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內戰的當年與如今之二 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戰 ——西班牙內戰的國際色彩

一般界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程以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的侵入波蘭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處理不當及其他因素已使到處都呈現衝突的景象,而戰亂到處都有。較顯著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與1937年日本的全面侵華。1935年義大利的出兵攻下衣索比亞。 1938年3月12日,德國併吞了奧地利(稱為Anschluss)。

而隨著法西斯陣營的緊鑼密鼓地推向武力對抗,以英法為主的歐洲的自由民主陣營卻表現得怯戰而急於「求和」。當希特勒要併吞當時住有三百萬日耳曼人,但屬於捷克斯拉夫的蘇台德地區時(Sudetenland),與捷克斯拉夫有保護條約的法國不敢吭聲,而與納粹交涉的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 3/18/1869-11/9/1940)也對希特勒的要求全面讓步。結果是英法與德國與義大利於1938年 9月30日簽下了墨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事後張伯倫宣稱協定維持了和平。但不到一年後大戰爆發了。

當時國際的氛圍是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與邁進。但西班牙有她自己內部的階級問題、封建問題、與地區間的問題。巴斯克(Basque)與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是一直有獨立的要求的。1933年,當加泰隆尼亞的民族主義團體發動叛變時,派兵鎮壓的是後來被升為參謀總長的佛朗哥。在左翼政府的第二共和時期,西班牙政府給巴斯克與加泰隆尼亞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當時的政府也已在進行給在西北角的省份加利西亞(Galicia)也有自治權。這種地區自主權的建立引起右翼的恐慌,他們害怕西班牙會因而解體。也有部分學者指出這是引發內戰的導火線。

但內戰發生的更主要與直接的原因是左右雙方互不相讓。當年西班牙雖說是君主政體,但卻充滿了軍人專政的歷史。而在封建文化的遺留下,天主教也掌控了教育與社會政治的導向,而無所謂的政教分離。貧富懸殊下使大部分赤貧農民及工人轉向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左右對抗不讓下,貧農開始搶占土地,工人罷工不停,而暗殺事件也層出不窮。在缺乏民主文化的基礎與妥協精神下,最後的武力衝突也就難以避免了。

由於法西斯政權在德國與義大利的崛起與對外的威脅侵略,使法西斯主義已成為國際的威脅。也因此,參與西班牙內戰的四萬名國際志願人士大多是左翼人士。這其中有在國內「戰敗」而轉戰到西班牙內戰的德國人(約16,000名)與義大利人。英國自願兵達4000名,法國一萬名,奧地利5000名,愛爾蘭600名,美國一千名(一說2800名)。在這些國際兵團中,最有名的是英國的喬治‧歐威爾與美國的海明威。

海明威當時是被美國一家報業公司派去西班牙做內戰的報導的,海明威不是當自願兵的。那時美國去的志願兵中有許多是文藝界人士,大都有左傾的思想,而於後來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但海明威的著作無疑是較有名的。但左傾的他卻也多少美化了左翼政府的作戰成功而使報導多少失真。當時海明威多少也為他未來的著作嵬集材料。他與同僚為捐助西班牙政府而拍攝了一部宣傳片(The Spanish Earth),他也寫了一部後來被拍成電影的小說(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台灣翻作戰地鐘聲,也有譯成戰地春夢的)。

當時喬治・歐威爾與他的太太都到加泰隆尼亞的巴塞隆納參與社會主義的建設,他們見證了當時當地在文化與社會經濟結構上的轉型。歐威爾在1938年發表的著作《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是當時(即使到現在)許多人了解西班牙內戰的一部著作。但在當時他與英國志願兵的相處頗有問題,而一些學者也指出他不了解加泰隆尼亞的歷史與社會,也不了解該地政治派系的對抗與鬥爭的歷史脈絡與原因。當時左翼政府掌控下的加泰隆尼亞也進行了一些社會主義的社會實驗。但在同時,不同派系的人員也互相打鬥而形成了一個內戰中的內戰。史達林所派的支援人士可不是要去支持當時的左翼政府的,他們主要是要消滅托洛斯基派的人員(Paul Preston: George Orwell’s Spanish civil war memoir is a classic, but is it bad history? The Guardian, 5/16/2017)。

除了海明威與歐威爾外,許多戰地記者與文藝界人士也都於後來發表了不少著作。在繪畫方面,畢卡索所繪的格爾尼卡(Guernica)成為名畫。他所描繪的是格爾尼卡城被轟炸後的慘狀。那時應佛朗哥的要求,納粹空軍於1937年4月26日炸平了巴斯克的古城格爾尼卡。

西班牙內戰這種雖說國際不干涉,但卻充滿了國際干涉、關注、與大量志願兵的情形,自然使有些人認定西班牙內戰是二次大戰的前哨戰(Adam Hochschild: Spanish in our hearts)。許多志願兵雖充滿了理想與熱情,但他們卻不了解西班牙左翼政府及西班牙社會的複雜派系問題,也不了解背後的國際黑手(史達林)。許多自願兵回國後感到失望,尤其是最後是右翼保守勢力的勝利。但也有人無悔,認為他們雖然天真,但那種天真是世界所需要的(Caleb Crain: Lost Illusions. The Americans who fought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4/18/2016, The New Yorker)。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