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的版圖跨越了歐亞兩大洲,而沙俄境內的民族與文化也很複雜,不具現代民族國家形成前的集體意識。加以社會落後(1861年才解放農奴)及很遲才工業化,與西歐國家的文明差了一大截。其統治也都是君權專制而不具現代的法治觀念的。在這之下, 19世紀末年人口的大增更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負擔。而更加重社會壓力的是一連串戰爭的失利。除了一再與那個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圖曼帝國的交戰得勝外(最後一次交戰是1877-78),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與英、法、沙丁尼亞的聯軍交戰)與日俄戰爭(1904-1905)中都失利。而最終壓垮了沙俄帝國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7/28/1914-11/11/1918)的失利所導致的劇變。
戰爭常會導致國內問題的尖銳化,甚而革命。沙俄的參戰結果是將國內的社會與政治矛盾推向崩潰的方向。士兵的裝備不足與缺乏訓練,導致人員的大量傷亡。到1914年底,只打了五個月的戰就有39萬人死亡, 一百萬人受傷。到1916年10月,則共有160萬到180萬軍人死亡, 兩百萬被俘虜,一百萬下落不明。後方更因大量農民被徵召而導致農業失調,產銷大出問題,導致糧食的缺乏與民生的凋弊。當各地的零星動亂最終發展到婦女也於1917年3月8日走上街頭後,軍人也都不服從命令而走上反對的行列。一個僵化而無能應變的沙皇政權也因而急速的瓦解而走入歷史。
1918年2月以前都用舊曆制(Julian Calendar)的沙俄,也因而稱3月8日的革命(用目前的Gregorian Calendar來記日)為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後,掌控所有大權的沙皇不再存在。權力真空的俄國變成政治份子與野心家角逐的局面。原來杜馬的成員成立了臨時政府。另一邊的社會主義份子領導的工人與軍人團體,也於各地建立蘇維埃。這兩個互相共存但也互相競爭的團體本也於初期大致能夠共存。臨時政府負責國家事務與國際事務。尤其當時俄國還在交戰中,有其協約國共同作戰的義務要履行。蘇維埃本只負責社會秩序的維護與運作。但1917年3月14日,首都的彼得格勒蘇維埃發佈了命令第一號,要軍人只聽令彼得格勒蘇維埃,而非臨時政府的命令。一場誰是老大的對抗也就展開了。
聖彼得堡的名字在過去300多年幾度更名。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6/9/1672-2/8/1725)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了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要的是西化以強國。而事實上,聖彼得堡也是俄國最西化的一個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市名被改成較俄國名的彼得格勒(Petrograd)。列寧死後五天(1/26/1924),市名被改成列寧格勒(Leningrad)。蘇聯倒台後的1991年6月12日,總統及市長選舉中,大部分市民也決定將市名改回最早的聖彼得堡。這是題外話。
蘇維埃與臨時政府這對雙頭政府都各不穩定。兩邊的內部結構一再出現人事的變化與調整。而更大的一個變數源於當時尚處於交戰中的情況。臨時政府於6月發動對德軍的攻勢失利後,威信大減。本來在蘇維埃中只占少數的布爾雪維克,也因激進化而逐漸取得主導權。7月時便急於發動奪權(July Days)而失敗的列寧因而避走芬蘭。在列寧的遙控與托洛斯基的運作下,布爾雪維克於是喊出「所有權力歸於蘇維埃」(All power to the Soviets)的口號,頗贏得民心。後來在人民厭戰,民生凋敝,及農民搶地下,布爾雪維克喊出了「和平、土地、與麵包」(Peace, land, and bread)的口號而贏得民心。而也在社會已疲憊厭戰而只求正常生活下,一小群激進的布爾雪維克於11月7日成功地完成了推翻臨時政府的政變奪權,而稱之為十月革命。有異於二月革命的自發性,十月革命只是個奪權的政變,不是革命。
十月革命後,布爾雪維克(此後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將銀行國有化,取消法院,改開革命法庭,取消貴族,後來將農地國有化。因為只有停戰才能保固政權,在與德國緊急求和下, 1918年3月3日簽了和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割出了從波羅的海,波蘭,烏克蘭,到亞美尼亞,高加索等所有非俄國人居住的領土。但這個條約後來在德國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8年11月)也取消了。1918年3月5日,俄共也將首都由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
與德國的簽約引發了紅軍與白軍的內戰。白軍的成分很雜而也沒有共同的目標。由於俄國不再參戰,也因而引起協約國的干涉。英、法、美、日,也成軍由海參崴登陸,支援白軍但沒成功。在內戰中,俄共也大肆進行屠殺及恐怖統治而稱之為紅色恐怖(Red Terror)。特務組織(Cheka)也於此時形成,開始運作。白軍的屠殺及恐怖統治則稱之為白色恐怖(White Terror)。在內戰中(1918-1922),估計有150萬軍人及800萬平民死亡。這是電影「齊瓦哥醫生」的故事背景。
由於農民罷耕、廢耕、及戰亂,到處都是飢荒。列寧於1921年3月決定開放局部私有制,而稱之為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列寧稱這個決定為「退一步,進兩步」。到1922年12月,內戰已結束而俄共已穩定的掌權後,前沙俄時代的領域也被重組成蘇聯。
二月革命後的亂局源於沙俄原本沒有一個完整的反對黨的存在。而亂局中常常是激進份子而又有組織運作能力者的天下。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列寧也因而成功地完成了奪權計劃。內戰中紅色恐怖及特務組織的推出,卻也為下一步史達林的恐怖極權統治做了鋪陳的工作。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白軍與紅軍的內戰, 蘇維埃與臨時政府, 話仙, 台灣呼聲, 布爾雪維克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