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與強者的對立之五 成功與運氣 —-成功,運氣,與感恩的良性循環

小時候鄰居住有一個我哥哥的同學。他人很上進,也會做手工幫忙他貧窮而無生計的寡母。有一段時間沒看到他,最後聽說他因家裡沒錢繳醫療費而病死。那是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我永遠不會忘記只有他這麼個兒子而「沒子望」的寡母的愁苦臉孔。在那窮困的五、六十年代,也看到不少優異的同學因家道變化而被迫輟學,或因疾病或事故而求學路生變。也不只社會的貧窮,整個教育體制也都著重在填鴨式的,而非開發潛能的奴才教育。雖說如此,許多人還是脫穎而出,而於社會上相當的成功。這些成功的人常常自識很高而自私自利。他們認為只要你努力,你就會成功。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失敗的人大多是努力不夠的結果。

也不只畸形的台灣社會有那種看法,在這開放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裡,成功的上層人士也普遍有這種想法。他們一般都是保守而反對增稅來改善社會福祉,也反對用政策的力量來改善基本建設及教育體制的人。

但,成功的人都真的只是靠他們自己的努力來達到的嗎?有沒有運氣的因素呢?

康乃爾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的佛蘭克(Robert H. Frank)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200 7年11月,在與朋友打網球的時候他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沒有心肺急救訓練的打網球同伴急忙叫人叫救護車,而他也開始做心肺急救。救護車一下子就來了,將他送往最近的醫院把病情穩定後,再用直升機轉送到專門醫院。四天後,沒有任何後遺症的他出院了。後來他了解到,一般最快要5分鐘到10分鐘才能到來的救護車,因為那天剛好在離網球場不遠的地方,所以很快就來到現場。而也因為救援快速及被送到專門的醫院,使他不僅活了,也沒什麼後遺症。據統計,90%心臟突然中止的人都去世,能活下來的也大都有後遺症。由於這個事故,使佛蘭克教授去思考運氣的角色,尤其是運氣與成功的關係。

佛蘭克教授研究的結論是,運氣在一個人成功的過程上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但運氣對成功的重要,卻是大部分在社會上相當有成就的人都不願意去面對的一個事實。佛蘭克教授引用心理學上的一個觀念來闡釋這個現象:後見之明的偏見(hindsight bias)。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在許多事件已發生後,常有許多人宣稱他們早已預知這個結局。但據研究,常常所有的證據都無法證明這些人能於事前預知結局。這種心理現象常常影響到人們認知上的困難,而無法客觀的去分析事物發生的前因後果。將這個心理現象運用到成功這個結果來看,許多成功的人常常會說他們過去就相當確定他們一定會成功。但也因為有這種後見之明的偏見,他們無法去客觀的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他們不願去面對在成功的過程中常常是一連串運氣所造成的。(Robert Frank: Why Luck Matter More Than You Might Think. 《The Atlantic》, May 2016)。佛蘭克教授也為此出了一本書: 《Success and Luck :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沒有人會去否定個人的才能與努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生長之地常常是成功的第一個重要因素。設若有三個具有同等潛能的人(或說三胞胎)誕生在不同的地方:假設是衣索比亞,越南,與美國。則我們多少可以想像這三個人的成長與教育及將來可能成功與否,在起跑點上已大大的不同。若要將衣索比亞或越南建設到,無論在公共措施,教育體制,人文科學,及社會政治體制上都與美國相當的話,則需要相當巨大與長久的投資。佛蘭克教授的研究也發現,越能於反省中體會到運氣在他們成功的路途上所扮演的角色的人,因為心存感激而會越傾向於支持公共的投資與建設,而也較慷慨。但不相信運氣所扮演的角色,而堅持自己的成就都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人,一般都較不支持公共投資以改善基礎建設,及教育體制的改善與提升。

了解運氣及心存感恩的效應也不僅止於對社會公共投資態度的差別,研究也顯示對心存感恩的個人有所良好的效應。佛蘭克教授引用兩個學者(加州大學的Robert Emmons  與邁阿密大學的Michael McCullough)的一個研究。這兩個學者將被研究的對象分成三組:第一組人每天記下他們心存感激而覺得好運的事件。第二組人每天記下他們的惱人的事。第三組人則只做一般的記述。 10個星期後他們調查這三組人的身心反應。結果是第一組人無論在身心上都有改善:較少疼痛、睡眠較好、頭腦較清昕、較不寂寞而較開放、較慈悲而也較高興。但其他兩組人則不見有身心上的改善。佛蘭克教授的結語是,經濟學所講的是資源貧乏的問題,我們必須要開源節流。但感謝我們所獲得的好運與感恩之心可不屬於這個範疇。感恩是不會花光的,感恩越多只會產生更多的感恩與好運氣。

愛迪生說:「天才是一分靈感,99分努力」(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時,他的目的不外乎鼓勵人們要努力上進。但我們知道你若沒那個天份,再努力也是枉然的。不是每個藝術家都能成為梵谷或貝多芬的,也不是每個科學家都能成為牛頓或說這句話的愛迪生的。但我們知道,除了天分、靈感與努力外,也有運氣的成分。而改善社會環境的一切所做所為及心存感恩也都將增加大家未來成功的機遇。

(系列完)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