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期,在每天上小學的途中,都會經過宜蘭醫院與電信局之間那條目前已開拓成街道的巷道。電信局後面那間被炸成廢墟的磚造建築於戰後都有如鬼屋般的存在了一、二十年。小時候常聽父執輩談他們疏開到宜蘭鄉間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們都會聽到空襲警報聲而跑到山腰的防空洞避難。沒多久就會看到由海邊飛來的美國轟炸機群隊,連村夫愚婦都知道的B-29。有些投彈,也有些俯衝掃射。因年紀已高而且纏足無法遠行的祖母只得留在家中。雖然沒被炸死,卻有一顆子彈由屋頂穿過而在她身邊不遠處擊地。當時驚嚇的一些村夫紛紛下願,若沒被炸死一定會殺豬公還願。可憐的替死豬。
台灣於1944年底,但有些地方早於1943年年底就開始遭到美軍的轟炸。台灣總督府的報告是有5582人被炸死, 9000人受傷,受毀建築共45,340間(Taipei Times, 6/7/2015)。但有人指出這個數目低估。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中就估計有3000多人被炸死。初中時讀過一篇身歷其境的前輩為文,描述當時的破壞及死傷情況,有些電線桿上掛有血肉的記事。他的估計是全台灣有兩萬人被炸死。
稱1945年5月31日那天的台北空襲為台北大空襲,當然是以台灣的標準而言。但我們了解,大規模的空襲及燃燒彈的使用都發生在日本本土。大學時在一次家庭友人的聚會中,偶爾聽到一名於60年代嫁到台灣的日本人小林述說當時的情景。小林說,在當年東京大轟炸中,她除了身上的衣服外,一無所有。然後她轉身而擺出一副堅強的姿態說「但我是大和女性,我能夠堅強的活下去」。這讓人想起老一輩的台灣人所說的「日本精神」,說來是一種軍國主義教育下的產品。
但小林是幸運的。從1944年開始,美國的長程轟炸機B-29開始服役。那時的美國空軍將領雷枚(Curtis LeMay, 11/15/1906-10/1/1990)就策劃實施對日本66個主要城市的轟炸。由1945年3月9日到10日的緊密轟炸(Operation Meetinghouse),被認為是人類史上最慘重的一次轟炸。單單那兩天,300架美國的轟炸機在東京就投下了2000噸的炸藥與50萬個圓柱筒(cylinder)的燃燒彈 (napalm)。許多人被炸死、燒死、燙死、或因缺氧而死。有些耐不住熱而跳入運河中的人卻被滾滾河水燙死。即時在2000公尺高空的美軍轟炸人員也因熱氣上升而呼吸有所困難。單單東京一地死亡人數估計在12萬5千人,全日本則有一百萬平民死於這場轟炸。於1968年與南方種族主義者華萊士(George Wallace, 8/25/1919-9/13/1998)搭檔選正副總統的雷枚也說,那時殺日本人並沒什麼感覺。他也了解若美國戰敗了,則他會被當戰犯審判。
長崎與廣島之有名是因為原子彈的轟炸。但長崎與廣島死於原爆的共十萬多人,還不如東京一地被炸死或燒死的人數來得多。當時日本城市內已無年輕男子,大都是老人、幼兒與婦女。平民死亡這麼多的大型轟炸難免令人納悶,有必要嗎?
1945年6月,麥克阿瑟的一名助理對這場轟炸的描述是:「史上對非戰事人員最無情與最野蠻的屠殺之一」(Jonathan Rauch: Firebombs over Tokyo. The Atlantic, 7/8/2002)。日本投降後的第四天,1945年8月19日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有一篇措韓(Walter Trohan)的報導:「羅斯福無視麥克阿瑟所傳達的日本提議」(Roosevelt Ignored M’Arthur Report on Nip Proposals)。文中指出,日本的高官早已於1945年1月就有無條件投降的建議,他們要的只是保有天皇體制。總共五次的提議,兩次透過美國管道,三次透過英國管道。麥克阿瑟將軍40頁的通訊直接送到白宮。這是羅斯福總統出發參加雅爾達會議(2/4/1945-2/11/1945)兩天前的事。羅斯福稍微看完後說:麥克阿瑟是個良將,但卻是個不諳政治的人(MacArthur is our greatest general and our poorest politician)。當時羅斯福的參謀總長李禧(Admiral William D. Leahy)怕這份文件會被損毀或成為永遠保密,所以將影本交給芝加哥論壇報與華盛頓時報先鋒論壇(Washington Times-Herald)。由於戰時中避免報導不利戰情的自我審查,芝加哥論壇報於二次大戰結束後才發表這篇報導。
羅斯福的看法也並非完全沒有理由。直到戰爭結束前,日本都有一派強硬軍人的存在,他們主戰以求獲取更好的協議。沖繩戰役失利後,小磯國昭首相下台,高齡77歲的鈴木貫大郎(12/24/1867-4/17/1948)上台。從1944年就開始主和的鈴木積極的做談和投降的準備。即使在日本要宣布投降的前一晚,強硬派軍人還企圖要發動政變(宮一城事件),企圖阻止天皇宣布投降。1936年的軍事政變中即遭到槍傷的鈴木也於這次政變中遭到企圖暗殺。日本宣布投降後,鈴木也宣布下台。投降那天的每日新聞有鈴木的一篇文章,說武士道不是日本的專利,也是戰士的麥克阿瑟也有武士道精神,對投降的敵人也會予以保護。後來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説,那篇文章不是鈴木個人的想法,也代表了昭和天皇的想法。
戰爭末期的日本除了物資短缺及飢荒外,在軍事上已無還擊的能力。轟炸日本(或台灣)的美軍不會不知,情報也不會不曉。但卻持續進行燃燒轟炸而造成一百萬老弱婦孺的死亡,更別提那沒有必要的兩顆原子彈了。美國打日本與打德國的不同處有個許多人都不願意去面對的一個事實—-那個年代的種族主義。
李堅
Filed under: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B29, 羅斯福無視麥克阿瑟所傳達的日本提議, 話仙, 台灣呼聲, 東京大轟炸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