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交界的芬蘭之二 楞勒特,亞維森,西貝流士 —–從卡勒瓦拉到芬蘭頌

在瑞典統治芬蘭的560年間(1249-1809),瑞典的語言、文化、與宗教開始深入芬蘭社會。瑞典語言成為管理階層及上流社會的語言。當時約有15%的人的母語為瑞典語。芬蘭語則是鄉間農民及漁民的語言,約佔85%。芬蘭語屬於烏拉語系(Uralic languages),是個北歐亞大陸的語言。 在這語系內還有愛沙尼亞與匈牙利。瑞典語則屬於德語系。英語與冰島語皆屬於徳語糸。芬蘭文字的發展及標準化是16世紀的事。亞格利夸拉(Mikael Agricola, 1510-4/9/1557)可說是芬蘭文學的創始人,也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推動者。他主要的著作皆與宗教有關,如祈禱文及教義問答。1548年,他完成了芬蘭文新約的翻譯。

從12世紀到1809年為止,瑞典與俄國進行了不下12場大大小小的戰爭。介於瑞典與俄國之間的芬蘭就成為主戰場。也由於這種背景, 19世紀的芬蘭開始出現了推動本土化的民族主義運動。1809年芬蘭成為沙俄的大公國後,推動芬蘭語言及文學的運動開始出現。這個被稱為芬諾門運動(Fennoman movement)的本土化運動多少受到當時開明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支持。原因倒也不是支持芬蘭的民族主義,而是芬諾門運動的目的在排擠瑞典語言。而自然的,芬諾門運動也刺激了支持瑞典語言的運動(稱為Svecomans )。為了支持芬蘭語文的建立與推廣,芬諾門運動於1830年成立了星期六協會(Saturday Society), 1831年建立了芬蘭文學協會(Finnish Literary Society)。芬蘭文學協會的創始人之一是艾利亞斯‧楞勒特 (Elias Lönnrot, 4/9/1802-3/19/1884)。

楞勒特本身是學醫的,但他最大的興趣是在芬蘭文學。他畢業那時的芬蘭正遭受饑荒及瘟疫。當鄉間醫生的他也使用了傳統的民間醫療法。而於期間,他也到處蒐尋民間的故事與傳說。他也得到芬蘭文學協會的資助去做芬蘭的田野文學調查。1835年他發表了卡勒瓦拉(Kalevala)。1849年他將卡勒瓦拉由原有的32篇詩章擴大成為50篇詩章。卡勒瓦拉意為英雄們的土地。它發表後便成為芬蘭的史詩,也凝聚了芬蘭人的民族意識。也因為他的成就,楞勒特於1853年被任為赫爾辛基大學的芬蘭文學主任。

卡勒瓦拉目前已被翻譯成20種語言。它也深深地影響到了英國的文學巨匠托爾金(J.R.R. Tolkien, 1/3/1892-9/2/1973)。托爾金的名著《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與《精靈金鑚》(Silmarillion)的故事主要源於卡勒瓦拉。

亞格利夸拉奠立了芬蘭文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楞勒特寫出了芬蘭的史詩。而在19世紀,母語及寫作皆為瑞典語文的亞維森(Adolf Ivar Arwidsson, 8/7/1791-6/21/1858)成為芬蘭民族主義的倡導人。當亞維森在高中讀書的1809年,芬蘭被割離瑞典成為沙皇的大公國。這個轉變對他有相當大的影響。由於他激進的寫作,使他於1822年失去了土庫皇家學院的教職。隔年他移民到瑞典.但瑞典不敢給他教職以免觸怒沙俄。兩年後取得瑞典公民的他才得以在皇家圖書館上班。由於他的寫作以瑞典文為主,因此對芬蘭的上層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他最有名的中心論述,而也常被芳諾門人士當為信條的是:「我們不是,也不再是瑞典人。我們也不想成為俄羅斯人。我們是芬蘭人」。遭放逐36年後的1858年,他回鄉周遊,但卻因肺炎而死。在他的墓碑上,楞勒特寫道:「因為愛鄉土使他放逐他鄉,也因愛鄉土而回來。現在覆蓋在自己的鄕土裡」。

文字固然有很強大的力量,但音樂卻是跨越國界的。古典音樂大師,芬蘭最有名的作曲家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 12/8/1865-9/20/1957) ,他的靈感來自於卡勒瓦拉及北歐的神話。早期的西貝流士相當多產,但也是個酗酒、抽煙、及派對狂歡不知節制的人。他一生著有七部交響曲,被認為最好的是一次世界大戰後發表的第五、第六、與第七。但他最有名的著作是1893年發表的卡列利亞組曲(Karelia Suite)與1899年發表的芬蘭頌(Finlandia)。芬蘭頌充滿了愛鄉愛土情操,而也激發了芬蘭人的獨立意識。西貝流士也因而成為芬蘭的國家象徵及英雄。雖然芬蘭是為爭取脫離沙俄而獨立,但西貝流士早期(至少是第一號交響曲)的作曲有點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響(Tom Huizenga: Finland’s Finest : The Seven Symphonies of Jean Sibelius),但後來也受到華格納作風的影響。從1927年到他去世的三十年間,西貝流士幾乎沒有什麼新作品。而這段時期也被稱為「雅任芭的沉默」(the Silence of Järvenpää)。雅任芭是西貝流士家庭的住處。

有芬蘭意識及芬蘭民族主義,使芬蘭於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後脫離了沙俄而獨立。也因為有芬蘭民族意識,使小國芬蘭於二次大戰初期在無外力援助下英勇的抵擋了蘇聯的入侵。在一個悪鄰大國的虎視眈眈下,芬蘭也發展出與西歐各國不同的對俄策略。

李堅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