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留學後定居下來也好,或是移民來美國,或是經商,台美人已都進入第三代了。家家戶戶固有不同的經驗,但我們難免都會有個問題:在美國這個移民的大熔爐裡,台美人的未來是如何?台美人的認同是否就會慢慢地消失?
美國最近幾年來對移民(合法與非法)都相當排擠,一個相當大的原因是白人社會的焦慮。因為大量移民的湧入及相對性較高的生育率,將會使白人的人口不再占多數的主導地位。一個統計是,到2046年,美國將不會有一個族群是佔多數(目前是白人佔多數)。一般稱為多數少數(majority-minority)或少數多數(minority-majority)。夏威夷很早就是多數少數。加州也於2000年就成為多數少數。目前還是多數,但將於未來會成為少數的白人,自然會心生焦慮而排擠移民。但排擠歸排擠,大部分的美國人以第三代的美國人自居(蓋洛普2001年6月的名意調查)。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他們是移民的第三代。這個數目於今天只會更高。雖然大部分的美國人與移民有多多少少的關係,但他們的認同如何呢?
一個研究西裔(Hispanics)與亞裔第一世與第二世移民的認同的結果顯示:在亞裔方面,69%的第一代亞裔移民以來源地認同為主, 18%以亞裔美國人自居,9%以美國人自居。但到第二代時,45%以父母的來源地作為認同,23%以亞裔美國人自居,27%以美國人自居。西裔方面,西裔的一世與二世的認同問題與亞裔不相上下。但在維持先祖來源地的語言來看,西裔與亞裔有顯著的不同。有49%的一世亞裔認為應保持自己的語言,37%的二世認為應保持自己的語言。在西裔方面,有82%的一世認為應保持自己的語言,68%的二世認為應保持自己的語言。(Pew Research,2013年2月)。但另一個研究顯示,西裔的認同在減少中,有11%的西裔後代並不認同自己為西裔(Pew Research,12/10/2017)。
在與異族的相處上來看,有49%的亞裔覺得與異族的相處良好,但只有26%的西裔如此認為。以二世來看,64%的二世亞裔認為與異族相處良好,西裔則為52%。與異族通婚的比率一般能夠衡量人與人間(或族群與族群間)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也會導致未來認同的變化。以美國總人口來說,與異族通婚的比率是8%。比率由60年代開始逐年上升。二世亞裔與異族通婚的比率達23%,二世西裔與異族通婚的比率達26%。雖然在美國各族群中,與異旅通婚的比率有逐年的上升,只是快與慢的問題。但亞裔人士與異族通婚的比率反而有逐年下降的趨勢(Pew Research,5/18/2017)。一般推測的原因是可能有較多的亞裔移民的湧入,使求偶的對象相對的提高。
因為異族通婚率的逐漸提高,或各族群漸漸的融入了美國這個民族的大熔爐中,各族群最終是否都會失去他們的認同呢?
一個19世紀末的美國歷史學家(Frederick Jackson Turner)首先提出,要了解美國歷史不應只專注於東部的新英格蘭,而應重視那時還是被認為是邊界(frontier)的中西部。因為開墾者會拋棄掉他們歐洲所帶來的文化傳統而形成一個新的美國認同。此後一個在威斯康辛州出生的丹麥裔歷史學者韓生(Marcus Lee Hansen, 12/8/1892-5/11/1938)於1938年發表了一篇論文:「第三世移民的問題」(The Problem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Immigrant)。韓生的論述是,第一代移民屬於舊世界,第二代移民盡量要美國化而拋棄父母那一代的文化,但已全部美國化的第三代卻想要了解與回復祖父母那一代移民來源地的文化(What the son wishes to forget the grandson wishes to remember)。這也是所謂的韓生效應(Hansen Effect)。
韓生在這篇論文發表後沒多久就去世,他這個論述也缺乏一個較完整的研究與探討。韓生效應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歐洲移民。這個論述固然不全為歷史學界與社會學界所接受,但這個論述之不支持民族大熔爐的說法(各族群都被「熔化)掉了),卻也為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多元文化倡議提出了辯解。韓生的多元文化觀在那個時代只限於歐洲文化(Joseph Dewey: Hansen Effect)。因為民族大熔爐之說多少影射美國是一個模板製造工廠,但那不是我們所了解的美國。戰後的美國有大量亞裔與西裔移民的湧入,後代雖然也都美國化了,但文化的多樣性是一直都存在的。
台美人移民美國的歷史經驗與其他民族/族群是相當不同的。因為台灣移民美國的早期人士都是受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後來移民及來美經商的也都不是中下層社會的窮人。這與其他的民族/族群的移民來美之不同是因為,大部分國家的移民大都是由中下層社會來美國討生活的。台美人的未來呢?隨著台美人已進入第三代而移民來美的已漸漸減少之際,可以想見的是台美人這個族群並不會持續擴大。再加上與異族通婚,語言、文化與歷史認同難免會複雜化。台美人這個族群雖然不會成為一股主要而強大的力量,但我們至少應求取在學術界的明顯度與茁壯。在美國的亞洲研究學會(Asian studies)過去有各個不同文化、族群、與國家的研究,就是沒有台灣研究(Taiwan studies)。台灣研究於2004年才開始獨立開來,目前北美的大學已有六間獨立的台灣研究。而這台灣研究及其他相關台灣的研究應該是台美人得以大力支持的。我們人少不能拼「人海戰術」,但我們可以拼腦力所能造成的對社會及國際的影響力。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話仙, 台灣呼聲, 多元文化或熔爐, 亞裔在美國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