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人發動獨立戰爭前,安特衛普(Antwerp,目前在比利時境內,當時與荷蘭一樣同屬西班牙帝國)是西北部歐洲的經濟與文化中心。1566年,荷蘭人已開始反抗西班牙的統治。1576年11月4日,很久沒拿到薪水的西班牙軍隊在安特衛普放火,搶劫,濫殺了三天。造成七千人死亡,財產損失則難以估計。這是史家所稱的「西班牙人的憤怒」(Spanish Fury)。安特衛普也因而加入北方諸省反抗西班牙的行列。但在西班牙軍隊的一連串攻擊下,1585年8月17日,安特衛普落入西班牙手裡。西班牙給予安特衛普的喀爾文教徒四年的時間去搬離。有些改回信天主教,但很多人都往北移。原先十萬人的城市只剩下四萬人。而離開安特衛普搬往北邊如阿姆斯特丹城市的,很多都是技術工人與專業人才。發展中的阿姆斯特丹也因而取代安特衛普而成為西北歐的商業、金融與文化中心。
那時荷蘭不只農漁業發達,當時的萊頓(Leiden)已成為歐洲僅次於里昂的紡織業中心。荷蘭的造船技術也優良,那時法國、丹麥、與瑞典的戰艦也都委由荷蘭製造。而更重要的是荷蘭的優越地理位置。阿姆斯特丹不但成為中歐(徳國與波蘭)與北歐的貿易要點,也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在這種經濟發展下,商人階級逐漸取代貴族(大都是鄉間的地主)而成為社會的主力。一些中產階級如律師及中小企業主也逐漸增加,而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也大。
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開放是互動的。因為荷蘭對宗教的容忍,許多西班牙與葡萄牙的猶太人(Sephardic Jews),及法國的新教徒(Huguenots)也都移往荷蘭。卽連英國的清教徒也有不少移民到荷蘭。猶太人是擅長於金融業的。而新教徒,尤其是喀爾文教徒的教義,是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德國的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 4/21/1864-6/14/1920)稱之為新教的倫理(Protestant Ethic)。
經濟的發展與一個開放的社會使荷蘭的科學與文化大放異彩。這段時期,大約是十七世紀,也有人說是由1580年到1670年,被史家稱為荷蘭的黃金年代(Dutch Golden Age)。
1575年建立的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成為那時歐洲的學術中心。許多學者的看法與研究不見容於他們自己國家的,都到萊頓來。許多書籍在別的國家不能夠出版的,也都在荷蘭印刷發行。荷蘭那時也因而成為歐洲的出版業中心。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雖然是法國人,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荷蘭,而他主要的著作也都在阿姆斯特丹與萊頓發表。英國的湯馬士‧霍布斯(Thomas Hobbes, 4/15/1588-12/4/1679),洛克(John Locke, 8/29/1632-10/28/1704)及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 11/24/1632-2/21/1677),也都若不是避居荷蘭,就是在荷蘭出版他們的著作。放大鏡,顯微鏡的製作,天文學的進展,物理數學及生物醫學的開發,及與海争地的荷蘭人所需要的水利工程,也都在這段時期頗有進展。這段時期的荷蘭也是唯一能與日本通商的歐洲國家,許多日本學者也於此時努力學習新知識而稱之為蘭學(意為荷蘭學術)。日本的蘭學也因而成為明治維新後日本能夠迅速現代化的基礎。
荷蘭黃金時代的許多發現與論述,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固然沒有什麼,甚至只是個古董,但有些仍然是古典著作。荷蘭黃金年代所留下的最明顯物証是各大博物館都希望能夠典藏的名畫。傳統上,歐洲的藝術品購買者都是貴族,但由於新興商人階級的產生,他們也成為藝術品的主要收購者。荷蘭於這段時期產生了許多繪畫,也產生了許多大師。據估計,在1640年後的二十年間,荷蘭就出產了一百三十萬幅畫。量多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許多是富商要有的對自己及家人的畫像。但許多名畫也於這時產生。這段時期所產生的大師如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7/15/1606-10/4/1669),弗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雅各伯‧雷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 1629-1682),及哈爾斯(Frans Hals, 1582-8/26/1666)….等等,他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畫。到博物館看他們的繪畫,不只令人驚嘆他們的技術及才華,也會將人帶入當時的情景。
但那時的荷蘭社會也不是那麼的明亮與優雅的。經濟發展受惠的地方大都是新教徒的地區,天主教為主的城市並沒受惠到。而在經濟的操作上,我們也看到了有名的「鬱金香狂熱」(The Great Tulip Mania, 1636-1637。荷蘭語Tulpenmanie)。當時的中產階級喜歡買鬱金香來裝飾,以表達生活的富裕。當1634-35年間需求大增後,許多荷蘭人加入炒作並投資於鬱金香期貨市場。結果最後的價格跌到投資額的百分之一不到。這是現代經濟社會最早發生的泡沫經濟事件,而也是目前投資者都會聽到的故事。一窩蜂也不是台灣人的專利。
荷蘭的黃金年代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當年許多到荷蘭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及義大利人,都對荷蘭讚譽有佳。綜合各方正反的評論,荷蘭歷史學家史瓦特(K.W. Swart, 1916-1992)認為,荷蘭人造船、漁業、商業、及國際貿易的高超能力,加上自由,地方自治而非中央集權,及獨立戰爭建國後高昇的民族意識造就了荷蘭共和的奇蹟(The miracle of the Dutch Republic as see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67)。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笛卡爾, 萊頓大學, 話仙, 台灣呼聲, 林布蘭, 洛克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