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公司在1757年6月23日打敗了孟加拉王國(Nawab of Bengal)後,也由蒙兀兒王朝取得了在孟加拉的貢稅權。東印度公司課的稅比蒙兀兒帝國來的重,而也沒有於歉收時轉圜的餘地。也如此,在東印度公司(及後來的大英帝國)統治下,孟加拉的飢荒頻傳。
課重稅的東印度公司要養軍及行政治理人員,而在管理上卻很鬆散及腐敗。雖然財源滾滾但卻經營不良, 時而陷入財政困境。但也因有錢勢,所以能夠向英國政府不時要求紓困,及通過有利東印度公司的法案。1773年,為了解決東印度公司的大量茶葉庫存問題,英國政府通過了茶葉法案(Tea Act),給與東印度公司在北美的茶葉專賣權。結果此舉引起了波士頓的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而開啟了美國的獨立運動。在大英帝國統治時期,倫敦的決策是會影響到各個殖民地及屬地的。
當時的印度雖然是在蒙兀兒帝國的統治下,但整個印度是相當疏離分散,而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地主王公(princely states)的。而這些小王公也都是各有矛盾,而充滿利害關係與衝突的。善於分而治之的東印度公司也到處結盟、分化、孤立不合作的、甚而出兵侵略。以孟加拉那場決定性的戰役來看,孟加拉王國主力有三萬名步兵,兩萬名騎兵。東印度公司則只有613名歐洲人, 2100名歐洲建軍方式訓練出來的印度兵(sepoys)。東印度公司有的是歐洲的軍事訓練及較先進的的裝備。而在以小搏大下也善於分化離間對方,使對方缺乏士氣與易於潰散。在一場又一場以小搏大的勝利後,東印度公司取得了更多貢稅的權力,並到處有駐軍與聯盟。這有如當年亦商亦軍的鄭成功,在圍城九月取得熱蘭遮城打敗荷蘭人後,他第一個要的便是荷蘭人的課稅名冊,以養他的大軍。
分而治之是一回事,用賄賂王公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許多受到賄賂而接受東印度公司駐軍「保護」的王公,也得支付維持駐軍的費用。而當這些王公養不起這些駐軍時,這王國也就落入東印度公司的手中。另外,東印度公司也發明了一個「妙方」。在武力的威脅下,王公同意若他們沒有合法的子嗣時,則王國將落入東印度公司的手中(稱為間斷主義,Doctrine of Lapse)。在這種「同意」下,東印度公司也擴大了他們的領域,而這條款卻也是最引人詬病的。因為傳統上,沒有子嗣的王公都採用認養的方式來延續統治,但如今卻得拱手讓給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之能迅速擴大勢力主要還得力於蒙兀兒王朝的衰弱。而在同時,英國也啟動了產業革命。科技的進展與生產力的提高,也使得歐洲列強無法在印度與英國競爭。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擴展,說明了他們對印度的民情與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能利用之。但人在順風時是相當盲目的。重稅及間斷主義的使用固然引起廣大的民怨與王公的不滿,但一般民眾不見得就支持原來的王公,而反對東印度公司的。1857年,東印度公司引進了新槍枝的使用。東印度公司的印度軍人謠傳說所使用的潤滑油是豬油(穆斯林軍人如是說),或牛油(印度教軍人如是說)。這個謠傳團結了東印度公司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軍人而發動叛變。他們屠殺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婦女及小孩皆無法倖免),進軍德里,宣誓效忠被冷凍的蒙兀兒王朝帝王(Bahadur Shah)。
這時的東印度公司有238,000名軍人,其中38,000是歐洲人。在這場叛變中(稱為1857年印度叛變,Indian Rebellion of 1857),參與的印度軍人就全體印度人而言仍屬少數。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失勢的王公地主。叛變者缺乏組織,也缺乏能夠激發一般印度人民的信念。固然有少數民眾參與叛變,但大多數民眾是抱持旁觀的立場,甚而許多是支持東印度公司的。東印度公司也聯合了許多結盟的王公作戰。英國政府也出兵援助。叛變於1858年平定。
這場叛變是英印關係的轉捩點,也是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與蒙兀兒王朝的結束。叛變結束後,東印度公司將蒙兀兒王朝的帝王(Bahadur Shah)放逐到緬甸。他的家人及參與者則都被判叛國罪而遭處死。成立三百多年(1555-1857)的蒙兀兒王朝也就此走入歷史。
受到這場叛變的刺激,英國國會也於1858年8月2日通過了「1858年印度政府法案」(Government of India Act 1858),取消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而由英國政府直接治理印度。大英帝國重組印度的軍隊,改變金融與行政的結構。印度也從此直接在大英帝國的統治下而開始了89年(1858-1947)的「大英帝國印度主權」(British Raj)。
印度被稱為大英帝國的皇冠之珠(Jewel in the Crown)。這個名字其來有自。印度是大英帝國屬下領土最大,人口最多,而物產豐富的屬地。而這段時期(東印度公司的統治及大英帝國直轄下的印度),印度也使大英帝國致富,但卻窮了自己。一個資料顯示,英國人初到印度時,印度的GDP估計為全球的17%,當英國離開印度時,印度的GDP只佔全球的1%不到。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1857 印度叛變, British Raj, Doctgrine of Lapse, 間斷主義, 話仙, sepoys, 印度傭兵, 台灣呼聲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