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的省思之一 民族主義的起源 —– 法國革命啟動了現代社會

地理的變化一般是以百萬年為單位來看待的,但歷史的變化卻是以年為單位,甚至以日為單位的。若我們看十七或十八世紀的歐洲版圖,我們目前所知的德國與義大利都不存在,而當年雄霸歐洲的奧圖曼帝國與奧匈帝國都已消失。歐洲的歷史版圖在法國革命 (1789-1799) 後產生急速的變化。而動力主要來自於民族主義的覺醒與發揚。

法國革命對歐洲及全世界的影響都是相當深遠的。法國革命後法國的帝制被廢除了,公民的觀念開始出現了,原來代表貴族及教士的議會也變成為代表一般人民的議會,國歌及國旗取代了君主的標幟,度量衡統一了,國內的關稅廢除了,烈士被紀念崇拜了,而統一的中央政府也建立了。這整個建國過程大約進行了一百年才完成。而這過程也不是很順利的。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08/15/1769 – 05/05/1821) 於1804-1815年復辟,自封為皇帝。但拿破崙也於1804年公布了一個簡單明瞭的拿破崙法典 (Civil Code, 或稱Napoleonic Code),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廢除天生具來的特權。隨著法國革命的思想之傳播及拿破崙的東征西討,這個自由、民主、共和及民族主義的理念也隨著拿破崙的軍隊散佈歐洲各地而引起廣大的迴響,喚醒了各地的民族意識。也因此歐洲於十九世紀到處都有革命。由1820年代,1830年代到最大的1848年的革命,可說遍地開花。但這些革命都失敗了。期望過高及準備不足是主因,也可說當時的社會條件尚未成熟。但於1871年德國及義大利統一獨立了。這兩個國家的統一及獨立,尤其是德國的統一,對日後的歐洲有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東歐的民族主義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從而造成東歐歷史版圖的大變動。

義大利在統一之前是屬於各個王國分治及隸屬法國與奧地利控制的局面。歷史學者一般認為近代義大利的獨立運動始於1815年而到1871年才完成。中間大致經過了三場獨立戰爭:1848-1849,1859,1866。在義大利,義大利的統一及獨立被稱為Risorgimento ( Resurgence, 復興 ),而其靈魂人物可說是被稱為義大利心聲 (The Beating Heart of Italy) 的Giuseppe Mazzini (6/22/1805 – 3/10/1872)。1827年Mazzini參加了一個祕密結社,事發後於1831年流亡在外。Mazzini長年流亡而住過瑞士,法國及英國,而與許多義大利及各國的流亡人事都有來往。1831年他成立了義大利青年 (La Giovine Italia),追求義大利的統一獨立與自由共和 (One, Independent, Free Republic)。這種思想也激發了日耳曼青年,波蘭青年及瑞士青年的成立,而都在一個大旗幟歐洲青年 (Giovine Europa) 之下。Mazzini可說是目前歐盟思想的先驅。除了Mazzini外Camillo Cavour (8/10/1810 – 6/6/1861) 則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人物,他原本是Piedmont-Sardinia王國的首相,靠其能力成功的運作成為後來五倍大的義大利王國的首相。

義大利人可以用羅馬的光榮歷史做號召,但在拿破崙侵歐之前日耳曼人並沒有甚麼民族或國家的觀念。文人如Johann G. Herder (8/25/1744 – 12/18/1803) 則為文推動人民 ( Volk ) 及各人民文化的特殊性 ( Volkgeist ) 的觀念。但將德國推向歐洲舞台的則為普魯士的鐵血宰相 ( Blood and Iron Chancellor ) 稗斯麥 ( Otto von Bismarck, 4/1/1815 – 7/30/1898 )。1862年普魯士的威廉一世國王任命稗斯麥為首席部長 ( Minister President ),給予重任。稗斯麥發動三場短而有決定性的戰爭。他以對外戰爭來凝聚內力以統一德國。他首先打丹麥,其次打奧地利,最後打法國。1871年的普法戰爭得勝後,稗斯麥與各日耳曼的王公於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鏡宮宣布擁護威廉一世為德國帝國的皇帝。稗斯麥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家,因為威廉一世的重用使他能夠放心行事。但其強硬的作風難免招忌。在威廉二世上任後的第二年 (1890),他解除了稗斯麥的首相職位。由於稗斯麥的統一及建立德國帝國,使他成為日耳曼民族主義的英雄。但也由於他利用對外戰爭來達到統一的目的,也使得德國的民族主義於起步時便沾上了排外 (exclusive) 的味道。相對之下義大利的民族主義則強調內聚包容 (inclusive)。除此之外,當時德國的一個學者及議員Heinrich von Treitschke ( 9/15/1834 – 4/28/1896 ) 也呈極端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其著作多少成為日後納粹德國的藍本。

除了義大利及德國的統一及獨立改變了歐洲的版圖外,東歐的斯拉夫族也於1848年的革命後受到自由民主與民族主義的激發而急於擺脫外力的控制:奧圖曼帝國與奧匈帝國。在這同時,沙俄也於此以斯拉夫族老大的姿態介入巴爾幹半島的政治。進入二十世紀後巴爾幹半島也就成為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的火藥庫而引爆了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