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前被殖民的第三世界國家紛紛獨立。在非洲、近東、中東、南亞、東南亞、及東亞(台灣除外)的前殖民地皆在短期間內一一宣布獨立。獨立建國是建基在認同之上的,每個新國家的產生也都基於不同的認同原則。認同的元素不外基於民族、族群、文化、歷史、及宗教,而常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韓國及越南因為較為同質(尤其是韓國),其獨立也都僅基於民族主義而已。以色列的建國不用說是基於猶太人的認同。泰國則強調國家的三支柱:君主,民族,與僧伽(僧伽也可廣義解釋成包括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宗教社區)。當時泰國境內有12-14%的華人,解決的辦法是華人同意接受泰國的教育與同化。幅員廣大又有眾多島嶼不易聯繫的印尼,則歸功於蘇卡諾當年所提的結合印尼人的五大原則(pancasila):民族主義,國際主義,民主,社會公益,信仰上帝。馬來人則因境內華人及印度人幾乎佔一半人口,為了彰顯他們的領頭地位,推出了「土地之子」(Bumiputra,意為Son the soil)的觀念。華人及印度人是新移民,自然次於「地基主」的馬來人。1980年代後,馬來人開始強調伊斯蘭教,而多少也用伊斯蘭化的民族(Islamization Race)來做為區隔。也多少強調宗教立國的意思。
但也有相當多的國家在建國時,並沒有處理好境內的多種民族,族群,宗教,與文化的問題,而至今問題仍層出不窮。緬甸是一個例子。緬甸雖然是一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但信仰佛教的各族群也都各有不同的信仰傳統及語言與文化。而緬甸也從來沒有一個有如泰國一樣的國家級的僧伽組織。再加上不同宗教信仰的,如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也都屬於不同的民族或族群,缺乏整合。緬甸於1949年獨立後不久,也進行了「族群清理」(ethnic cleansing),將許多信仰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印度人趕到印度與孟加拉。目前的緬甸雖然開始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但在最近幾年來對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Rohingya)的迫害及「族群清理」,引起國際人權團體的譴責。緬甸境內的民族/族群問題也不單是羅興亞人而已,宗教上的對立也不只佛教與伊斯蘭教而已。一個程度上來說,緬甸可說是有一個國家(state),但沒有民族(nation)的國家。緬甸境內雖然有倡導多宗教的緬甸民族主義,但聲音相當薄弱(Nation-building and Religion: A Q&A with Dr. Charles Keyes. 08/29/2013)。
認同問題在政治社會運動上是一股相當強大的力量。在歐美先進國家也都有認同政治所產生的問題。基於認同所產生的政治社會運動大多是處於不利地位或被壓迫的族群/群體,不願再繼續遭到主流社會的偏見與壓迫而興起的。二十世紀的後半葉,我們在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都看到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產生。女權運動、黑人的民權運動、及同性戀權益的運動,都代表了基於認同所產生的政治社會運動。但目前,西方社會的認同政治大都源於外來移民的大量湧入,而使本國居民害怕成為少數民族而產生的本土主義運動。
我們每個人都有認同,而認同也不只一個,而是很多個。認同可包括年齡層、性別、身高、體重、社會地位、職業、族群、使用的語言、宗教與信仰、政治取向、意識形態、興趣、….等等。有些認同不是很重要的,但有些認同對許多人而言是核心價值,是不可放棄,是誓死也要維護的。
在心理學上研究認同的角色最有名的可能就是艾力克‧艾力克森(Erik Erikson, 06/15/1902-05/12/1994)了。艾力克森提出人生發展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問題與挑戰,若沒有合理的解決則會產生問題。艾力克森所提的八個階段中最為人注意的是第五個階段,認同與角色混淆的問題(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所以會受人注意是因為第五個階段發生在青少年時期(12-18歲),很容易發生問題的時期。而青少年問題也常是許多社會中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如前所述,大部分的認同不是很重要,但有些認同會成為核心價值,成為一種信仰,是意識形態與黨同伐異的基礎。在一個建國的途徑上,在新國家的成立後,建立一個全民能認同而具有內聚力的意識形態便成為一個要件。一個國家(state)要能穩定而求取生存下去,建立一個堅強的民族認同(nation)是不可或缺的。
18世紀以來,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的建立就於歐洲蓬勃的展開,也是現代國家的建立原則。這個趨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的十四原則下,更使民族自決蔚為風潮。而這個風潮於二次大戰後也開花結果到亞洲來。但,如前所述,民族主義在各地也不是均勻發展的。有些是先有民族主義而後有國家(如韓國、印尼、越南),有些則是先有國家的建立再談民族與認同(如馬來西亞、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其中,巴基斯坦可說是個怪胎。巴基斯坦的建立是基於宗教的原因(伊斯蘭教)。不但如此,由提議到建國也不過只有七年的時間。而更奇特的是,最後推動這個夢想的實現的,最主要只是一個人而已。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話仙, 認同與獨立, 認同政治, 台灣呼聲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