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鐵道旅遊之六 河流的思想枝 ——人間的巧遇與偶然,serendipity

在每次的長途鐵路之旅前,都會帶一些書本或雜誌。怕的就是被「關」在火車上的無聊。但每次都沒翻閱過書本或雜誌。一來,車子搖搖晃晃會使眼睛吃力了些。但更重要的,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窗外,聽人聊天,與人聊天,及用餐等日常生活的「常規」。而在這無心有意的過程中,也學到了不少活知識。

在半沙漠的南加州居住多年,對河流很陌生。幾年前由奧勒岡的波特蘭(Portland)坐火車到明尼蘇達州時(Amtrak 的Empire Builder 路線),由於一些地區的下雨與淹水(Amtrak不怕下雪,只怕下雨所造成的淹水,因為可能會造成路基與鐵軌的沖損), Amtrak安排遊覽車巴士,也提供晚餐,將我們由波特蘭載到華盛頓州東邊的Spokane去接火車。巴士一出波特蘭市就沿著哥倫比亞河(Columbia River)走了很長的一段路,而後越過河流往北到Spokane。鐵路好像也是沿著哥倫比亞河行進,但當天沒有行駛。看到哥倫比亞河(全長2000公里, 1243哩。源於加拿大的洛磯山脈,最後由華盛頓與奧勒岡的交界處出海)覺得相當寬廣與壯觀。當隔天火車進入明尼蘇達州的St. Cloud時,也看到了可能是美國最有名的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這條全長3730公里(2320哩)的大河,在起源地的明尼蘇達州時已相當寬廣(密西西比河源於明尼蘇達州的Lake Itasca)。但在最近的旅程中經過愛荷華州穿過密西西比河時,給人的感覺是,這真不愧是美國最有名與重要的河流。

河流當然都是由小變大的,也都與一些支流會合成大河。在洛磯山上就看到一條娟娟細流,越流越大,而在會和一些溪流後(如在Grand Junction與Gunnison 河流會合),也成為最終由墨西哥的加里福尼亞海灣(Gulf of California)出海的科羅拉多河。但在出海之前,大部分的水也都被在美國境內的幾個水壩攔截了下來。科羅拉多河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水壩是胡佛水壩(Hoover Dam),它堵水而形成了可能是美國最大的蓄水池(Lake Mead)。它上游的Lake Powell(由Glen Canyon Dam堵水而成)與下游的Lake Mohave及Davis Dam等等,也都竭盡所能將水留在美國境內。而這也成為美國與墨西哥對水權的爭執之一(Rio Grande與Tijuana River的水權也是雙方互有爭執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60年,據一個估計),科羅拉多河的水都沒能抵達海洋,而使得出海口的濕地生態受到破壞。直到過去十年來,雙方才稍有協議,而科羅拉多河的河水也首度抵達加里福尼亞海灣的海口(Colorado River flows into Mexico for first time in 60 years. KOLD News, 3/25/2014; Tim Vanderpool: The Colorado River Delta is Proof of Nature’s Resiliency, NRDC, 6/28/2018; David Montero: U.S. and Mexico may be at odds, but they’ve reached agreement on managing the Colorado River. L.A. Times, 9/27/2017)。

上游的美國與下游的墨西哥能夠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總是一件好事。一般大河都是穿越過幾個國家的。而難免的,也都會有所爭執。如果大家是善鄰或友邦,或至少是不含敵意的話,則用水的分配,航權與污染等問題較能解決。但你若有個惡鄰,而這惡鄰又是個巨大的惡霸時,那你可能就頭大了。中國與印度有河流治理之爭(Brahmaputra River。Navin Singh Khadka: China and India water ‘dispute’ after border stand-off. BBC, 9/18/2017),但中國與中南半島各國的河流爭執將更為嚴重。掌控湄公河上游(在中國稱為瀾滄江)而沒有環保觀念的中國,到處建水壩攔水,污染也是個大問題。中國這種肆無忌憚的行徑將嚴重的危害到中南半島上三千萬靠湄公河維生的人(Richard Bernstein: China’s Mekong Plans Threaten Disaster for Countries Downstream, Foreign Policy, 9/27/2017)。目前尚無解決之道。

由火車談到河流,再談到河流的國際爭議與中國。這就不得不讓我回想起最近在Amtrak上遇到的幾個中國人。

在過去的幾次長程旅遊中,印象中很少看到東方人,更別提台灣人了。但在最近一次由芝加哥到沙加緬度(California Zephyr)的旅途中,卻遇到四、五名中國人。可能是寒假的關係。這四、五名中國人都共具一些特色:一是年輕,看來都還在求學;二是,英文都講的很好,可能都在此由中學讀起,但至少有一個我知道是由中國來美國讀研究所的;第三是,這些年輕人看來都很有錢。不若美國年輕人及一般人之坐普通艙,他們大都是坐頭等艙的。這些代表著什麼意義,在此不加憶惻。而在車過小賭城雷諾時,也看到一群韓國人上車。八個人坐在觀賞車裏喧囂震天,使人都無法聽義務解說員的說明,頗引人側目。而記得在與一名韓國女性用餐時,她的吃聲也很大。吃東西咀嚼不閉嘴而出聲,或於公眾場合的喧囂,都是很不禮貌而引人反感的。雖然慶幸這群人不是台灣人,但可能一般台灣人也不會好到那裡去。

看到一些年輕人在車上還是滑手機,說來是放棄了,或不願與車上的陌生人有所來往,自閉門戶。這說明了所謂的社群媒體(social media)之使人自絕於外,其實是反社會的(anti-social)。這又是另一個歐威爾的名詞與手法(Orwellian)。坐Amtrak的目的不外是放輕鬆,與陌生人來往而多所學習,觀賞美國這片美麗大陸的景色,本身就是個目的而不只是個手段,…等等。結果也常會是英文所說的serendipity。在一個機緣巧遇之下,所發現的有趣或珍貴之物。許多事務不是能夠依照原先所安排的計劃而前進的,人生充滿了巧遇與偶然。 (系列完)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