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重文輕武」也是許昭榮遺書指控的一項。雖說並非完全正確,但也不離譜。要説台灣的政府重「文」,那可要看那是何種「文」了。
台灣的教育談不上有什麼文學,音樂,美術及生活上的教養。台灣學校的教育如歷史,地理與國文之以中國為本位固然為人詬病,但即使在理工與生物醫學的教育方面,也著重在生產出匠,而非師。整個教育內容,入學方式,都以製造順民為目標。雖說是重文,整個教育的目標在製造一批唯唯喏喏的以中國為本位的奴才社會。
要說台灣輕武,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也貼切。漢文化從來就沒有什麼尚武的傳統可言。二次大戰前,日本相當輕視中國兵的戰鬥力。「支那兵代表怯懦,不負責等等….。支那兵是拿錢雇來的。倘使那邊錢多,他們便跑到那裡去了」。這是鍾理和在《原鄉人》中回憶他公學校的日本老師對中國人及中國兵的鄙視。以中日戰爭中,國民黨及共產黨都無法對抗日軍來看,這種看法雖然頗帶偏見,但不會離事實太遠。國民黨被打敗逃到台灣後,說是要「勵精圖治」,在鳳山陸軍官校也掛了個對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別路」。台灣最後一次戰役是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當今台灣的現役軍人可說都沒參與過那場戰役。是否貪生怕死我們無從驗證。但以軍方內部的資料顯示,升官發財卻是眾將官及士兵們擠迫頭的。除了在職務上「揩油」外,眾將官們聚會的話題都是「人事升遷」。這也難怪,因為官階越高,退休俸越高。將級的退休官退休俸都在十幾萬左右。但透過關係則可經過「退輔會」安排相關企業的肥缺,年薪都在兩百多萬以上。也因為如此,才有「買星星」的醜聞。台灣滿腦腸肥的將官之多是世界第一,可不是什麼新聞。而也被人譏稱「百萬將軍一個兵」。這種武夫能否作戰是很令人懷疑的。有這麼多的將官,也不能說台灣不「重武」。但説來是一個貪污腐敗系統下的武夫製造廠而已,製造不出能作戰的武士。
台灣軍隊之有今天的處境,軍隊的教養與訓練固有很重要的因素,但整個教育制度與文化也是很有關聯的。
台灣早期訓練軍人的五大信念是:「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2008年,為落實軍隊國家化,已將主義與領袖兩個信念去除,而只剩「國家、責任、榮譽」三大信念。但以目前台灣的政治現實來看,國家的定位便很有問題。台灣對「中華民國」是什麼,固然有很多意見。但當看其憲法的定義時,中華民國所宣示的版圖竟然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宣示的要來的大。只要台灣的國家定位不清楚,則我們如何期盼台灣的軍人有明確的國家信念。
除了國家定位的混淆不清外,台灣教育制度的重文輕武,及文化上的缺乏尚武的傳統及輕武也是值得探討的。而這都反應在台灣要由徵兵制過渡到募兵制的困難。
漢文化的歷史上固有許多不同的兵役制度:由兵農合一制,府兵制,民兵制,徵兵制,世兵制及全民皆兵等等不同制度。 台灣目前實施的是募兵制與徵兵制的混合。在現代的徴兵制度上,應由歐洲開始。1793年,法國革命後發佈徵兵令(levée en masse)。普魯士則因為為了對抗拿破崙的侵略而於1814年實施徵兵令。由於普魯士及法國的徴兵制及其在戰役上的成功, 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的歐洲也都走上了徵兵之路。美國於二次大戰時開始實施徵兵, 1973年越戰撤兵後由徵兵改成募兵。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的28個國家中,目前24國採職業軍人制。歐盟的27國中,22個國家取消徵兵制(2011年資料)。但憲法中規定緊急時還是得以徵兵以充足兵源。
募兵制雖說是台灣政府的既定政策,但募兵一直不滿額度。原本計劃逐年增加募兵而於2014年達成百分之百的募兵目標。但顯然目前(2016)尚未達到這個目標。依中研院社會所「中國効應研究小組」於2015年所做的民調顯示,大部分民眾都支持恢復徵兵制。其中30到39歲的人最高(70%),40到49歲的人(62.8%)及29歲以下的人(62%)也相當高。但台灣走向募兵制的困難難免令有些美國的亞洲學者問道:如果台灣人自己都不願意捍衛自己的家園,美國為什麼要幫助?
台灣軍中之對新兵的凌虐,沒有好好提供訓練及照顧新兵這種現象一直為人詬病。而高級將領及退休將官滿腦腸肥,敵我不分的表現也令人不齒。但中研院的資料顯示,台灣的青年學子並不逃避兵役。在太陽花學運中也證明了青年學子會為維護台灣的權益而戰。尚武並不是好鬥,尚武是武術的訓練與武德的修持,用以防衞敵人,保護自己。當有一天台灣社會體會到,我們是為維護台灣民族的生存而戰時,我們將會有許昭榮所說的「台灣歷代戰歿英靈」會跟我們站在一起的信念。有如神龕一般,具體的表現應要有一個國家級的「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及弔念館。當有一天我們有一個慎終追遠的國家級「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時,它代表的將是台灣民族的歷史、意識、與各族群聯合起來追求獨立建國的努力過程。那將是台灣民族獨立建國記憶的具體表現。 (系列完)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退輔會, 話仙, 買星星, 軍人五大信念, 台灣呼聲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