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開發國家的大學部及研究所裏,女性都已多於男性的今天,但在社會上企業的執行長卻還都是男性的天下,而一般男性的平均薪資也都高於女性。同工也未必然代表了同酬。這種不公平的情形是許多女權工作者及人權工作者,所一再揭發而推動要求改善的。2013年,臉書的營運長(Chief Operating Officer)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發表了《挺身而進》(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這本暢銷書,更引起全球對這個議題的討論。
能力(competence)固然是一個職場上的要項,但信心的有無常常是相當重要的。女性在信心上的缺乏是許多職場成員,尤其是女性工作者相當熟悉的。在美國,職場上的要求加薪是一個升等的過程。一個研究(Linda Babcock: 《Women Don’t Ask》)顯示,男人比女人在加薪要求的次數上多了四倍。而當女人也要求加薪時,他們要求加薪的數量比男人少30%。英國的研究也顯示類似的結果。
不敢要求加薪多少代表了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問題。當然也可解釋成問題在於女性較要求完美。在許多年前惠普(Hewlett-Packard)就已發現,惠普的員工在申請升等職位時,女性一般在知道她們合乎100%的條件(qualifications)後才敢申請,而男性則一般在知道他們只符合60%的條件時就申請。2011年,英國一家研究經理管理的機構(Institute of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在調查一般經理,問他(她)們的能力是否能勝任時發現,一半的女性對她們的能力有所疑問,而男性對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勝任而有疑問的小於1/3。
男女兩性在信心上顯然有所差別。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最明顯的答案是生物上的因素。
男女兩性在腦子的結構與功能上稍有差別。近代腦部功能影像(fMRI)的研究顯示,女性對負面情緒及負面的記憶較會引起腦部管控情緒部位(amygdalae)的活動。也就是說,女性會因過去負面的記憶而躊躇不前。但男性則因較不忌諱過去的負面記憶而大而化之。這種因過去的負面記憶(如失敗)而躊躇不前自然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自信。
另一方面,雖然男女兩性體內都有兩性的賀爾蒙,但在多少與比例上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男性賀爾蒙的功能在於冒險犯難,也就是說在於贏。女性荷爾蒙的功能則在於社會連結、避免衝突與冒進。在一個程度上是阻擋信心的產生(Katty Kay and Claire Shipman: The Confidence Gap. The Atlantic,May 2014)。而在成長過程中,男孩子因為互相取笑、挑戰,而多少習慣於失敗與挫折。這種背景自然使男性在成年後較習慣於失敗與挫折,較不會如女性般的沈緬於過去。男孩子也較參與運動的競賽,而女孩子一般較不參與運動與競賽。研究發現,這種參與運動與否多少也會影響到日後的成功與否。學者發現,較參與競賽運動的於成年後成功的機率較大。
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乖,較有注意力與語言上的能力,也因此都得到老師的誇奬。多少如此,使一般女性在成年後較怕犯錯而躊躇不前。缺乏行動代表沒有信心,不代表能力不夠。一個義大利的心理學家(Zachary Estes)給一組女性與一組男性一個測試:要他們解決電腦螢幕上的立體形象(3-D images)的謎題。結果是女性的得分比男性低很多。當這個心理學家看雙方的答案時,發現女性有許多問題沒有回答而留下空白。這位心理學家於是重測,但要求雙方都一定要回答每個問題。結果是雙方的得分不相上下。結論是,女性缺乏行動力,原因是缺乏信心而非能力。
但小心翼翼也不是沒有好處的。在競爭激烈的避險基金(hedge fund)運作中,一般認為冒險犯難是很重要的。但有幾個研究都顯示,女性經理的避險基金比男性經理的避險基金在獲利上一般較優。
一個花費七年,研究48個國家的女性與信心問題的學者(Wiebke Bleidorn)發現,女性之缺乏信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各國與各文化間的差別只在於男女兩性的信心差異有多大。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男女兩性的信心差異在西方社會比較大,原因可能在於女性要與男性在各行各業做競爭比較。在亞洲國家裡,女性一般與女性比,所以在信心上與男性的信心差異較沒那麼大。在類似的邏輯上,在美國的一些研究也顯示,單性學校(single-sex school)畢業的女性較沒有信心上的缺乏或自尊上的問題。對單性教育(single-sex education)或男女同校教育(coed education)的優點與缺點固然有相當多的討論,但在女性的信心及自尊上,一般似乎指向單性教育的好處。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話仙, 兩性在信心上的差別, 台灣呼聲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