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與美國之二 羅斯福的新政與歐洲的情勢 —-孤立主義瀰漫的年代

羅斯福總統是美國歷史上唯一做過三任以上總統的人。1932年擊敗要競選連任的共和黨總統胡佛(胡佛於1919年設立了在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院。胡佛水壩也以他為名)而當上第37任總統。1936年連任成功。 1940年再度競選連任時擊敗了後來與宋美齡有一夜情的威爾基。在二次大戰尾聲中的1944年,他再度連任而死於任內(4/12/1945)。1947年3月21日,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21條修正案,限制總統任期最多為兩任。到1951年2月27日時, 已有36州(當時有48州)同意 (三分之二) 而定案。

1933年初上任的羅斯福,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美國的經濟。那時是全球大蕭條的年代。羅斯福重用了一群以學術界為主的智囊團(Brain Trust),而於第一任內就頗有建樹。他上台後就推動新政(New Deal),強調紓困、復原、改革(3 Rs : Relief, Recovery, Reform)。第一任内他建立了社會安全局(the Social Security Act, 8/14/1935),改革了金融制度(Glass-Steagall Act),用公共投資的方式去製造大量的就業機會(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他也用爐邊談話(Fireside Chats)的收音機播放方式拉短了人民與他的距離。由於這些施政的成功,使他於1936年以壓倒性的多數贏得了連任。

1936年連任成功後的羅斯福,施政目標開始著重於外交。在亞洲方面,日本於1931年9月18日製造了九一八事變,而於1932年建立了滿州國。而這時也是日本全面侵華的前夕。但亞洲不是美國戰略利益的主要考慮。與美國較有關係的歐洲也緊臨大戰的前夕。

1933年1月3日,希特勒選上德國的總理(Chancellor)。2月27日德國議會(Reichstag)遭大火焚毀。1934年7月25日,納粹暗殺了鎮壓奧地利納粹黨的奧地利總理杜爾弗斯(Engelbert Dollfuss, 10/4/1892-7/25/1934)。1935年3月16日,德國開始徵兵(違反凡爾賽和約)。1936年5月9日,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攻下衣索比亞。7月,西班牙爆發內戰。1938年3月,納粹德國併吞奧地利 (Anschluss)。1939年5月22日,德義結盟。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二次大戰的歐戰正式展開。

歐洲的緊張情勢雖然已進行有一段時間,但在戰火燎起後,大部分的美國民意還是要維持孤立的情況。美國孤立主義的成分很雜,有保守派的,自由派的,有進步派的,也有和平主義者,有政要,也有民間人士。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解決歐洲的問題,而國內經濟問題嚴重的那時,孤立主義的盛行可說是理所當然。1936年出版的《死亡商人》(H.C. Engelbrecht and F.C. Hanighen : Merchants of Death),與隔年出版的《戰爭是詐財術》(Smedley D. Butler : War Is a Racket),都指出銀行與製造業因戰爭而獲利的證據,所以銀行與製造業都支持美國介入戰場。這種看法更加深了美國人孤立主義的想法。1940年9月4日成立的「美國優先委員會」(America First Committee)號稱有80萬會員,他們支持中立不介入的政策。這個委員會當時的成員包括有未來當總統的福特與甘迺迪,也包括許多政要,出版商及社會賢達人士。最有名的支持者可能就是飛行英雄林白(Charles Lindbergh)了。林白於二次大戰前夕避居德國(1936-1939),與德國的關係良好。期間他也於德奥有了三個情婦,並育有七個私生小孩。林白是反對介入歐戰的。以1941年1月30日的蓋洛普民意調查來看,雖然有79%的人反對林白所提議的與納粹德國簽和約,但也有88%的人反對美國介入歐戰。美國優先委員會於珍珠港事變後的三天(12/10/1941)解散。

美國的民意雖然反對介入歐戰,但華府的戰略專家卻有他們的考量。他們了解日本帝國對美國沒有戰略上的威脅,至少是在短期內。他們看出德國對美國的威脅是很明顯的。以當時海軍情報官員麥卡倫(Arthur H. McCollum, 8/4/1898-4/5/1964)的分析來看,當德國打敗英國後,德國將占有英國在中南美洲的領土而會直接威脅到美國。麥卡倫以軍事眼光提出六點看法:一,歐洲大陸已都受控於德義軸心同盟。二,只有英國在抵抗軸心國的霸權。三,軸心國成功的提倡美國對歐戰的冷漠。四,美國在西半球的安全將受到威脅,因為軸心國在鼓動中南美洲的革命運動。五,當英國敗於軸心國後,德國將會馬上攻打美國。六,當英國被打敗後,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都將會被控制在軸心國手裡。

了解美國大部分人都反對介入歐戰,但又覺得歐洲情勢對美國的安全相當重要的羅斯福,也慢慢的在為美國的介入戰場做準備。當1940年6月德國攻下法國後,美國民間是同意恢復徵兵制的。1940年9月,美國國會以一票之多通過徵兵法案。1941年3月11日,美國通過租賃法案(Lend-Lease Act),開始提供物資援助給英國、自由法國、中華民國,後來也包括蘇聯在內。在民間反對介入歐戰,而許多大企業支持的國會議員也反對(一個原因是許多大企業都與納粹德國有商務來往),而納粹德國也小心不去觸動美國的情況下,羅斯福政府於是將目標轉向日本。此時,麥卡倫的八點對日主張 (麥卡倫備忘錄),便成為羅斯福路身邊的小圈圈人士用以引導日本帝國攻打珍珠港的設計圖。

