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的變遷之五 美國衰退後的世界秩序可能盟主 —–歐盟、俄國、金磚五國

在美國逐漸失去世界龍頭老大的時候,那一個國家或組織最有可能取代美國的地位?這是各方都關注而也有諸多討論的課題。可能的如歐盟,俄國,印度,中國都有。而我們也不能忽略掉一些國際組合(如金磚國家BRICS)所代表的意義,或是一些跨國大企業的能力與影響。而一些地區的整合(如東協ASEAN)之經濟快速成長也頗令人注目。底下我們就一一來做探討, 而時常被視為下一個盟主呼聲最高的中國則留到下文討論。

歐洲可說是現代人類文明的搖籃。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民族主義,及現代的法治與國際法觀念都源於歐洲。但歐洲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地。歷經兩次大戰的浩劫,二次大戰後的歐洲也在美國的支持下於50年代開始進行整合的工作。在經過將近70年後的今天,如今的歐盟有20幾個會員國(不包括英國,在退盟中)。在英國退出前歐盟的GDP比美國稍高。歐盟諸國間可自由往返,不需簽證(基於1985年6月14日所簽的申根公約Schengen Agreement)。1999年1月1日開始,歐盟的大部分國家也廢除了自己的貨幣而採用歐元。目前的歐元區有十九國。歐盟有自己的政府機構,貨幣,人民可自由移動,在歐盟各國就業與居住。一個程度上有如雨果(Victor Hugo)於1849年時,在巴黎的國際和平會議(International Peace Congress)中所提出的,「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這個觀念與名詞。有不少學者將歐盟看成是一個上升中的超級強權。

但歐盟於近年來不斷受到內部與外來的挑戰。難民的湧入引起歐盟會員國之間的互槓,也導致各國國內的社會壓力的緊繃。而俄國也推波助瀾,蓄意破壞歐盟會員國之間的和諧與團結。英國的退出是這個衰退跡象的典型代表。而在川普上台後,對歐盟採取不友善的作風更是雪上加霜。歐盟雖然不至於就此解體,但有很多議題是需要多加以注意的。

諷刺的是,1648年的西伐利亞合約建立了主權(那時是君主主權)的觀念,而使國與國之間有明確的邊界,並要求不論大小國都要平等對待。一個程度上來說,歐盟的建立也代表了歐洲西伐利亞體系的結束。歐元區的建立,邊界的消失,人民的自由移動,難民的湧入及流動,都使歐盟國失去部分的主權。而布魯塞爾(歐盟政府機構的所在地)的決策有不少都凌駕在會員國之上。這些都刺激到了會員國內一些本土意識與民族主義的提升。右翼勢力及民族主義的高漲也都危害到了歐盟的成長與茁壯。這也類同美國的右翼人士(以共和黨為主)不喜歡聯合國(及一些國際組織)一樣。他們認為聯合國(及一些國際組織)的決議有可能會侵犯到美國的主權。

當年與美國對抗而占半邊天的蘇聯雖已不再,但其主體的俄國仍擁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而也可能難以忘懷當年的「光榮」。當今囂張霸氣的普亭雖然被指控透過網路與駭客,企圖鬆動與瓦解西方的民主自由體制。但在傳統上的作業(外交、軍事)來看,俄國還算是相當「安分守己」的。蘇聯垮台後的俄國本與西方國家走的還算親近。但當美國參院於1998年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的擴大案,並介入了巴爾幹半島的戰役(南斯拉夫、科索沃…等等)後,一向視巴爾幹半島為其勢力範圍的俄國反彈了。自此之後俄國與西方國家越行越遠。但基本上而言,俄國於冷戰後的政策都相當一致:視前蘇聯境內的國家為其勢力範圍,不滿西方國家不尊重俄國的勢力範圍。俄國雖然有出兵(克里米亞、烏克蘭),但都局限在以前的蘇聯境內(Andrew Radin, Clint Reach: Russian Views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RAND 2017。Eugene Rumber: A world order shaped by Vladimir Putin’s ambition. 4/6/2016)。對於位處心臟地帶的俄國而言,邊緣地帶自然可延伸成是她的勢力範圍。巴爾幹半島及近東是俄國的外圍。中東的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又何嘗不然。俄國是不滿以美國為首而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的,因為侵犯到了她的後院。但最近俄國的出兵敘利亞則已超出了前蘇聯領域的範圍。

俄國的領土是全世界最大的,但人口只有一億四千多萬(排全球第九)。GDP在全球排名第六(依PPP算)或第12(依nominal算)。以這個資料來看,俄國難以成為未來取代美國的超級強權。但俄國到底曾經是一個超級強權,她尚擁有尖端的傳統武器與軍事部署及核武能力。不同的機構與刊物(如Armed Forces, EU,與Business Insider)皆將俄國的軍力列為僅次於美國,核武彈頭還甚至高於美國。以武力來看,俄國的實力是不容忽視的。

喧囂了一陣的金磚國家( 巴西,俄國,印度,中國,南非)的產生是偶然的。2001年,高盛(Goldman Sachs)的首席經濟學者(chief economist Jim O’Neil)為了了解全球經濟的傾向以方便做預測而發明了金磚(BRIC)一詞,後來加南非而成BRICS。有如當年的亞洲四小龍般,並沒有地緣政治上的意味。但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對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金融體制不信任下,金磚五國於2009年成立了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 NDB)。金磚五國合起來固然有其經濟上的實力與潛力,但它不是一個基於地緣政治關係而組合(如歐盟),也缺乏共同的意識形態,而會員國間也各懷鬼胎(特別是俄、印、中),總的來說難以成為一方之霸。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