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統一與收復失土之三 德奧合併與慕尼黑協定 —–納粹民族統一與收復失土的初步

當俾斯麥主政時,德國的陸軍是全歐洲最強大的。但他了解地理位置居中的德國不能兩面受敵,德國不是要與法國結盟,就是要與沙俄結盟。俾斯麥的解決辦法是透過外交於1870年形成了「三皇聯盟」(League of the Three Emperors)。這三皇是德國的凱撒,奧匈帝國的皇帝,與沙俄的沙皇。透過這種運作,德國帝國至少維持了東邊,更甚而是歐洲的和平。但威廉二世的強勢往外擴張的作風,改變了這個平衡。

德國原本不是一個海權國家,但威廉二世上台後決定改變這個現況而大量造艦。以海權為主的英國因而緊張了起來,而英德也進入了海軍的武力競賽。受到德國帝國威脅的大英帝國也因而轉向世仇的法國,締造了英法結盟。在東邊方面,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權益與沙俄衝突了起來,沙俄因而不想再維持三皇聯盟而轉向與英法聯盟。德國帝國也因而進入了一個腹背受敵的處境。這也是歐洲大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形式:一邊是三個協約國(Triple Entente)的英、法、俄,一邊是三個個同盟國(Triple Alliance)的德、奧、義,但後來變成是德、奧、保加利亞、與奧圖曼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歐洲四個帝國的解體:奧匈帝國,德國帝國,奧圖曼帝國,與沙俄。在一次大戰中,俄國(1917年10月)與德國(1918年11月)都發生革命。俄國革命後是俄共的掌權。德國帝國的革命後是建立了維持15年(1918-1933)的威瑪共和(Weimar Republic),直到希特勒的上台。遜位後的威廉二世則避居荷蘭直到他的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塞和約對德國處以相當重的罰則:賠款,責任歸屬,割讓領土,軍事與工業的限制等等。德國失去了四周 14%的領土。在這種羞辱下,立誓要重建德國以成為強大國家的希特勒也就上台了。

希特勒上台後的許多所作所為都是違反凡爾賽和約的決議的(德國被排除在會議之外)。但對已厭戰懼戰而一再只希望求和的英國與法國而言,對納粹德國的走上軍國主義之路是有如鴕鳥般的對待。希特勒倡導的是極端的日耳曼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他大力推動民族統一主義(irredentism)與收復失土(revanchism)。德奧的合併與慕尼黑協定是大戰爆發前,民族統一與收復失土的兩個主要例子

一次大戰後,奧地利失去大部分的領土(奧匈帝國),而德國也失去部分領土。奧地利(主要是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一直有意要與德國合併(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與奧地利的合併)。奧地利也有納粹黨,但實力不大。據當時一名美國新聞記者與作家(John Gunter)的估計, 1932年時,大約有80%的奧地利人想要與德國合併。但納粹在德國掌權前後的一系列暴力活動多少使一些奧地利人改變了合併的想法。再加以奧地利主要是天主教徒,而德國則以路德會為主,到1933年底,估計有60%的奧地利人反對合併。1934年7月25日,奧地利的納粹份子暗殺了奧地利的總理(Engelbert Dollfuss)企圖奪權,但沒有成功。

1938年2月12日,奧地利的總理休斯尼克(Kurt Schuschnigg)在壓力下與希特勒(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會面,討論兩國的合併問題,但沒有結果。知道大部分奧地利人會反對合併的休斯尼克於是提出,要於1938年3月13日舉辦全民公投,來決定奧地利是否要與德國合併。希特勒於3月11日發出最後通牒而於3月12日將軍隊開入奧地利。知道德國要入侵的奧地利政府並沒有抵抗。軍隊開入奧地利後,納粹不准猶太人及一些左翼份子(共包括選民的10%)投票,而於4月10日舉辦公投,結果是99.7%的人同意公投而完成了德奧的合併(Anschluss)。奧地利在被合併前的這一段歷史也是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的故事背景。

拿下資源豐富,人力眾多的奧地利後,希特勒將眼光轉到緊鄰德國的捷克斯拉夫的蘇台德地區(Sudetenland)。那時蘇台德住有三百萬日耳曼人,占住民的多數。希特勒的理由是住在蘇台德的日耳曼人應與德國合併在一起。在武力威脅下,捷克求助於與她有協約的法國,但懼戰的法國沒有吭聲。那時英國的首相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3/18/1869-11/9/1940)與希特勒會面兩次不果,期間希特勒的態度轉為強硬。最後張伯倫、希特勒、墨索里尼、與法國首相達拉提(Édouard Daladier)於墨尼黑會面,而於1938年9月30日簽下了墨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協定同意德國將於10月10日前以軍事佔領蘇台德地區,而以後有關德國的國際領域爭議當將由國際協議來達成。在沒有國際援助下,捷克也只有吞下這口氣。

協議簽署後回國的張伯倫與達拉提都受到國內的熱烈歡迎,認為和平達成了,戰爭也避免了。張伯倫說他達到了「有榮譽的和平」(….had achieved “peace with honor. I believe it is peace for our time”.)。但張伯倫的強硬對手邱吉爾馬上強烈批評道:「你被要求在戰爭與不榮譽間做選擇。你選擇了不榮譽,而你也將會有戰爭」(You were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war and dishonor. You chose dishonor and you will have war.)。果不其然,希特勒於1939年3月併吞了捷克的全部,並於9月1日侵入波蘭,正式展開了二次世界大戰。墨尼黑協定也因而成為姑息主義(綏靖主義)的代名詞。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