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是滿族的發源地。但在清朝,東北沒有什麼開發,也沒有與關內做整合。為了防止漢人的北移,清朝於他們的發源地的吉林與黑龍江的西南邊建立了柳條邊。柳條邊是個堤防壕溝,因廣植柳樹而稱為柳條邊。為的就是要與漢人為主的遼寧做個區隔。
也多少由於東北的缺乏開發及欠缺與關內的整合,又因地除要衝,遂引起沙俄與日本的覬覦。
取得南滿鐵路後的日本於1906年成立了半官方的「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以做經營。首任總栽就是治理台灣有成的後藤新平。滿鐵不是一個單純的鐵路公司。除了人員及貨物的運輸外,它同時負有對鐵路沿線的資料蒐集(情報),及從事各種天然資源開發的作用。
滿鐵成立後即積極的擴張鐵路系統,聯繫煙台,營口,旅順,大連及安東等。為的就是煤礦及鐵礦的運輸,農產品的運輸與進出口,及移民的墾殖。在1907年,滿鐵雇用有九千名日本人,四千名中國人。三年之後的1910年,雇用人口增加到三萬五千名日本人與兩萬五千名中國人。就一個公司的經營來看, 滿鐵的獲利是很高的。 以1920年代的報稅來看,平均獲利率介於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五之間。
由於滿鐵是半官方機構,舉凡許多政府的職責,滿鐵也都執行。如土地的開發與移民的墾殖,都市計畫,農業政策及開發,工業發展等等,滿鐵都有插手。到1927年時,全世界一半的大豆都由東北生產與外銷。到1930年代後,東北的鋼鐵產量已超過日本本國。而在滿洲國期間,在東北的日本人人口也多達八十萬人,後來超過百萬。滿鐵鐵道的軌寬比日本本土的來的寬,但比沙俄西伯利亞鐵路來的窄。 1934年,滿鐵開始營運由新京(今長春)到大連的亞細亞號列車,時速134公里,是當時全亞洲最快速的火車。
在滿鐵的經營與規劃下,許多城市也都有寬廣的馬路及扶蔭的公園,並建立許多西式的住宅。連當時日本都相當少見的抽水馬桶,廢水處理及現代化與新式奇特的建築,滿州國都有。
到日本全面侵華的1937年,滿鐵已擁有15家公司,32家分公司,並於33家公司都有投資。除了鐵路外,滿鐵也經營海運,空運,鋼鐵廠,化學廠,煉油廠,水泥廠,煤礦及其他礦業,貿易與零售,電力公司,天然瓦斯公司,通訊業,出版業及旅館業等等。到二次大戰結束時,滿鐵擁有71家公司,三十四萬名員工。其中二十四萬八千名是中國人與俄國人。
有人稱滿鐵為日本在中國的東印度公司。這多少源於後藤新平於接任總裁一職之時,有意用英國統治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做模式來治理東北。但也因為是個半官方的機構,在管理的方針上難免出問題。尤其是在清朝倒台後,東北的情勢變得複雜起來。而也在這種局勢的變化下,滿鐵對原有的兩個管理方法的路線之爭做了個定調。
滿鐵原有的兩個管理路線是不太相符合的。一個是認為好好的做好建設與經濟開發,這會於東北造成繁榮與和平,而也會有利於日本本國。另一個路線是以政領商,要東京採取有利於滿鐵經濟利益的外交政策,來加述滿鐵的開發與成長。在大形勢的變遷下,以政領商的路線成為主導。(參見加藤聖文的《滿鐵全史》,講談社, 2006)。滿鐵建立有詳細的檔案與資料,目前保存於遼寧省博物館,但不對外公開。
滿鐵是技術官僚發揮所長的場所。而在實際施壓與武力運作上,這便是關東軍的角色了。
當年名震四方但也惡名昭彰的關東軍,於最強時期曾經擁有高達一百三十萬的兵力。在那軍人干政而有統制派與皇道派之爭的年代,關東軍是皇道派的大本營。他們不只干涉日本的政治,也介入中國的內政。這些主謀的指揮官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於事後有升遷的情形。如曾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東條英機後來成為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的總理大臣。關東軍固然製造了許多事端:如暗殺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及全面進占東北的柳條湖事變(或稱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但最駭人聽聞的可能就是研究生化武器的731部隊了(正式名稱是防疫給水部)。這個由石井四郎(陸軍中將)所領導而以活人做實驗的「石井部隊」,估計殺死了三千名中國人、韓國人與一些盟軍俘虜。受到傷害但沒死的則有更多人。
關東軍於二次大戰期間,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失利,也被大量派往太平洋戰區。在1944年四月至十二月的「一號作戰」(又稱大陸打通作戰或豫湘桂會戰)中,也有大量關東軍的支援。在二次大戰結束時,關東軍只存有71萬名兵力,而且已精銳不再。一個當年囂張不可一世的關東軍,在日本天皇下令投降下卻呈潰散的狀態。不但無法保護自己的僑民,最終也被蘇聯大量送到西伯利亞俘虜營中做勞改。
李堅
Filed under: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731部隊, 石井四郎, 話仙, 台灣呼聲, 後藤新平, 李堅, 滿鐵全史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