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與自大之三 少數族群與信心問題 —–台灣的殖民歷史、國際處境、與教育文化

有關女權理論與運動的著作是汗牛充棟,討論女性的信心問題只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有關女性信心的缺乏問題還有一個有趣的角度—-少數族群(minority group)。將婦女當成少數族群來研究由來已久,在五、六十年代後的女權運動中,提出這種看法的相當多。

就人口而言,占人口一半的婦女不能說是少數。但少數族群的界定與自我認知常常不是依人數來界定的。在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的年代,人口少數的白人政權掌控政經,但占人口多數的黑人卻缺乏政治、社會、與經濟上的權益,而成為資源上的少數。少數族群也因而指的是缺乏權力與權利的一個族群,而未必然是人口上的少數。這個少數族群一般在教育、財富、與成功的機會上受到相當的限制。少數族群一般界定的標準在於膚色、語言、文化、宗教、與性別。少數族群一般較有內聚力,而同族群的通婚比率也較高(女性之為少數族群不在此範疇內)。這多少解釋了為何女權運動與民權運動常常混合在一起發生,而女性的觀點與一般少數族群的世界觀也較相符合。在美國社會而言,黑人、西裔、亞裔、猶太人、印地安人原住民,及宗教上的少數,如天主教、摩門教、伊斯蘭教、及艾美許人(Amish, Mennonite)…..等等都屬少數族群。在這種認知與界定下,研究婦女問題也有人用研究少數族群的角度去研究與了解。

在將女性視為少數族群而解釋女性缺乏信心的這個現象來看,我們是否可以解釋台灣人的信心問題呢?但在之前我們稍微來看美國有關少數族群的信心的研究結果。

研究美國少數族群的自尊與信心的問題大都著重在黑人,對亞裔與西裔的研究尚不是很充足(T.R. Porter and R.E. Washington: Minority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9/28/2011)。在此先要做區別的是自尊(self-esteem)與信心(confidence,心理學也稱之為self-efficacy或personal efficacy)的差別。自尊代表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信心則代表行動,你如何有把握會成功。大部分的研究都顯示黑人沒有自尊上的問題,一個研究還顯示黑人青少年較白人青少年有自尊。但黑人有信心上的問題,自信都相當低(Michael Hughes and David H. Demo: Self-Perceptions of Black Americans: Self-Esteem and Personal Effica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July, 1989)。

過去我們所稱的「本省人」 (台灣人) 在台灣就人數上而言當然不是少數。但在政治權力上及經濟與社會的權益上來看,在過去一直是少數。台灣有三百多年的外來統治歷史,一直到1996年後的總統直選及民代全面改選之後,台灣才有代表自己的政府與議會。但在國際社會上還幾乎等同於不存在。如前文所述,台灣人給人的感覺是缺乏自信,搞不好還普遍自卑。但由於缺乏學術界的研究,尤其是比較解嚴前後及政權交替的影響,我們難以下定論。但這種缺乏自信與自尊的現象可由一些文章(台灣人及居住在台灣的外籍人士)看出一般(見前文)。

台灣人之缺乏自信與自尊除了歷史因素外,有一大因素是教育與文化的問題。台灣那種威權教育只能培養出乖乖聽話的人,而非有創意與領導能力的人。那種教育體制也不單只是台灣而已,而是普遍存在於受孔子文化影響的東亞社會。這多少影響到那種「不要太出風頭,也不要墊底,凡事要低調」的文化。這種文化至少普遍存在於台灣與日本的社會,而使大家都被修剪的成整齊的灌木叢一般。在那種文化下,好處是大家齊頭並進(或並退),削弱了愛出風頭或標新立異的人,但同時卻也阻斷了創新者及領導者的產生。亞裔人士在美國社會固然頗有成就,但大都是抬轎者,默默工作,或幕後工作的人,少有領導者及創新者。不能不說是這種文化延伸下的結果。

提到文化的影響,不能不讓人想到在世界各地(除了以色列外)皆是少數民族但卻頗有成就的猶太人。據一名研究猶太文化多年,而也將猶太文化與亞洲文化相比較的金博士(KH Kim)的著作來看,金博士在欲了解為什麼猶太人比亞洲人較有成就的一文(The Creativity Challenge: How We Can Recapture American Innovation)中分析道:研究顯示智商並不是主要問題,因為兩邊的智商沒什麼差異。差別在於猶太文化鼓勵創新。金博士發現,猶太家庭大都是雙文化,而猶太文化重視創新的環境,家庭及教育著重在創新的態度,也栽培並扶植創新的技能。猶太家庭及教育一般鼓勵孩子的表達好奇心與興趣,但也提出挑戰並設定父母及教師的期望。孩子也很早就被鼓勵閱讀不同的書籍。而另一方面,猶太教也鼓勵自信與成功,並提倡猶太人為上帝的選民之說。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猶太人雖然於客居國常處於逆境,但卻也都相當成功。在美國,猶太人的成功常遭嫉。而一般人也視猶太人頗有自信,甚至是霸氣、霸道。

多少由於台灣過去長年被殖民的歷史及今日的國際困境,使台灣人常陷於自怨自艾的新婦(媳婦)心態。我們倒也不用想去「媳婦熬成婆」,也不用去「打倒孔家店」,只要去了解我們早就不是新婦,而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台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體制有需要去走向多元開放的方向,而非只是一個製造庸才與奴才的機器。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