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政治權利的運作很難令人不想到五百年前的義大利政治哲學家馬基維利 (Niccolo Machiavelli, 5/3/1469-6/21/1527)。馬基維利的著作不多,但他所著而於他死後五年才發表的《君王論》(The Prince) 卻是一本到如今都頗受爭議而被廣泛討論的一本書。而一般人也將不擇手段的權謀運作名之為馬基維利術 (Machiavellianism)。
馬基維利生於佛羅倫斯的一個世家。那時的義大利呈四分五裂的城邦情況而不時有戰爭,說是個義大利的戰國時代倒也不為過。除了不時的內部戰亂之外,外在的強權如法國,西班牙,瑞士及神聖羅馬帝國也都會介入義大利城邦政治的糾紛。亂世的環境及國與國之間的合縱連橫多少影響了馬基維利的思惟。1494年,馬基維利25歲那年,佛羅倫斯重建共和而將掌權六十年的美第奇家族 (Medici Family) 推翻掉。新共和建立後馬基維利被授任為尚書 (Chancery) 的職位。進入十六世紀初期後他也出使不同的城邦,也出使過教廷,做外交的工作。而後他也負責佛羅倫斯的民兵建制。有如他在《君王論》一書中所說的,他不相信當時流行的傭兵制而採用公民從軍制,結果相當成功。1512年佛羅倫斯與馬基維利的生命都有個巨大的轉折。美第奇家族在教皇的支持下,運用了西班牙的軍隊推翻了佛羅倫斯共和,美第奇家族於是重新掌權。重新掌權的美第奇家族將馬基維利開除,隔年 (1513) 並指控馬基維利密謀反對美第奇家族而將他打入牢獄。在獄中受到刑求的馬基維利否認這個指控而於三個星期後被釋放。無業而自由身的馬基維利於是開始從事寫作。除了政治哲學與政治運作的論述外,馬基維利也寫了一些頗風行的劇作。《君王論》一書的思惟從1513年開始,由他與政治朋友的書信來往中就可看出端倪,但整本著作的出版是在1532年 — 馬基維利死後的第五年。《君王論》一書題獻給當時美第奇家族的掌權者洛倫佐‧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 (1492-1519)。一般咸信這是馬基維利有意重返政壇的意思。
《君王論》雖是題獻給美第奇家族,但著作的根基據信是基於伽薩雷‧博吉亞 (Cesare Borgia, 1475-1507) 的故事。馬基維利曾當過博吉亞的顧問。
伽薩雷‧博吉亞是樞機主教羅德利格‧博吉亞Rodrigo Borgia (1431-1503) 的私生子。他的父親本要他走神職的路線,於是博吉亞靠他的父親之拜於15歲就當上了主教。但神職不是他所要的。博吉亞人長的英俊,好色,喜歡打獵及穿時髦的服裝。他很勇敢,有毅力,為了奪權不擇手段。暗殺、賄賂,詐欺樣樣都敢。傳說他與自己的妹妹有亂倫關係,而一般人也相信他謀殺自己的弟弟以取得權力的掌握。他的父親於1492年當上教皇—- 亞歷山大六世 (Pope Alexander VI)。博吉亞20歲那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就任用他指揮教廷的軍隊。在法國的幫助下教廷擴張領土,並瓜分出一部分領土授命博吉亞為新城邦的王子。有教皇為靠山而本人又驍勇善戰,無情無義且又懂得權謀運作,使得博吉亞的政治生涯前途似錦。但亞歷山大六世教皇於1503年因瘧疾死亡,新上任的教皇朱利亞斯二世 (Pope Julius II) 也用權謀運作的手法先是表面上支持他,但背地裡捅他一刀。失去教皇的支持使得博吉亞的生涯面臨困境而最終死於戰場。依馬基維利的判定,建國靠外力而不是依一己之力是博吉亞失敗的主因。讀博吉亞的小傳會令人對他的兇殘手段感到毛骨悚然,但對馬基維利而言那是一個權力運作及國家生存的教材。
《君王論》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多的爭議是因為該書所提的權力鬥爭的必要,立國建國的赤裸裸殘酷面,掌權者可以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及馬基維利對一般世俗道德觀念的揚棄。對馬基維利而言,人的道德與城邦/國家的道德是兩回事,為了城邦/國家的強大,個人之被犧牲是大不了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同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一樣,馬基維利不用拉丁文而以通俗的義大利文寫作。在該書的末章他也言及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必要。說來是19世紀義大利統一獨立運動的先驅。
《君王論》一書固然有爭議,但由於馬基維利也是個成功的劇作家,所以有人認為《君王論》只是一部暗諷的著作。18世紀的啟蒙運動哲學家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就於其《民約論》(Social Contract) 一書中做此論述。
不管《君王論》是一部真義有如其所述或只是一部暗諷的著作,該書卻點出了個體與城邦/國家的對立關係。城邦/國家的茁壯與強大及與個體的自由安全與繁榮不一定是平行的。這也是現代政治學所提的國家的理由 (raison d’etat, reasons of state),或說是國家的利益 (national interest)。每個國家都有她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與公民的利益如何拿捏是每個國家自己的課題。這種拿捏多少也決定了該國家的性質與其國際關係。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美第奇, 話仙, 台灣呼聲, 李堅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