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的獨立與分治之六 分治與獨立的重創與鉅變 —–宗教,人物,與形勢

1947年發生在南亞的印度與東西巴基斯坦的分治與獨立,是人類史上少見的人口大遷徙與屠殺。這場巨變與災難雖說都烙印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及1971年與西巴基斯坦交戰而獨立的東巴基斯坦,目前的孟加拉)人的腦海與心中,但許多人也大都避免談及那段慘痛野蠻的歷史。70年後的今天,在印巴邊界的印度城市阿姆利則(Amritsar),則將於2017年9月揭幕「劃分博物館」(Partition Museum)。而同時,也有一些自願人士(Guneeta Singh Bhalla 領頭)開始做口述歷史而建立檔案(The 1947 Partition Archive)。

兩千萬人的流離失所, 50萬到150萬人的死亡,約7萬5千名婦女遭強暴,及10萬名婦女遭綁架。說來都是統計數字,一個不是很精確的統計數字。但每個數字後面都有一個悲慘的故事。在那個重家族名譽,而視婦女被姦殺是對全族的侮辱的文化裡,許多婦女為了保貞節而自殺,而許多屠殺是自己人幹的。一個錫克教徒的族長在全家族面前屠殺了自家26名婦女與孩童,以避免婦女遭受對方的姦殺,或孩童被養成對方的宗教。也有一名醫生被醫院裡的女性工作人員要求,要淪陷前請殺死她們以保貞節。而在暴徒要攻入醫院之前,這名醫生槍殺了七名婦女醫療工作人員。這些行兇者事後都有惡夢及不安,但卻也都合理化了他們的作為。雙方都有加害者,也有被害者。有如一名經過那場慘變的作家(Saadat Hasan Manto)所說,雙方都成為偏執、宗教狂熱、動物本能、與野蠻的奴隸(human beings in both countries were slaves, slaves of bigotry….slaves of religious passions, slaves of animal instincts and barbarity)。

促成分治及巴基斯坦的產生的主要人物是金納。他是一個冷靜而相當冷酷的談判對手。他原本也其實同尼赫魯一樣是強調世俗(secular),而非宗教的。他本身不常上清真寺,衣裝也是西式而非穆斯林式的,娶的也是個衣裝帶有挑逗性的非穆斯林,而他也不是不吃豬肉的(William Dalrymple: The Great Divide, The violent legacy of Indian Partition. The New Yorker. 06/29/2015)。在戰後領導印度獨立的三人中,尼赫魯也是主張世俗而非宗教的,甘地雖強調包容但他卻也是最具宗教意味的。甘地聲稱他的抗爭受到印度教、耆那教(Jainism)與基督教的影響。而事實上,印度人給他的尊稱—聖雄,本身就帶有宗教的意義。在1920年12月的國大黨會議上,金納稱甘地為先生而不稱他為聖雄甘地時,他被大都為印度教徒的人噓下台。

獨立後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印度走的是民主的道路。當1948年1月30日,一名狂熱的印度教徒(Nathuran Godse)認為甘地太寬容穆斯林,是個背叛者,而刺殺了甘地。這個暗殺強化了世俗派,而排擠了宗教的極端主義者。獨立前印度就開始籌備制憲會議,而最終於1949年11月26日通過憲法,使印度成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

另一方面的巴基斯坦,被認為強人與國父的金納則於獨立後的一年多去世(9/11/1948)。巴基斯坦的首部憲法 (1956年通過),也多少受到印度通過新憲法的刺激。但巴基斯坦的產生是因為伊斯蘭教的關係,而也要考慮到伊斯蘭律法(sharia)。加以一開始就是強人金納的緣故,巴基斯坦日後也都走上軍人干政及獨裁的道路。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獨立,一般人想到的就是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與非暴力抗爭。不合作運動與非暴力抗爭,固然對喚醒印度人的意識與動員組織有很大的助力,但其力道看起來是無以推翻大英帝國的。戰後的大英帝國雖說是個戰勝國,但在二次大戰中遭到日本帝國與納粹德國的重挫。戰後的英國也沒有那個能力與元氣去處理殖民地的事務了。而事實上,沒有「甘地」的前英國殖民地,如約旦(1946)、斯里蘭卡(1948)、緬甸(1948)、埃及(1952)、及馬來西亞(1957),也都紛紛獨立了(Susmit Kumar: Modernization of Islam and the Creation of a Multipolar World Order. 2008)。也不只大英帝國,當年殖民東南亞的法國也撤出了亞洲。而戰後當上全球超級強權的美國也說明她反對殖民主義的立場。在這種背景下,大英帝國的撤出印度也變成很順勢自然的發展。

但大英帝國的撤出印度(及巴基斯坦)卻也是很倉促而缺乏規劃的。在英國議會忙於7月18日通過印度獨立法案後,英國派一個從沒去過印度的倫敦法官雷德克里夫(Cyril John Radcliffe, 3/30/1899-4/1/1977),到印度去負責印度與巴基斯坦邊界的制定。雷德克里夫負責兩個邊界委員會(boundary committee);一個分割旁遮普,一個分割孟加拉。每個委員會各有兩名穆斯林及兩名非穆斯林人員。當兩方爭執不下時則由雷德克里夫做裁決。只一個月的時間要做這個決定是很倉促的。最後的結果在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的獨立日)公布。但也有一說是在印度獨立後的兩天才公布(1947年8月17日)。看到因分治而產生的慘劇的雷德克里夫,最後拒絕領取他3000磅的薪水。

整個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與獨立,說來也是一個內因與外因混合激盪的結果。印度長年的抗爭已由要求在治理上的改善到追求自治與獨立。而甘地的運作也激發了印度的民氣,但他及英方都無法說服個性極為強悍的金納。加以大英帝國在戰後已成支離破碎的情況,急於由世界各地撤出。形勢是比人強,但形勢卻也大都是人所造出來的。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