輛巡邏車及一名警察停駐在旁。在人員聚集齊全及標語牌及布條都就位後我們開始呼口號。藏人都很高興有台灣同鄉的支援而也都知道當今的台灣當權者傾中。由於有台灣同鄉的支援,藏人也呼台灣獨立的口號。口號主要是:Long Live Dalai Lama, Human Rights in Tibet, China out of Tibet, Tibet for Tibetans, Independent for Taiwan。在口號呼了一陣子後,也由一群人走到對面中國領事館的人行道上來回遊行呼口號。在美國,人行道是人民的,是公家的,任何人都可於人行道上做示威抗議而不需申請。在大型的建築物外可能都有相當寬廣的人行道,而在這種人行道上你只要不超過地上標示的「產權線」(property line),則沒有人能夠管你。

在示威期間,南加州藏人協會的會長Tenzin Dorjee也分發了一份目前藏人司政 (Sikyong, 有人翻為總理) Dr. Lobsang Sangay對藏人起義55 周年紀念的聲明稿。Dr. Sangay回顧過去藏人追隨達賴喇嘛到印度的艱難路程,而許多人不是過世就是永遠不再見家鄉。Dr. Sangay強調對話以和平解決西藏問題。展望未來,Dr. Sangay強調自力救濟,培養下一代及重視教育,並且要維護傳統如傳統食物及服裝。在印藏邊界眺望,Dr. Sangay看到了西藏的高山與河流,Dr. Sangay認為這是一個藏人將可返藏的訊息。

在示威結束前,南加藏人協會會長Tenzin Dorjee也邀請了參與藏人活動多年的Ann Lau發表談話。Ann Lau來於香港,屬於一個叫做Visual Artists Guild的組織。該組織主張言論自由及藝術家自由表達的權利。其後Tenzin Dorjee也邀請台灣同鄉發表談話。這位台灣同鄉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了解西藏問題並同情藏人的處境,以後我們會加強與藏人社區的合作。其後Tenzin Dorjee做了一個總結。強調藏人會繼續奮鬥下去。最後西藏人合唱達賴喇嘛原本於1960年所寫的祈禱文 “Words of Truth”。祈求三寶加持,祈求觀世音菩薩保護雪山王國。場面相當感人而也令人覺得沉重。示威活動就於互道珍重再見中結束。

示威結束後一個台灣同鄉表示,藏人人少而財力也不好,但能有這麼多人參加委實可貴,而他們也顯得有精神。與藏人比起來台灣人有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而藏人的處境也是台灣人的一面借鏡。藏人已經亡國。流亡的藏人沒有辦法說回故鄉就回故鄉。故鄉已是豺狼當道。台灣人有幸還能自由來回而多多少少尚擁有我們自己的家園。如果不珍惜我們所有並力阻中國的進犯,難道要醉生夢死的等到有一天國破家亡的時刻嗎?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