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學者來講,原始社會是無所謂財富與分配的問題。研究目前世界上尚存有的狩獵採集(hunting and gathering)部落來看,在這種社會中,一般是男人集體從事打獵,而女人則做採集可食性根莖的工作。所有的獵物與採集物大家共用共享。沒有所謂財富分配平均與否的問題,也沒有現代社會的焦慮與憂鬱問題。
但在人類社會進入農業生產的型態後,財富的分配開始出現不平等的現象。定居的生活形式及社會逐漸分工,與政府的形成,都加速了這個不平等的發展方向。工業革命後,加上金融體系的運作與全球化的進行,使得這個不平等越趨尖銳化。
人人生而平等是一個理想,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希望人人平等。大部分人會同意的是較有貢獻,較有能力,較勇敢,而較願意為大眾犧牲一己之利的人,應該受到照顧與較多的補贘。也就是說,一般人要的是公平(equity),而非平等(equality)。但事實是常與願違的。
在社會上最危險、最骯髒、最艱難的工作,常常是屬於社會底層的人的工作,而其收入也不高。礦工,清潔工,農場採收工,軍人,漁民,等等皆屬之類。
有特殊技術的如醫師、律師、工程師們的收入皆較高,社會一般也大多同意。若有所爭議,也可能都在不大的範圍內。但在過去幾年來,美國執行長(CEO)的高收入是常常引人詬病的。在1978年到2014年間,美國執行長的收入在通貨膨脹調整後是增加了1000%。在1965年,美國執行長的平均年收入(每年$832,000)是一般員工平均年收入(每年$40,200)的20倍。但到2000年時已增加到376倍。2014年稍微降到303倍。在2014年,執行長的平均年收入是$16,316,000,一般員工則為$53,200(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要說執行長的體力是平常人的三百倍,或說聰明才智是常人的三百倍 (IQ 3萬) ,當然都不是。聰明與能力當然都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長袖善舞,懂得政治操作,並罔顧世俗的道德規範。
一般人喜歡聽的故事是,原本一無所有的人憑赤手空拳的打出一片天下。許多人也都認為許多企業家都是如此成功的。而事實上,在美國的大企業中也不乏這種例子。早期台灣的中小企業更充滿了這種空手打造出成功企業的事實。但這種故事會使人對巨富的產生也有相同的聯想,會以為巨富的產生也如此。這種灰姑娘的故事所掩蓋的是一些鉅富的事實。當這些成功的企業若有幸發展成大企業的時候,他們靠的常是兵不厭詐。在全球化下,也都參與了逃稅(tax evasion,而非避稅tax avoidance)及與政權勾結的作風。
在福布斯(Forbes)雜誌所公布的全球1810個十億富豪(billionaire,或億萬富翁)中, 89%是男性。這群億萬富翁擁有了6兆5千億美元(6.5 trillion)的財富,相當於全球底層70%人的財富總和。最富有的8個人就與底層一半的人(36億人)所擁有的財富相當(Oxfam Briefing paper—Summary. January 2017)。而這個報告也顯示,在這1810名億萬富豪中, 三分之一人的財富是靠繼承而來的,而43%靠的是群帶關係(crony capitalism)而來。
在量化財富不平等方面,一般常用的是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0 代表最公平,100代表最不公平。但近年來也有不少經濟學者用賦稅資料去分析財富與收入的不平等。最有名的當然就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於2013年發表,而其英文版於2014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皮凱提與一群全球的經濟學者用賦稅的資料去分析財富分配兩極化的現象與由來。他的中心論點是,若長期下來資本回報(r,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大於經濟成長(g, rate of economic growth)的速度的話,則財富的分配不均會日趨嚴重。
吉尼係數一般只用於測量一國內的財富分配情況,但近年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學者(Angus Maddison,與University of Utrecht 合作) 也將吉尼係數用於全球做分析。他們研究了25個國家由1820年到目前的情況。發現平均身高,建築工人的購買能力都有增加,唯獨收入不平等沒有改善。若全球是一個國家的話,在1820年的吉尼係數為46, 2000年為66。除了少數富有國家如日本、法國較有收入平等化的改善外,大部分的國家在財富分配方面在過去一百多年來並沒有改善。以中國為例,中國目前的經濟雖然比清朝時要來得好,但財富分配並沒有改善。另一方面,若我們視全球為一個國家而每一個國家是個人時,國與國之間的吉尼係數在1820年時是16,到1950年已升至55,而大致維持沒變。1820年時,全球首富的大英帝國的平均財富是全球窮國平均財富的五倍。但目前的美國平均財富是平均窮國的25倍。經過工業化等因素的考量及交叉分析,OECD的結論是,全球化 (一說由1452年開始,但界定及分類常依國家及地區而異) 導致了一國內的貧富懸殊加劇,但卻也多少改善了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當全球化退潮時 (1914-1970),則國家較有餘力去處理國內的不平等問題。
在過去,工業化、科技的變革、及政治文化是財富分配不均的動力。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化、移民、及政治文化生態也都是原因。一個程度上雖然國與國之間的差距縮小了,但每個國家內的不平等卻越趨嚴重。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皮凱提, 話仙, 台灣呼聲, 吉尼係數, 執行長, 平等與公平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