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6日結束那晚由羅斯福,邱吉爾與宋美齡三人於一個小時之內擬了一分新聞稿式的公報 (Communique) 預定於12月1日公布。這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開羅宣言。開羅宣言全部只有一頁,主要部分連半頁都不到。這與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波茨坦宣言之明確對日宣言相當不同。波茨坦宣言明確列了十三條要求。在波茨坦宣言中我們也首次看到開羅公報被稱為開羅宣言。
我們現在來看開羅公報的主要部分:「三國絕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疆土之意思。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及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The Three Great Allies…….They covet no gain for themselves and have no thought of territorial expansion. It is their purpose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will also be expelled from all other territories which she has taken by violence and greed. The aforesaid Three Great Powers, mindful of the enslavement of the people of Korea, are determined that in due course Korea shall become free and independent.)
領土用奪得,占領及竊取雖然都不應該,但在國際法上應與用條約割讓有所不同。混合在一起使用可能會有所爭議。有如沈建德教授指出,台灣,香港及美國西部的大片領土都是依條約割讓或租借的,不能說是竊取。參與會議的中國,英國及美國不應不知這個事實。這個議題應由國際法專家去論述,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總的來說開羅宣言給人的印象是不太明確而易於落人口實。要了解這個不太專業的公報,我們得來看一位背後的主要人物霍普金斯 (Harry L. Hopkins, 08/17/1890-1/29/1946) 的角色。
霍普金斯是社工出身,沒有政治或外交的科班背景。由於其行政能力很強,他在社會服務界及紅十字會的表現先是受到了羅斯福夫人Eleanor的重視,而於羅斯福當紐約州長期間 (1929-1932) 也受到羅斯福的器重。羅斯福於1933年當上總統後也將霍普金斯延攬為團隊。在那段美國經濟大恐慌的時日,霍普金斯主持了許多聯邦政府幫助失業人口的方案如FERA,CWA,WPA。1937年霍普金斯因胃癌開刀,隔年12 月羅斯福要他當商務部長,但他不到一年就因健康問題而辭職了。但二次大戰爆發後羅斯福要他回來,從1940年到1945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白宮成為羅斯福的親信。羅斯福也派他到英國及蘇俄去了解情況。邱吉爾與史達林都與他有良好的關係。美國為了援助英國與蘇俄的作戰需要而通過了借貸法案 (Lend-Lease Bill),後來也包括國民黨下的中國。霍普金斯一人就負責那五百億美元的借貸運作。當時的國務卿權責都沒有霍普金斯來的大。在羅斯福總統的體制裏,國務卿形同虛位。霍普金斯的職權等於是國務卿加上當時還沒有的國家安全局局長。位高權大難免招忌,在當時質疑他的聲音不少。與宋美齡有過一夜情的威爾基就質問羅斯福為什麼那麼重視許多人質疑的霍普金斯。由於威爾基是1940年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羅斯福回答說你有一天也可能當總統,而你將會知道這是一個很寂寞的職位。每天上門找你的都有求於你。那時你就會了解有霍普金斯這種人的重要,他只服務但無所求。
從1990年代開始有前KGB的高級官員暴料霍普金斯是蘇俄的臥底間諜,但證據不是很足。社工出身的他是左傾的。與邱吉爾見面之前他是頗有戒心的,因為平民作風的他不喜歡貴族紳士作風的英國政要。但他與邱吉爾一見如故。他也很支持中國,給予國民黨下的中國大量金援。我們知道那些錢相當多的一部分都進入蔣宋的口袋裡。
羅斯福出發到開羅會議之前並沒準備要發表公報或聲明,事前也沒諮詢國務院的東亞事務專員。美國國務院也是於12月1日公報發表後才知道有此聲明,而公報上也蓋有國務院12月3日的收到印章。由於沒有國務院的參與也難怪公報的內容顯得草率。由於邱吉爾對中國戰場沒興趣,所以討論主要是蔣宋兩人與羅斯福,或更確切的說是霍普金斯。難怪有人說公報的內容主要是霍浦金斯與蔣宋團隊討論的結果。霍普金斯當然不會如國務院的人般的了解東亞情勢。
霍普金斯於11月24日的草稿要韓國及早獨立但羅斯福改為適當時機,邱吉爾潤筆為”相當時期” (in due course) 而定案。也因此在重慶的韓國流亡政府及李承晚在華府的代表都對開羅宣言有所批評而最後也向美國國會反應。但我們沒聽到當時的台灣人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美國在二次大戰中的許多會議都是為了對抗敵人 (日本,德國,義大利) 及聯繫同盟過 (英國,蘇俄,中國) 而召開的。但當年的敵人如今都是美國的友邦而當年的同盟卻大多是今天的敵人。強權固能左右歷史於一時,但歷史是人民走出來的。
(有關開羅會議的著作不少,也有Ronald Heiferman的專書介紹。不要看書的倒有一篇頗詳細的文章:James I. Matray 教授的Casualty of the Cold War: The Cairo Declar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Legacy in Northeast Asia. 不過該文著重於韓國)。
李堅
附錄:開羅公報的原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