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集權政體的建立是一個新的現象,約只有一百年的時光,而一般看起來都相當超穩定。這使得過去許多學者與政治觀察家,都沒有考慮到集權政體也可能會倒台這個事實。
歐威爾在他的《1984》中描述一個集權統治集團可能倒台的四個原因:外力的侵略而垮台;治理的超無效率而使群眾起而革命;容許一個強大中間勢力的產生;統治集團失去自信與統治的意志。歐威爾在寫《1984》時,蘇聯及其附庸國的東歐諸國家都穩如泰山。在那個歷史點上,唯一倒台的集權政體是納粹德國—一個遭受外力打倒的例子。但在《1984》(1949年6月8日出刊)上市後約70年的今天,蘇聯及其東歐附庸國都已不再是集權政權。蘇聯老大哥解體的例子也值得我們探討:一個集權政體為什麼解體。
蘇聯從建立(1922)到垮台(1991),足足有69年的時光。但若我們將俄國革命(1917)作為起點的話,蘇聯集權體制共存在了74年。在這74年間,蘇聯從一個沙皇時代的落後國家,發展到史達林的殘暴統治,及二次大戰後的升為超級強權。成就可說是相當快速。接下來是蘇聯與美國之於冷戰中的恐怖對峙。到最後我們看到的是倒台前後的亂局,及美國政府在老布希總統下之急欲援助戈巴契夫與葉爾欽,並企求穩住蘇聯。經過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段歷史的人,當會了解那一段時日的急速變化真是令人目不暇給。但在蘇聯倒台前的那一段時期,幾乎沒有一個學者分析預測到蘇聯的垮台。蘇聯倒台後,政府與民間學者有一大堆的分析報告都出爐了。說來是後見之明,但卻也不乏提供出一些原因的分析與探討。
蘇聯倒台的原因很多,但綜觀一些學者的分析大可分列如下:
首先是戈巴契夫在1985年上台後開始走開放的路線。他推動經濟改革(perestroika),容許有限度的市場經濟。他也推動開放政策(glasnost),容許有限度的自由。戈巴契夫的改革當初在蘇聯並沒有引起很大的注意,一般俄國人只覺得不管誰當家都一樣。由那時的新聞畫面看起來,一般在路上行走的俄國人並沒注意到他這個新政策的宣示。但逐漸的,蘇聯社會開始鬆動了起來。已經習慣於獨裁集權統治的蘇聯人在社會政治鬆動下,他們開始批評社會與政府中的弊端與措施。而也因此,蘇聯政府也開始在人民印象中失去一個強而有力統治者的印象,而最終遭到人民的挑戰。
戈巴契夫當上俄共的總書記時年齡不過才54歲,與過去年紀又大而且也頗僵化的領導者相比可說是令人耳目一新。在過去,繼史達林後上台的赫魯雪夫雖然也英氣煥發,但他於1963年被罷黜後,隨之而產生的領導階層便頗為僵化,而也缺乏當年革命初期的意識形態。這些領導階層的貪污腐敗也是個公開的秘密。這也怪不得當人民開始反抗時,沒有什麼人願意捍衛這個政府了。
從80年代開始蘇聯的經濟問題日趨嚴重。在重武的政策下,民生物資極為缺乏(CIA: Guns or Butter Problems of the Cold War. 1994)。而同時,西方國家也加強對蘇聯的對抗(雷根總統稱蘇聯為邪惡帝國evil empire)。在那個時候,東歐國家的民族主義運動也延燒到蘇聯境內的各民族,如白俄,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等。再加以柏林圍牆的倒台與接著而來的東西德的統一,及隨後東歐各國的紛紛動亂與獨立。在這種內外交加下,蘇聯最後也走上垮台的命運。
上述的原因固然多少可以解釋蘇聯的垮台,但也有人用文化與道德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因為上述原因無法完全解答蘇聯的倒台。當時的蘇聯經濟雖然不好,但比之前壞不到那裡去。而異議份子也都遭到逮捕及清算,在社會中形不成力量。加以當時東歐的動亂也漸趨平息。顯然的,另外一種力量普遍醞釀在社會中,使各個社會層級都受到影響。
當戈巴契夫推動改革與開放時,他所推動的是理想。當時他及身邊的領導階層及社會各界都知道,他們住在一個一切充滿了詐騙、虛偽、盜竊、賄賂、造假…..等等爛到根的社會裡(Leon Aron: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s Wrong. Foreign Policy, June 20, 2011)。戈巴契夫的首相(Nikolai Ryzhov)於1985年的一文中(Moral State of the Society)說的最切體:「我們互相偷竊,互相賄賂,在報紙上與講台上造假報告,樂於詐騙,自掛勳章。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從下到上,都樂此不疲」。也因為整個社會的道德腐敗到底,使人覺得不能再如此生活下去。
當時的蘇聯社會同俄國革命前的沙皇社會一樣,人們要的是尊嚴。這其實也是雨果的《悲慘世界》中所描述的小人物的求取尊嚴。當2011年,突尼西亞的一個水果小販(Mohamed Bouazizi)因受到一名政府官員的壓迫侮辱而自焚後,引爆了阿拉伯之春。這如同1947年,台灣的一個香煙小販遭到國民黨警察的打傷而引爆了二二八事件一樣。人們追求的是一個正當而有尊嚴的生活,而不是存活在一個貪污腐敗及充滿虛偽詐騙與暴力的社會裏。
不論主觀vs客觀,硬體vs軟體,物質vs精神各個層面的解釋如何,蘇聯集權政體是垮台了。只不過,俄國沒有深厚的民主傳統,當今的俄國也因而陷入於新沙皇普亭的掌控中。到頭來,一個專制獨裁政權的倒台並不等同於一個自由民主社會的建立。自由民主是一條遙遠而艱苦的道路,靠的是不時的耕耘與維護。有如盧梭所說:自由容易吃,但不容易消化,需要有很強的胃才行。 (Liberty is a food easy to eat, but hard to digest; it takes very strong stomachs to stand it.)
李堅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 Tagged: 蘇聯倒台的原因, 台灣呼聲, 戈巴契夫推動改革與開放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