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積極推動國內的改革,極力西化以求取抵禦外侮並冀求與西方列強能平起平坐。除了內政外,日本也策劃於周邊取得影響力與一定程度的控制,來達到帝國的穩定發展與繁榮。 1888年,武士出身的軍人政治家山縣有朋提出主權線與利益線這個看法(參看《山縣有朋意見書》)。再加上日本政界原本就重視韓國與滿州對日本戰略地位的重要,日後的出征取得韓國也就成為自然的發展。
日本對取得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是步步為營的。除了投資、建設、貿易、引入現代化的觀念、並極力扶植親日派外,在外交上也是處處歩椿的。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外交主要是強權外交,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後馬上學到這個教訓。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口向清朝要台灣與僚東半島。取得台灣,列強沒有反對。但遼東半島的取得卻引來1895年4月23日的德法俄三國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後的日本自然心有未甘。有鑒於此,日本在取得韓國之前因而於國際外交上到處佈局。日本的最終取得韓國也因此在國際上不見反對聲浪及干涉的動作。
在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之間,日本與俄羅斯簽訂了三個協定。1896年5月16日的小村‧韋博協定(Komura Weaver Memorandum, 小村ウェーバー協定)及1896年6月9日的山縣‧羅巴諾夫協定(Yamagata-Lobanov Agreement,山縣・ロバノフ協定)。透過這兩個協定雙方同意如果韓國有動亂,雙方能派兵到韓國並駐紮到韓國有現代化軍隊為止。但日本不知道的是沙俄已於6天前(1896年6月3日)與李鴻章簽了中俄密約(Li-Lobanov Treaty)。李鴻章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賠款問題到俄國求取經援,也因而同意沙俄能在東北興建鐵路,移入軍隊並享有治外法權。等於是讓沙俄併吞東北。1898年 4月25日,日俄雙方簽了西‧羅森協定(Nishi-Rosen Agreement,西・ローゼン協定 ),雙方同意不干涉韓國內政。
英國於那時是不與人結盟的,而處於所謂的「輝煌的弧立」(splendid isolation)。英國不參與三國干涉,對日本似乎釋有善意。但英國最後為了對抗沙俄的擴張,所以與日本在1902年2月30日簽下了日英同盟 (Anglo-Japanese Alliance)。在條文中也互相承認對方在印度與韓國的利益。
八國聯軍後,沙俄遲遲不由東北撤軍。1903年5月,兵力並已進駐到鴨綠江。在1901年11月,沙俄拒絕日本的「滿韓交換」後,日本已積極準備對俄作戰。俄軍之滯留東北並移向韓國邊界只不過成為戰爭的近因罷了。日俄戰爭 (2/8/1904-9/5/1905) 雙方都死傷慘重。單單奉天一役俄軍就死了九萬人。在不下十場的陸海對戰中,沙俄失去了太平洋艦隊與波羅的海艦隊,只剰下黑海艦隊。在波羅的海艦隊航行到東亞的七個月中,日俄戰爭也成為全球的焦點。其間日本也得到英國的情報支援。清朝支持日方,而袁世凱也送日軍食物與飲料。日本最後的決定性勝利跌破了全球觀察家的眼鏡。這是新興的亞洲列強擊敗西方列強的首例。而日本也因而擠身世界列強的行列。
在日俄戰爭結束之前,知道勝利在望的日本釋出和談的訊息。當時不喜歡俄國但親日的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 10/27/1858-1/6/1919)出面調停。雙方於1905年9月5日在緬因州的樸茨芧斯簽了樸茨芧斯條約(Treaty of Portsmouth)。沙俄承認日本在韓國的利益並退出東北,也割讓庫頁島的南半部,但沒有賠款。老羅斯福總統也因而取得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奬,並突顯美國的國際地位。有趣的是,共和黨的老羅斯福總統的遠親,民主黨的羅斯福總統(FDR, 1/30/1882-4/21/1945)是親華反日的。
但在樸次茅斯會議之前,日本首相桂太郎已與美國的陸軍部長(Secretary of War)塔夫特(William H. Taft, 9/15/1857-3/8/1930,後來當美國總統)會面, 而於1905年7月29日有個桂‧塔夫特協定 (Taft-Katsura Agreement,桂・タフト協定)。日本承認美國在夏威夷與菲律賓的利益,而美國則承認日本在韓國的利益。這個協議於7月31日受到老羅斯福總統的首肯。
也因為有這種強權外交的運作,日本於1905年11月19日與韓國簽訂第二次日韓協約(乙巳條約),使日本成為韓國的保護國時,國際社會沒有反對的聲音。高宗及一些閣員固然反對,但日軍已於韓國各處駐紮並包圍了皇宮及政府機構。有五個閣員簽了約(有效票)。高宗於事後向十七國皇室及元首送出求援信函,包括英、法、俄、奧匈帝國、義大利、德、比利時,及清朝,但都沒收到反應。1907年高宗也派三名特派員參加海牙的和平會議,但因韓國被視為是一個被保護國,不是擁有外交主權的國家,沒被接納。其中的一個特派員還因而自殺。1907年7月18日,日本逼迫高宗遜位而由他的兒子純宗(3/25/1874-4/24/1926)登基成為隆熙帝。隆熙帝是大韓帝國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末代皇帝。他也是李氏朝鮮王朝的第二十七代君主。當日本於1907年7月24日與韓國簽訂第三次日韓條約,設立統監一職以取得內政權時,國際社會沒有反對的聲浪。當1910年8月22日,「日韓併合條約」的簽訂使韓國亡國時,國際社會也沒有發聲。值得一提的是純宗拒絕牽字,此條約的合法性也因而受到質疑。
在外交及對韓國內部步步進逼下,日本終於在1910年正式將韓國納入版圖。由於強權外交的準備工作,使整個併吞過程在國際上沒有受到任何阻力。韓國人也進入了亡國的時代。
李堅
Filed under: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西‧羅森協定, 話仙, 台灣呼聲, 小村‧韋博協定, 山縣‧羅巴諾夫協定, 山縣有朋意見書, 日英同盟, 日韓併合條約, 李堅, 桂‧塔夫特協定, 中俄密約, 滿韓交換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