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交界的芬蘭之三 有一個強國又是惡鄰在身邊 —-芬蘭化,東邊牌,現實政治

獨立從來就不是一條簡單而順遂的道路,尤其是一個強鄰下的小國。但芬蘭卻維持了百年的獨立。她的作為也就成為國際學者研究的課題。

傳統上,芬蘭與北歐國家,尤其是瑞典,較接近。沙俄雖然統治了芬蘭108年,但在那段期間芬蘭仍以一個直屬沙皇的大公國地位維持相當的自主。俄國十月革命後的隔月,芬蘭在一次大戰中沙俄的敵國德國的支持下宣布獨立。獨立後的芬蘭也同革命後的俄國一樣,都經歷了內戰。在1920及1930年代,蘇聯忙於內政,而芬蘭也於此間與北歐國家一樣推行民主與中立。但二次大戰的爆發改變了這個局勢。

當時頗具戰略地位的卡勒連地峽(Karelian Isthmus)大多屬於芬蘭。卡勒連地峽的優越地位及優良的天然環境使它成為芬蘭最早工業化的所在。但其戰略地位卻也威脅到了就近的聖彼得堡(那時叫列寧格勒)。史達林因而要芬蘭讓地,但遭受到芬蘭的拒絕。蘇聯因此以百萬大軍進攻芬蘭,但遭受到芬蘭的英勇抵抗,使蘇聯雖然於最後奪取到土地但死傷慘重。當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侵略蘇聯(Operation Barbarossa)時,芬蘭為了奪回失土,也參與了納粹的作戰。當時芬蘭軍中占極少數的猶太人也與德軍同肩作戰。也因為芬蘭之與納粹德國同夥攻打蘇聯,與蘇聯有盟國關係的英國因而向芬蘭宣戰,但實際上並沒出兵。在二次大戰末期,蘇聯反攻。但在芬蘭再度遭受堅強的抵抗。此時的芬蘭已擁有德國先進的兵器,因而得以阻止蘇聯的進展。蘇聯因而與芬蘭簽和約而將焦點轉向波蘭與巴爾幹半島。

1948年4月6日,蘇聯與芬蘭簽了「芬蘇條約」(Finno-Soviet Treaty,全文是友誼合作與互助協定,the Agreement of Friendship, 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簡稱YYA條約)。這個條約也成為芬蘭與蘇聯關係的基礎,直到1991年12月26日蘇聯的垮台為止。在這個條約下,芬蘭有義務幫忙蘇聯抵抗西方的侵略,而蘇聯則承認芬蘭要保留自己自由民主及資本主義的體制。在這個背景下,芬蘭婉拒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也婉拒了蘇聯帶頭的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也排除了參與提議但沒實現的北歐國家防衛體系(Scandinavian Defense Union),更別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了。芬蘭在這段期間一直走中立的路線,同瑞典與奧地利一樣。

也因為芬蘭的中立地位及介於東西之間。從50年代開始,以蘇聯為主的東歐華沙公約組織,及以美國為主的西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開始談判以降低兩個陣營的緊張對峙。最後終於在1975年8月1日,雙方在赫爾辛基簽署了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Accords)。這個協議承認戰後歐洲領土的現狀及人權,求取降低雙方的緊張情勢。但此協議並非條約,沒有法律上的效力。

1991年12月26日,蘇聯垮台後,芬蘇條約已失效。1995年,芬蘭與同是中立的瑞典與奧地利加入歐盟,開始明顯的走較西方的路線。1999年加入歐元區, 2002年以歐元取代芬蘭原有的貨幣(markka)。但對加入敏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來說,芬蘭雖有參與NATO的一些作業,並參與波羅的海鄰國的一些共同防衛演習,但大部分的民意仍不支持加入NATO。相較之下,芬蘭南鄰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則於2004年便加入NATO ,激怒了俄國。波羅的海三國於俄國革命後的隔年, 1918年獨立。但於二次大戰初期先是被蘇聯佔領,後被納粹佔領,戰爭末期又再度被蘇聯佔領。直到蘇聯垮台前夕的1990年及1991年, 波羅的海三國才相繼獨立。有這種歷史背景,波羅的海三國知道他們得靠NATO的保護以防範俄國的再度侵佔。

在二次大戰中,歐洲只有英國與芬蘭沒被佔領過。二次大戰前夕,蘇聯以百萬大軍攻打芬蘭卻遭受到重大的損失。也因為如此,俄國對芬蘭多少是投鼠忌器。芬蘭與俄國有1300公里的邊界。芬蘭有徵兵制,只有五百多萬人口卻擁有23萬名軍人以防範侵略。芬蘭也購有歐美的一些先進武器。芬蘭的假想敵人是何方,不言可喻。

在這種歷史因素及強鄰在側的背景下,芬蘭也發展出她獨特的外交與內政:走中立路線以避免觸犯俄國。芬蘭在過去一直走不結盟的中立路線,而在1960與1970年代,許多芬蘭的政策也都受到蘇聯的影響。許多可能冒犯蘇聯的書籍及影片也都遭禁。這些措施多少拘束了芬蘭的民權。芬蘭的這種作風也因而被西歐的學者及政界人士稱之為「芬蘭化」(Finlandization)。這個名詞多少帶有蔑視的味道,而事實上芬蘭人也視這個名詞為對他們國家的侮辱。有強鄰在側,而過去又有交戰的經驗,但芬蘭要的是一個友善的關係以維持她的獨立。對「芬蘭化」一詞較為中性的名詞是打東邊牌(idänkorti, east card)。而事實上俄國除了芬蘭外,與其他的鄰國都有問題。在這個觀點上,芬蘭的政策似乎有效地達到她所要的目標:獨立與有一個「善鄰」。芬蘭化也好,打東邊牌也好,一般學者也稱這種作法為現實政治(realpolitik)。而芬蘭化是現實政治的一個典例。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