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與亞洲的情勢都已惡化而烽火連天時,美國的民意還是反對介入戰爭的。了解民意但又有策略考量的羅斯福總統卻也默默的在為作戰做準備。他引介了徴兵法案,也透過租賃法案提供英國、法國、中華民國、與蘇聯軍用物資的援助。在1940年競選第三任的時候,他向選民強調他們的子弟不會被送到國外去參與外國的戰爭。但他也說,若我們遭到攻擊,則我們當然要迎戰,而那也將不再是一個外國的戰爭。當然美國最後是遭到日本的攻擊珍珠港,而美國也正式的介入二次大戰。
父母都為浸信會傳教士的麥卡倫於1898年生於日本長崎。他成長於日本而日語流利,也深諳日本文化。後來服務於海軍而也當過駐日武官的他,最有名的是他的情報工作。他是海軍情報單位(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ONI)遠東區的負責人。1940年10月,麥卡倫發表了一份內部的備忘錄。這分備忘錄受到羅斯福總統最重要的兩名軍事情報顧問,安德森(Walter S. Anderson)與諾克斯(Dudley W. Know)的特別重視。而這份備忘錄也被指稱為是美國如何去挑釁日本,並造成日本攻打珍珠港的藍圖(Robert B. Stinnet: Day of Deceit—The Truth about FDR and Pearl Harbor)。
麥卡倫備忘錄(McCollum memo)的八個要點(步驟)是:A,與英國安排讓美國使用英國在太平洋的基地,尤其是新加坡。B,與荷蘭安排讓美國使用他們在印尼的基地與物資。C,盡量幫助蔣介石政權。D,派一師 (division) 的遠洋戰艦、巡洋艦到東方,到菲律賓或新加坡。E,派兩師的潛水艇到東方。F,將目前主要在太平洋(註,指聖地牙哥)的海軍艦隊主力移到夏威夷群島附近。 G,堅持荷蘭不要對日本的經濟要求讓步,特別是石油。H,對日本貿易全面禁運,與英國對日的禁運同步。
麥卡倫備忘錄以事後看來有些並沒完全實施,有些則部分已實施,如1940年7月2日,羅斯福已簽署了出口控制法案(Export Control Act),禁止石油與廢鐵的輸日。戰前的日本由美國進口80%的石油,由東南亞進口20%的石油。出口控制並不代表貿易的全面禁運。但麥卡倫備忘錄大部分的要點都有進行。從1941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日政策的主要做法似乎都在於如何刺激並挑釁日本。
1940年9月27日,德義日簽署了軸心國協定(Tripartie Pact),使任何一國受到攻擊則代表三國的聯合作戰。羅斯福政府了解,只要美國與日本起衝突,則美國便有理由介入歐戰。在麥卡倫備忘錄的隔日,美國要非相關人員撤離遠東地區。在1940年競選連任再度成功後,羅斯福身邊極少數的機要人員便開始積極的推動刺激日本帝國的手法,也多多少少依循了麥卡倫備忘錄的藍圖。而有些也其實在備忘錄之前就已實施了。1940年4月,海軍艦隊到夏威夷演練後本要回西岸本部,但被羅斯福阻止。在7月8日與羅斯福的午宴中,海軍總司令李察遜(James O. Richardson)提出他反對將艦隊移到夏威夷的理由。李察遜說夏威夷缺乏基本訓練措施,缺乏大型彈药與石油儲存,缺乏基本的軍事措施,海軍人員遠離家屬的士氣問題。在羅斯福拒絕他的看法後,負責690,000海軍人員及217艘艦艇的李察遜衝撞了羅斯福。1941年2月1日,原本單一的海軍重組成三組:大西洋、太平洋、與亞洲。不聽話的李察遜被解役了。雖然美國於1940年已破解日本的外交密碼與海軍密嗎,新上任太平洋艦隊指揮官的期默(Husband E. Kimmel)後來也有所感他都被排除於情報系統外,以至於珍珠港事變前一無所知。
從1941年開始,美國不顧國際法而開始將艦艇數度開入日本的海域進行挑釁。最嚴重的一次是於1941年7月3日的開進豊後水道(本州與九州間的海峽),引起日本的抗議。當1941年1月,日本元帥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開始規劃攻擊珍珠港時,秘密也馬上走漏,而秘魯駐日使節(Ricardo Rivera Schreiber)也告知美國駐日使節(Max W. Bishop)這個計劃。但這個情報被美國的情報單位麥卡倫指為子虛烏有。
珍珠港事變發生以後(1941年12月7日),白宮進出繁忙。一些談話及討論的內容許多還是沒有公開,而一些當事人也都封口。但據一些那天與羅斯福有所討論的人的一些事後記敍,當天羅斯福沒有表現的很震驚,也沒有震怒。羅斯福關心的是孤立主義的聲浪是否就會停止。而事實是隔天美國向日宣戰,三天後向德義宣戰。而以前孤立主義的領導人林白,亨利福特,與報業鉅子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加州赫氏古堡的原擁有者)也都齊呼「毋忘珍珠港」(Remember Pearl Harbor!)。但沒有多久馬上便有人懷疑美國怎麼會對這一突襲毫無預知。在1945-1946及1995年都有調查,但皆因資料未公開及有些人員被拒做證而不了了之。對死亡2403人,喪失許多軍艦的珍珠港事變,麥卡倫的摯友,也是情報人員的羅契福特(Joseph J. Rocheforte)於戰後的一次評估說:能夠將全國團結起來那個代價是很值得的。
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及歐洲戰場,也介入了中日戰爭。不到四年之後,美國成為世界首富首強。全民就業下,因缺乏勞力使女性也大量進入職場。加入這一場死傷慘烈的二次大戰的美國,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美國。
李堅
Filed under: Politics | Tagged: 羅斯福, 美國孤立主義, 話仙, 台灣呼聲, 海軍情報單位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