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荒與糧食安全之七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往外購廠購地,搶奪海域

中國雖然地大,但只有1/10是可耕地。可耕地只占全球的7%,但人口卻是全球人口的1/5。再加上水資源只有全球的7%。在水土本已不足下又加上重污染,加以經濟上的改善使人們要求肉食量的增加。這些因素都呈現出一個基本的問題:中國人未來如何果腹?而早在1995年就有美國的一名環保學者布朗(Lester Brown: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提出了警告。

布朗的警告遭到中共的強烈反擊。但我們若以中國的鄰國來看,日本、台灣、與南韓都已是工業化的國家。在二次大戰後的這段急速工業化的過程中,東亞三國都喪失了一大片的可耕地及農業產值,及農業人口的減少。以2016年前後的資料來看,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9%,南韓為44%,台灣則在30.5%與32.4%之間。美國的糧食自給率是128%,中國是95%(若其統計可信任的話)。台灣在1968年前是個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中國則在2004年後開始要靠進口糧食來滿足口腹。台灣農委會的糧食自給自足目標是2020年時要達到40%。中國自訂的目標是要維持一億兩千萬公頃的可耕地及95%的穀物自足率。可耕地量的維持於年前已破功。穀類自足率方面,中共已修正了何者為穀類的定義,顯然也已破功。

在難以自足下,中國開始往外發展。

2013年,中國萬洲國際下的雙匯集團,以71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全美最大的豬肉廠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Foods)。史密斯菲爾德從養豬場、屠宰場、食品加工、到運輸分配統籌作業,作業占美國豬肉市場的1/4。這個收購案是當時中國在美國的收購案中的最大手筆。更大手筆的收購案是2016年提出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ChemChina)要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的種子公司先正達(Syngenta)。這些巨大的收購案都顯示了中國對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問題的不安全感。

雙匯之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案引起不少分析家的討論。有人認為這與美國的養豬科技先進有關。美國有長年產官學界合作下的生物科技研究,豬種良好,養豬技術也進步。美國採用的是大型集中的養豬場 (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 CAFOs),87%的美國養豬場有2000頭豬以上。但70%的中國養豬場豬隻少於500頭。也有人認為中國土地取得困難,不易擴張升級故往外擴張。但也有人(裴敏欣)注意到了美國不是個吃豬肉的國家。美國每人每年平均吃59.3磅(27公斤)的豬肉,中國人則吃85.3磅(約39公斤)的豬肉。中國人吃了全世界一半的豬肉。史密斯菲爾德屠宰的豬隻數量只占在中國屠宰豬隻數量的3%。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不會大幅提升中國豬肉的來源。裴敏欣的結論是,由於中國的嚴重污染,逼使廠商得向外國前進。在美國有的是沒有污染的水源及土壤,這應該是收購的主因 (The real reason behind Shuanghui’s purchase of Smithfield. Fortune, 6/4/2013)。對這種收購案,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也指出是一種靠收購,而非征討的方式來達到殖民的目的。

目前中國擁有美國農地的價值約在16億美元,算很少數。在澳洲的農地中有6%是外國人擁有的,大部分是英美,中國也只占少數。但在2000年到2012年間,全世界開發中國家的耕地增加了314% 。有12個國家(8個在非洲)的耕地增加了50%以上。例如,坦桑尼亞就增加了六百一十萬公頃(82%的增加),(John McArthur and Krista Rasmussen: Where does the world’s food grow? /Brookings)。中國雖然三緘其口,但中國在非洲的擴展及購地是時有所聞的。要滿足口腹顯然是一大考量。本身可耕地少,水資源少,再加上水土都污染嚴重,及農村人口劇減的中國,也只有往外開發。但若本身汚染文化不加以修正改善的話,非洲的大片土地也都將遭到中國的污染。非洲倒底不像先進國家般有明文法規的控制以防範廠商的污染。

先正達旗下的智庫(Frontier Strategy Group)分析了亞洲國家的食物安全情況而計算出「飯碗指數」(Rice Bowel Index, RBI),來顯示各國的糧食安全狀況。飯碗指數依據一般具有共識的分析食物安全的四個層面來計算。這四個層面是:有否程度(availability),可說是產量問題;空間上的可取得性(physical access),可說是距離;經濟上的可取得性(economic access),可說是價格;及使用(utilization)。在實際的計算上則考量了政策與貿易措施,農村分析,環保分析,及市場的情況。先正達2016年的飯碗指數大要是:紐西蘭71,澳洲、日本、台灣66,南韓64,中國57,印度45 。先正達所定的安全閥值在54,中國接近危險值。

要果腹及滿足口慾,中國自然也大量進口食物而造成世界量價市場的波動。2008年我們已看到因麥價的上漲引起許多國家的動亂。布朗已指出,目前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已超過供應的能力,這種情況只會持續惡化。而在中國大量進口食品(如果中國未來仍有那個經濟能力的話),往外收購食品廠及土地外,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地球海洋資源的耗盡,及中國漁民與漁船的大量往外搜刮。中國對尖閣群島的狂囂及對東海與南中國海的侵略,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基於對糧食的需求。經濟歷史學家奧弗(Avner Offer)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鋼鐵與金融的戰爭,也是一場爭取及控制糧食的戰爭(a war of bread and potatoes as well as one of steel and gold)。若中國因糧食問題而動亂不是新鮮事,但中國若因糧食而戰亂則是中國的鄰國在未來要面對的。(系列完)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