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遷徙與移動之八 客觀有所需要但主觀難以接納 —–移民及難民應是先進國家的未來

人類的移動固然自古就有,但在過去沒有邊界管制的年代,談不上有什麼移民與難民 。大量移民的產生是發現新大陸之後的事。而真正有難民問題的大量產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更製造出了大量難民。台灣大量難民的湧入並非直接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源於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戰敗的結果。

可能源於當年以國民黨為主體的中華民國,本身就是個非法移民及難民的團體,在台灣,移民的概念在過去並沒有正式化。台灣在過去只有所謂的出入境管理。直到2007年才開始出現有移民的字樣,由「入出境管理處」改名為「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5年1月2日再度正名為「內政部移民署」。

二次大戰後遣回約38萬名日本人,及1949年前後湧進的約兩百萬難民,說來都是近代台灣的特例。但在台灣史上人口的移動是持續不斷的。從早期荷蘭人的到來,及其引進漢人做墾殖。鄭氏來台後漢人移民的增加,及後來日本人的到來,都一再的由外引進移民。國民黨的來台固然是最大宗的「移入」。而在進入60年代後,也因為工業化而使鄉間人口開始往都市及工業區集中。在同時,台灣也有大批大學畢業生往國外留學,而造成人才外流/留的現象。進入90年代後台灣開始引進大量的外勞,而同時也有許多台商移往中國、東南亞、及世界各國。有人口移動自然會有婚姻的結合。在東亞國家中,台灣外籍配偶的比例與南韓(2008年時11%)及日本(2006時6.1%, 2008時5.1%)不相上下。在2017年,台灣的外籍配偶(不包括港澳僑生)已超過53萬人。 以2009年的資料來看,在40.1萬外籍配偶中,中國人占65.4%,越南人其次,占20.5%,印尼人占6.5%。而在外勞人數方面,到2017年11月底已達67.4萬人。可以想見的是,也將會有不少外勞會定居台灣。

1949年後的台灣是湧進了一大堆的移民/難民/流亡政府,在九十年代後也引進不少的外勞與外配。那麼,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移民社會。

不少台灣人喜歡說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這個說法固然有其歷史的事實,但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個移民後代的社會。除了外勞(還不能説是移民),外配,逐漸增加的港澳移民,及少數的外籍人士外,台灣基本上是一個相當同質的社會。大部分都由漢人社會來,而還談不上是一個具有全球面向的多元化社會。即使在2016年首遭以新住民身分當選立法委員(國民黨不分區)的林麗蟬來看,她本身是柬埔寨華人。為什麼說台灣社會相當同質,我們可以用一個國家中在外國出生人口的比例來看。

在歐美國家中,在外國出生的人口比率都由過去的個位數跳升至當今的的十位數。以 2015年的資料來看,在外國出生的人口比率在瑞典是16.5%,德國是15%,美國是14.5%。歐美的國外出生人口組成在過去十年來有相當大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在歐美國家中開始出現了反移民的本土浪潮(Nativism,或Populism),因為外國出生人口的比率增加的速度相當的快。相對之下,台灣的新住民若以外配(40.1萬),外勞(目前近70萬)及已在學校的學童來看(2015年時是 21萬),比率約為總人口的5.7%。而且台灣的新住民大多由東南亞與中國來,在種族與文化的衝擊上沒有歐美國家的移民/難民問題來得那麼嚴重。

不同文化與族群在初碰面及交往後,摩擦與衝突是難以避免的。但你若以客觀的數據來看,歐美及東亞的先進國家是應該歡迎移民與難民才對的,因為會對自己有益。歐美及東亞的先進國家(日本、台灣與南韓)都面臨低出生率、人口萎縮、及老化的問題。這些國家的人口成長都不是停滯就是倒退。有緩慢增加的大都源於移民與難民。以美國中情局的資料來看(CIA: The World Factbook),全球的中間年齡是30.4歲。但在這些先進國家中,中間年齡都已超過40歲。德國47.1歲,日本47.3歲,城邦的摩納哥53.1歲,瑞典41.2歲,瑞士42.4歲,南韓41.8歲,台灣40.7歲,新加坡則只有34.6歲。但觀看開發中國家都在二、三十歲左右,有些還只有10幾歲。中國37.4歲,越南30.5歲,印度27.9歲,阿富汗18.8歲,烏干達更只有15.8歲。你若將全球看成是六、七十年代時的台灣,那時鄉間的年輕人口流向大都會及工業區的現象,則目前及過去全球人口流動的現象便很自然,而也容易了解。

就客觀事實而言,先進國家都應該歡迎移民與難民。因為少子化,人口老化,稅收的減少,經濟的停滯及可能倒退,都是應該歡迎移民及難民的理由。台灣在過去曾大量前往四處留學及移民,也受到了當時先進國家的開胸歡迎,更多此應該歡迎移民及難民的理由。但人從來就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而更可怕的是,人是部落性很強而自私自利的動物。一時間大量移民與難民的湧入是會造成社會的難以調適。減少問題的方法在於有計劃的安排移民的數量與速度。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有計劃,按部就班的移民與難民政策。另一方面,文化與宗教固然都意欲為人類社會帶來文明與慈悲,但文化與宗教卻也常成為排斥異己的工具。若我們拋開文化與宗教的異而求取人類社會的共同性,則人文主義(Humanism)也許是最大的公約數。 (系列完)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