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建立的朝鮮王朝走到十九世紀末葉已是一個相當腐化的政體。比腐敗的滿清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上也落後於中國。韓國有兩千年的奴隸制度,稱為奴婢 (nobi)。在1690年,奴婢人口占總人口的37%。在歷朝歷代最低時,奴婢也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進入19世紀後,解放的政策開始慢慢推行。到1858年時,奴婢只占總人口的1.5%。世襲制的奴婢則於1886年才取消。但奴婢制的全部廢除是在日本統治下的1930年代。不過我們知道,目前的北韓是仍舊有奴隸制度的。
朝鮮王朝的宮庭政治也同中國一樣,充滿了狠毒與惡鬥。而外戚(韓國稱為勢道政治)也是一大問題。在朝鮮王朝末年的1863年,十一歲的高宗(李命福,9/8/1852-1/21/1919)登基。年幼的他由他的父親興宣大院君(李昰應,1820-1898)攝政。興宣大院君攝政時採取鎖國政策並迫害天主教徒,因而引起法國於1866年的攻打光華島。美國也於1871年企圖炮艦外交但不果。1873年,滿二十歲的高宗正式掌權後,其妻明成皇后(10/19/1851-10/8/1895)也開始引進外戚並與興宣大院君發生權力鬥爭。宮廷人物固然都排外,也都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但彼此之間的恨尤甚於對外人的恨。
1876年日本強迫韓國開港後,日本外交人員及商人開始進入韓國。也開辦了韓國的第一份報紙—「朝鮮新報」,引進西方思想。1882年美韓也簽約,建立外交關係。但日本及西方勢力的引進卻也引起興宣大院君的反日及反明成皇后的政策,而於1882年發生攻擊日本外交人員及商人的「壬午軍亂」。事變後的1882年8月,日韓簽約(仁川沖條約),允許日本對外交人員及僑民的保護。但韓國也於1882年10月與清朝簽約,企求對抗日本與西方勢力的逼進。
1884年,興宣大院君與明成皇后的對抗強化。再加日本支持的第三勢力—一個追求由清朝獨立出來的開化黨,而爆發了「甲申革命」。韓國引清兵入境鎮壓並殺死了340名日本人。事後於1885年簽訂的日韓漢城條約及日中天津條約,中日雙方同意由韓國撤軍以平息紛爭,並同意得雙方照會或同意才得以出兵。
十九世紀中葉,韓國開始出現了一個對農民很有影響力的東學黨。東學黨主張平等,社會改革,排外。創始人崔濟愚(1824-1864)於1864年遭處決。殘餘份子成為地下組織而於1894年發生了東學黨起義。東學黨起義後韓國要求清軍的鎮壓。清朝於1894年五月派一千五百名軍隊到韓國。日本視此舉為違反1885年的漢城條約與天津條約的協定,因而派六千名兵力到仁川,引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後,戰敗的清朝退出韓國。清朝不再是韓國的保護國。期間日本也於漢城建立親日政府,並共同鎮壓東學黨之亂。日本於韓國開始占有與沙俄平起平坐的軍事、經濟,與政治上的影響力。由於明成皇后拉沙俄勢力去對抗日本與其他西方國家的勢力。日本外交官三浦梧樓在與興宣大院君的合作下,於1895年10月18日下令日本浪人進入皇宮景福宮殺死了明成皇后。同日,興宣大院君回到景福宮。高宗則於1896年2月11日到沙俄使館避難近一年。
將清朝的勢力趕出韓國後,日俄在韓國的勢力對抗便難以避免了。
中日甲午戰爭後,韓國的改革勢力也開始走上街頭。1896年成立的獨立協會希望藉由君主立憲來抗拒日本與俄羅斯的進逼,他們摧毀了象徵向清朝進貢的迎恩門,而改建為獨立門。在這種氛圍下,1897年十月高宗離開沙俄使館,搬入德壽宮,宣布大韓帝國的建立而自立為光武帝。1897年也可說是朝鮮王朝的結束。高宗也開始進行了「舊本新參」的「光武改革」。1899年8月公布憲法而使皇帝掌有立法、司法,與行政的絕對權力。高宗雖說改革,但對民間的改革勢力極力鎮壓,而政府運作也是亂的一團糟。據當時一位美國傳教士 (Horace Allen) 在1898年12月的敘述,韓國中央政府呈無政府的情況。
在要求與沙俄「滿韓交換」不果下,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2/8/1904-9/5/1905)。日俄戰爭結束後,沙俄的勢力退出韓國,也退出了東北,並割讓庫頁島南部給日本。1905年11月17日,日本與韓國簽了第二次韓日條約(或稱乙巳條約),將韓國的外交轉移到日本手上,使日本成為韓國的保護國。乙巳條約的簽訂雖然受到高宗本人的反對,而民間也有「乙巳義兵」進行抵抗,但日本已在韓國建立經濟及政治上的主導力,也培植了許多親日派。
高宗本人反對日本勢力的逐漸擴張,而也沒有在1905年的第二次韓日條約上簽名。而於同時,日本在韓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1907年6月,第二次和平會議 (the second peace conference) 在海牙召開,討論國際法及戰爭的法律。高宗秘密派三人出席,但因為韓國是處於被保護國的地位,沒被會議當局接受。為了報復,日本與韓國於1907年7月24日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在韓國設統監 (Resident-General) 一職,負責韓國的內政。第一任統監是伊藤博文。日本也強迫高宗遜位,而安排他的兒子純宗(3/25/1874-4/24/1926)當隆熙帝。伊藤博文則於1909年10月16日在哈爾濱遭到韓國人安重根的暗殺而死。諷刺的是,伊藤博文是反對立即併吞韓國而強調要循序漸進的。
趕走了清朝與沙俄的勢力,將韓國由清朝的保護國下獨立出來,進而使日本掌握韓國的外交成為保護國。再下來是統監的建立以掌握韓國的內政。最後只是名目上於1910年8月22日簽訂的日韓併合條約,正式合併並設立總督 (Governor-General)。純宗拒絕簽約。簽約的主要雙方是日本統監寺內正義(2/5/1852-11/3/1919)與韓國首相李完用(7/17/1858-2/12/1926)。韓國正式失去主權而成為日本的領土。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壬午軍亂, 甲申革命, 興宣大院君, 話仙, 台灣呼聲, 明成皇后, 李堅, 東學黨, 伊藤博文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