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日本時在東京的上野公園看到一座日本人的雕像。雕像是一個日本人著傳統日本輕裝,牽著一隻狗。這是西鄉隆盛的雕像。那時不知西鄉隆盛的故事以及他與台灣的關係,也不知毛澤東曾經盜用與他有關的詩句。
許多人稱西鄉隆盛 (1/23/1828 – 9/24/1877) 為日本的末代武士,而其一生也頗傳奇並反應了日本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與現代之爭。生於薩摩藩 (今九州鹿兒島一帶),年輕時研習陽明學與禪宗,西鄉隆盛與大九保利通及木戶孝允被稱為維新三傑。傳聞西鄉於1851年 (23歲) 接受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的秘密任務到台灣探勘。在抵達基隆社寮島時發現有清兵駐守,於是轉東通過烏石港,最後在南方澳的內埤海灘登陸。傳聞他於南方澳住了半年並與一平埔族少女「蘿茱」同居。半年後西鄉銜命返日而蘿茱於後生下劉武荖,再傳至孫吳龜力。其後斷脈或下落不明。
西鄉與當時的不同政治主張的人如「尊皇攘夷」,「公武合体」都有所關連。明治維新後,傳統的士族 ( 武士 ) 階級受到威脅。西鄉一向強調士族的地位與農民的權益,但他無法挽回士族衰落的命運。他曾因不同的主張被放逐兩次,但也於1868年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幕府重臣勝海舟談判而得以和平進入江戶城 ( 今東京 )。並於戊辰戰爭中擊敗德川的殘餘勢力。事後擔任陸軍大將和近衛都督。此時在士族的不滿聲浪中征韓與征台以求士族出路的呼聲也高漲。在這種背景下發生了牡丹社事件。
琉球自明朝起向明朝 (福州) 進貢而成藩屬國。十七世紀後也向薩摩藩進貢。琉球人時而漂流至台灣而遭受殺害時有所聞。1871年琉球一艘船因颱風飄至南台灣。船上的69人中三人溺斃,54人遭排灣族殺害,最後12人生還返琉球。日方據此與清廷交涉,清廷的回覆是「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處理」。西鄉從道 (西鄉隆盛的弟弟) 於1874年5月率領三千六百名官兵於屏東的社寮與牡丹等陸。排灣族不敵投降。1874年9月22日清廷與日本簽了「北京專約」賠償了事。
在他弟弟出兵台灣的同年(1874),西鄉回到家鄉薩摩建立「私學校」傳揚武士道。但士族在明治維新下因處被消滅的階級而引起各地士族的叛亂。1877年薩摩的士族叛變而引發了西南戰爭。當時人不在薩摩的西鄉雖然嘆息但決意率領士族以「質問政府」為名揮軍北上。被政府軍打敗後一說西鄉戰死,一說西鄉切腹自殺。死後的西鄉被剝奪官位,但因民間反彈,1889年獲得特赦而於1897年設立雕像。是個悲劇英雄。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這首詩一般人以為是西鄉隆盛所著,而倒也頗突顯西鄉的豪邁性格,但其實是西鄉的摯友月性法師所作。毛澤東於後來改了幾句而成為「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中國人便以為這是毛澤東在1910年離家求學時寫給他父親的詩。
日本治台後的首任宜蘭廳長 (1897 – 1902) 是西鄉的長子 ( 應說是次子 ) 西鄉菊次郎 (2/11/1861 – 11/27/1928)。西鄉菊次郎建了堤防 ( 稱為西鄉堤 )治理宜蘭水患有功。地方人士於堤防上立了「西鄉廳憲德政碑」,今天還存在於宜蘭河的堤防上。
日本與台灣的關係當然不是始自於西鄉隆盛。早在明朝日本商人就以台灣為基地與鎖國的明朝從事貿易。荷蘭人據台時 (1624) 就發現台南地區不但有漢人的聚落也有日本商人的來往。為此荷蘭人還向日本人課稅引來日本人的不滿。由於要透過台灣與明朝貿易因此日商很想佔領台灣。1616年長崎代官村山等安率領四千人,用13艘船要占領台灣。除了遭遇颱風之外,也遭到原住民的襲擊。而其實更早於豐臣秀吉 (2/2/1536 – 3/26/1537) 時就於1593年派特使到台灣要求進貢。那個要求當然沒有結果,因為那時的台灣只有部落沒有王國。
日本人在台灣不是1895年才開始的,但他們不會說台灣自古就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荷蘭人在台灣不是1624年開始的,西班牙人也不是1626年開始的。資料顯示一些歐洲的商人與探險家早於之前就在福爾摩沙從事活動。他們也不會說台灣自古就是他們的領土。漢人固然於幾百年前就開始定居台灣,但早於八千年前 (或更早) 就有南島語系的人定居台灣。去爭執台灣自古屬於誰是沒有意義的,要點應只在於目前居住在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要屬於誰,自己或別人。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西鄉菊次郎, 西鄉隆盛, 話仙, 台灣呼聲, 宜蘭堤防, 李堅, 村山等安, 毛澤東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