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性惡,或白紙一張—-個體意願與總體環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三字經》的起頭俳句,是一千多年來漢文化對兒童的私塾教材之一。大家琅琅上口而奉為真義,也沒見過有什麼討論或批判的。但人性是本善的嗎?
人性是本善或本悪,就像先天重要或後天重要(nature vs. nurture)的議題一樣,是哲學界及社會科學界嚷嚷不休的課題。大家靠邊站而爭論不休。但也有人看來好像是站在中間的,說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一樣(tabula rasa),一切都是學來的。說來也是屬於後天重要的一派。早期如亞里斯多德及後來的洛克(John Locke, 8/29/1632-10/28/1704)都屬於這派。照這派的說法,善悪都是學來的,無所謂本善或本惡。
三十年前讀到一則社會新聞。台灣有一個小女孩遭性侵後被謀殺滅證。在與朋友論及這則令人髮指的新聞中,一個女性友人說,如果將來逮捕到這個做案的歹徒的話,絕不能只是槍斃而已,而是要一刀一刀的砍他直到死亡為止(中國的凌遲刑法)。研究心理學的人會告訴你,大部分的人都有殺人的幻想,而且相當逼真。如果人性本善的話,這種殺人的幻想何處來?
也許我們都有惡的一面,黑暗而別人看不到的世界。馬克吐溫就說「每個人都像是個月亮,你看不到他的黑暗面」(Everybody is a moon, and has a dark side which he never shows to anybody)。看法較為悲觀的牛頓則說「我能計算天體的運行,但無法計算人們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 羅素則把這個看法延伸到人類歷史的基本問題。羅素有一天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比他小的一個男孩而指責他,但這個小男孩說大男孩打我所以我這樣做是公平的。羅素說這個小男孩的說辭是人類歷史的最佳寫照。
民權運動及社會政治運動高漲的六十年代是「後天重要」的年代。 1968年4月4日,黑人的民權運動領導者馬丁路德‧金恩遭到暗殺後,一個愛荷華州的小學老師艾略特(Jane Elliott)思索該如何讓她那個全是白人的小城(Riceville)的小學生了解什麼是種族歧視。她決定用眼睛顏色的差異來做一個實驗。她把她所教的學生分成兩組,藍眼睛的與褐眼睛的。 第一天她「指定」藍眼睛的學生較為優秀,褐眼睛的則被掛上頸套以示分別。她給藍眼睛的一些特權,如多一些休息時間等等。結果是藍眼睛的開始欺負褐眼睛的,而也表現得傲慢起來。隔天,她「指定」褐眼睛的較為優越,而給藍眼睛的套上頸套以定為少數族群的地位。結果是褐眼睛的開始欺負藍眼睛的,但沒前一天的來得嚴重。之後學生寫下他們的心得發表在當地的小報紙上。這個實驗引起全國的關注,但也引起學生家長及許多社會人士的反彈。拿小學生做實驗而又牽涉到黑白問題到底不是一件好差事。艾略特後來也成為美國社會「多元訓練」(diversity training)的始祖。
眼睛顏色多少還有生理上的差異,而拿小孩子做那種實驗委實有點不妥。但若我們以成人做實驗,而又沒有生理上的差異時會如何呢? 1971年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金巴多(Philip Zimbardo)做了一個監獄的實驗。他把自願參與的學生分成”警察”與”犯人”兩組,做逼真的實驗。結果有些當”警察”的學生演戲成真而變得很殘酷,而有些”犯人”學生也因遭虐待而精神崩潰。本來要做兩周的實驗到第六天便被迫停止了。金巴多於2007年出了一本書《路西法效應:了解好人如何變壞人》(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說明這個實驗的過程,並探討制度與環境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2015年,一部根據這個實驗而拍成的電影「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也上映了。
類似的實驗有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於1961年就開始的一系列實驗,探討人在上級的授意或同意下是否會做殘酷的事(電擊)。他的發現是有三分之二的人會對他/她控制下的人施暴。Milgram 在1974年發表了「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說明有些(大多數的人)握有一些權力的人,在環境許可下或上級的默許或授意下會變得惡行惡樣。
金巴多後來在運用到社會運動上後也發現,揭發及挑戰這些施暴行為的大都是小人物。他們看不慣這些不公不義的殘暴行為而公開挑戰,並透過各種管道予以揭發。而同等重要的是,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開放社會方能使這些小人物的揭發有所作用。事實上在心理學的實驗也好,真實的社會情形也好,有少數人就是即使在壓力及上級的指導下也是不願去行惡的。也許善惡都存於人心,就看你如何選擇,有如索善尼津(Aleksandr Solzhenitsyn, 12/11/1918-8/3/2008)所說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善與惡的交戰」(The battle line between good and evil runs through the head of every man)。
當宋朝的兒童在唸《三字經》的時候,歐洲尚處於黑暗世紀。啟蒙運動後的歐洲如今已是全球文明及人權的標竿。但唸了「性本善」一千年的漢文化社會,卻仍然予人腐敗、殘暴、及人心險惡的印象。顯然的,當你沒有一套保護好人,助人向善向上的制度的話,則顯然是惡人橫行,豺狼當道。而一切善言也都將成為這干豺狼惑人的口號。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