李堅

民族救星與漢奸之三 和談只能做不能說—-民族救星與漢奸的產生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近代中日關係的轉逆點。事變可能是偶發,擦槍走火或者是有計劃的,留待史家去論斷。但盧溝橋事變的發生無疑的激起了中國抗日的激情。蔣介石於1937年7月17日發表了《廬山聲明》說「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只是應戰,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逼不得已的辦法」。又說「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汪精衛也於7月29日發表了《最後關頭》的演講。他說「中國比較日本進步遲了六、七十年,中國的國家力量,不能擋住日本的侵略」。他又說,締結「塘沽協定」及其他協定,「是想使日本進的慢些,我們退的慢些」。又說,「不做傀儡,只有犧牲。我們是弱國,我們是弱國國民,說到打倒別人,或者不能做到,說到犧牲自己,那就無論怎樣弱法,也沒有不能做到之理」。又說,「天下既無弱者,天下即無強者,那麼我們犧牲完了,我們抵抗之目的也達到了」。但私底下汪精衛也說,「實際上真的準備為國家犧牲的人能有百分之幾?」
由蔣介石與汪精衛的演講詞看來,兩人的立場差異不大,但兩者都有疑慮。蔣介石是軍人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態度強硬而也符合了當時的民憤。文人的汪精衛則態度較為婉轉,較考慮現實的情況。而我們也多少可聞出兩人都有求和的訊息。民間也許很憤怒要抗日,但事實是當時的中國四分五裂,積貧積弱沒有對抗日本的能力。蔣介石與汪精衛都很了解這個現實。而更重要的可能是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利於中國。英法都為本身在歐洲的存活做應戰,而蘇聯也憂心德國的進攻而專注於西線無法顧及東線,美國則不願捲入歐洲及亞洲的糾紛。在那種情況下中國的對日作戰成為孤立的情況。唯一的例外是與日本及中國都為友邦的德國。當時的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 (Oskar Paul Trautmann, 5/7/1877-12/10/1950) 做了多番中日的調停工作。
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將戰場轉到上海。因為上海有很多列強的租界地,蔣介石企求用此來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參與。雖然蔣介石於上海投下當時受德國訓練的精銳部隊,但三個月後淞滬會戰敗於日本。1937年11月5日陶德曼向國民黨提出日本講和的條件。蔣介石、顧祝同、白崇禧及唐生智都認為條件不苛刻可以接受。但蔣介石怕輿論反對會發生革命所以沒有回復。12月13日,日軍攻下首都南京,和談的條件轉為苛刻。1938年1月20日雙方互相撤回大使,正式斷交。
要說躲到重慶以蔣介石為首的強硬派有甚麼抗日的策略,看也看不出來。除了「焦土政策」及「以空間換取時間」外看不出有甚麼可勝利的端倪,只不過是「以不變應萬變」罷了。在國民黨強硬派高唱抗戰、犧牲到底的高調下,一些求取和平救國的人如周佛海,顧祝同,熊式輝,梅思平,陶希聖,胡適,高宗武等人組成了「低調俱樂部」,以汪精衛為中心推動和平運動。在無法與強硬派討論和平建議的情況下,汪精衛也只有單獨同幕僚及親信走上了與日本談判的和平運動,曲線救國。而也從此被國共誣指為漢奸,而蔣介石則被捧為民族的救星。
當時不只國民黨對抗日無一致的策略,日本對華也無整個政策。在軍國主義的壓力下文人政要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而即使在日軍中,陸海空三軍也有很大的歧見,即連同一軍種中也頗有不同的意見。求和的日本文人政府在戰爭開始出現膠著後有了轉機。日方於1938年後開始重主和而非主戰,而這也與汪精衛的和平運動開始搭上了線。從1938年開始汪精衛等人開始與日本於東京、香港、上海、河內等地談判和平的條件。本來談和也是蔣介石於私底下同意但公開表明反對的。但在與蔣介石為此爭執不下後,汪精衛於1938年年底離開重慶。汪精衛離開重慶後蔣介石也開始展開由特務頭子戴笠主導的對汪精衛的暗殺計劃。1938年12月汪精衛等人到河內與日本進行和平會談。此時國民黨的特務誤以為居住於大房間的汪精衛的秘書曾仲鳴 (法國文學博士) 為汪精衛而殺死了他。1939年1月18日汪精衛的外甥沈次高也於澳門遭暗殺。汪精衛與日本的和談曲曲折折。日方的原意是要他在非占領區設立一個政府,但由於雲南軍閥的臨時變卦使汪精衛臨時出擊,要在日本的占領區建立一個中央政府。這等於要日本取消兩個傀儡政府:王克敏的北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及梁鴻志的南京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在經過激烈的爭論後,日本於1939年6月5 日同意新政府的組成。
1940年3月20 日,汪精衛領導的國民政府在南京宣佈成立。國旗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在日本的抗議下,汪精衛的新政府在國旗下增加一個「和平、反共、建國」的黃色三角巾。1940年4月26日在南京舉行了還都儀式。中日雙方的文武要員及市民皆參加了。汪精衛在讀完《還都宣言》後,他及親信都留下了眼淚。
汪精衛走上了被人視為漢奸的和平之路,證據顯示他是在屈辱中求取最大的生存空間的。相對之下的蔣介石高喊抗日,但私底下也與日本展開極為秘密的和談工作。從陶德曼的調停到蔣介石派戴笠手下冒充為國民黨高官到香港與日本的會談,及其後有名下是汪精衛的人但私底下卻是蔣介石人員的南京考試院副院長繆斌。繆斌以佐藤為名到東京從事談判,名為「佐藤工作」。戰爭結束後駐日美軍發現這「佐藤工作」的文件。蔣介石趕緊下令將繆斌處死以殺人滅口。和談是只能做不能說的,如果你要當「民族救星」的話。
要詳細閱讀的人請參考林思雲的《真實的汪精衛》及朱子家的《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