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的美國經濟開始由軍用經濟轉型成民生經濟,軍火經濟占GDP的比率及國防預算支出的比率都開始下降。但整個於二次大戰中建立起來的軍火經濟體系,卻也於政府部門、社會、經濟、及學界都已盤根錯節,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拆解的。戰後的美國經濟持續繁榮。60年代初期軍火經濟都仍占GDP的12%左右,而國防預算也占聯邦政府總預算的55%左右。1953-1961年間任職兩任總統的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 10/14/1890-3/28/1969),在他下任前三天的1961年1月17日,在白宮發表離職演說。在這篇離職演說(farewell address)中,艾森豪提出強大的軍火工業對美國而言是一個新的現象。這已在經濟、政治,甚至精神層面上造成全面的影響。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及整個社會結構都已受到這個影響。艾森豪強調,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嚴重性而嚴防「軍火工業綜合體」(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對政府的影響。艾森豪於這篇演講中首次提出軍火工業綜合體這個名詞。身為總統的他之對這個綜合體有所顧忌與疑慮,也多少看出了這個綜合體的龐大勢力。
艾森豪是個五星上將退休的政治人物。二次大戰中,他指揮歐洲戰場而攻下北非與法國(諾曼第登陸),進軍德國。他的升遷及成就靠的是實力,而不是如國民黨將領般的買星星而升等的。他了解戰爭固然是軍人的職責所在,但軍人卻也常常戰死沙場。雖然因二次大戰而成名,但他卻也痛恨戰爭,也了解戰爭的殘酷、愚蠢、與無用。(I hate war as only a soldier who has lived it can, only as one who has seen its brutality, its futility, its stupidity.)
那麼,是什麼人喜歡戰爭呢?無疑的是軍火商及相關的産官學界人員,及極欲表現以求升遷的軍職人員。
從二次大戰以降,美國幾乎都參與了大大小小的冷戰與熱戰。從中國內戰的介入、韓戰、冷戰、越戰、中南美洲的干預、中東的介入、非洲的干涉、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反恐,等等,美國是不時無戰事。但戰爭是需要錢的。有些錢固然由稅收來,但大部分都靠舉債而來。在1939-1945年間,美國公債由30億美元增加到450億美元。而同時期,美國的前兩千家大廠的獲利比1936-1939年間增加了40%。要償還公債不但沒有向大獲暴利的大財團課稅,反而向小市民要。這自然造成貧富分配的更不平均。而大財團,尤其是軍火商,也因而都支持戰事。(Dr. Jacques R. Pauwels : Why America Needs War. Indy Media Belgium and Global Research, 4/30/2003)
目前美國民意已公認布希的伊拉克戰爭是沒有必要的。在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中,五角大廈的戰事經費由2000年的2600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500億美元。同時期, GDP由10兆美元增加到15兆美元。而聯邦政府的赤字由5兆美元增加到15兆美元。(Paul B. Farrell : America needs a new war or capitalism dies. MarketWatch, 04/17/2013)
戰爭要花錢要借錢。而錢的流向是軍火商。目前世界前十大軍火商除了一間是義大利(Finmeccania),一間是歐洲(EADS, 即空中巴士),一間是英國(BAE Systems)外,其餘都是美國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院,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SIPRI)。而從布希政府的伊拉克戰爭以來,戰爭也開始外包。單單伊拉克戰爭就外包了1380億美元。主要的外包如下:Halliburton/KBRs(400億美元),DynCorps(41億美元),Blackwater/Xe/Academics(13億美元)。而據一個調查(Commission on Wartime Contracting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2011年那年的浮濫詐欺就高達600億美元。(William Astore: War is the New Normal: Seven Deadly Reasons Why America’s Wars Persist. 08/06/2016)
那麼,是誰決定要戰或不戰呢?美國憲法規定只有國會能宣戰,但自二次大戰以來,宣戰權都轉移到白宮,而國會只有自閹及鼓掌的份。一份2003年的研究顯示,五角大廈的國防政策委員(Defense Policy Board)的30名成員中,有9名與軍火工業有關。而更重要的是,華府的外交政策決策人員與團體,不管是官方或非官方,保守派或自由派(Neoconservatives or liberal interventionists),學界與智庫等等,都不避諱用戰爭來解決國際問題。這群人都是身家良好,高等教育出身,而在華府的政學界間有良好關係的人。而這群人卻也是與戰爭本身最沒關係的人。因為美國目前是自願役,沒有徵兵制度(Stephen M. Walt : Is America Addicted to War?/Foreign Policy, 04/04/2011)。服自願役的大都是身家窮苦的人及少數民族。
這就回到一個現實層面的問題。珍珠港事變發生在美國領土(當時還不是一州或本土)。而從珍珠港事變後,美國本土都沒有戰爭。美國參與的大大小小戰爭都是在外國領土上。除此之外,戰爭也對美國社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二次大戰、韓戰、及越戰都影響到社會的全面,因為那時是徴兵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受到影響。但改成募兵制之後,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感同身受。一個從伊拉克作戰後回來的美國人,看到社會都是正常,人們上街買菜購物一如往常。使他有恍如隔世(surreal)的感覺。
有人花錢,就有人賺錢。戰爭要花錢,自然有人賺戰爭財。確切的說是鉅富人家及大財團賺錢。美國於二次大戰後走上強權帝國之路,靠的是軍力與強大的國力。但在窮兵黷武中,由於經費龐大,帝國也得靠擧債度日。歷史上的帝國都一一的垮台了。早期的不提, 20世紀第一個倒台的是大清帝國(1912)。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圖曼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及德國帝國都倒台了。二次大戰後,大英帝國、日本帝國、及重起的德國也都倒台了。1991年12月26日,俄國革命 (1917) 後的74年,蘇聯帝國也解體了。重出江湖的大漢帝國(中國)能否比蘇聯「長壽」,是個未知數。美國目前是世界唯一強權,仍然風光煥發。但在窮兵黷武、國內政治僵局難解 (Jonathan Rauch: How American Politics Went Insane. The Atlantics, July/August, 2016)、及敷衍內政下,再加上美國的巨大國債,卻也在挑戰美國帝國的存在基礎。(Will Bonner and Addison Wiggin : Empire of Debt) (系列完)
李堅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 Tagged: 美國公債, 艾森豪, 戰爭要花錢也要借錢,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院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