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與台灣之五 武嚇武打‧中國有多硬—–看中美兩國的作戰紀錄

在中國的教育裡,台灣被說成是自古以來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這種日夜灌輸而又帶宗教意味(神聖不可分割)的「教育」,自然使相當閉塞而民智未開的中國社會,信之如小孩之相信童話一般。從當初的血洗台灣,解放台灣,到目前的和平統一台灣,中共從來沒改變他要奪取台灣的立場。雖說是和平統一台灣,但以千枚飛彈之對準台灣及一切軍事排演都以攻台為主來看,中共的對台武力進犯從未鬆綁。
戰爭卻也是解決國際紛爭的主要方法之一。那中共為什麼不對台動武呢?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顯示,戰爭的結局常常不是交戰國所能預料的。許多帝國與獨裁政權都是因為國外參戰而國內發生革命,以致最後倒台的。遠的不說, 20世紀以來這種例子就層出不窮。沙俄於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遭到慘敗,結果引爆了1905年的那一場沒成功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於歐洲造成鉅大的變化。四個帝國於參戰後都因國內問題重重而一一垮台了。沙俄於1917年發生了二月革命及接著而來的十月革命,引進了布爾雪維克長達七十四年的專政。奧匈帝國也因參戰而使國內的民族、經濟問題尖銳化,而裂解成為九個國家。被稱為「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的奧圖曼帝國於參戰前,英法兩國就已虎視眈眈的拿著刀叉,預備要瓜分這塊大肥肉。最後是凱默爾引導的革命宣告土耳其的獨立。但大部分在巴爾幹半島,近東與中東的奧圖曼帝國的領土,最後都裂解成為許多獨立國家與英法的勢力範圍。日耳曼帝國也於戰爭失利後引起國內的革命 (1819-1919年), 而建立了只維持14年的威瑪共和。
歐洲如此,亞洲也一樣。清朝的垮台是一連串戰爭失利的結果。從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到最後致命的八國聯軍。八國聯軍雖然只限於北京及局部華北地區,但巨額賠款(雖然於最後大幅裁減)導致清廷的財政負擔過重而最終倒台。日本侵華所引起的社會政治的巨大變動,卻也給中共提供了一個日後勝利的機會。而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的擊敗殖民東南亞的所有歐洲列強,卻也造成了戰後的權力真空。戰後東南亞各國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因而得以展開,最後是東南亞諸國的獨立與建國。
對戰爭可能會引起的國內問題的尖銳化,中共不會不知,而會小心的算計。但中共其實也對台灣開戰過了: 1955年 1月18日的一江山之役與1958年8月23日的八二三炮戰。
1954年 12月2日,台灣與美國簽署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預定於1955年3月3日生效。中共於條約未生效前的1955年1月18日,用五千多兵力,三棲作戰的方式攻擊守軍不到一千人,面積只有一點五平方公里的一江山島。三天後攻下了沒有天然屏障的一江山島。隨後美軍幫忙國民黨將大陳及其附近島嶼的兩萬八千名居民撤退到台灣,這就是所謂的大陳義胞。
1956年中蘇關係開始惡化。之後毛澤東開始推動自己的路線而於1958年展開了「大躍進」。接著於 1958 年8月23日發動了八二三炮戰。分析家認為毛澤東發動八二三炮戰的原因在於表明中共的獨立,不再受蘇聯的牽制。而也要測試美國的反應。而美國的反應是對中共提出警告,也提供較先進的武器給台灣。我們知道八二三炮戰最後是不了了之。
1990年李登輝的訪美與1996年的台灣總統大選,觸動了中國的敏感神經而有了飛彈試射與軍演。美國方面則兩度派出航母:獨立號(Independence)與尼米茲號(Nimitz)防衛台灣。當時有些台灣的軍事分析家認為中共會拿下一些小島(如東引)做下台階。不然這麼大陣仗的演出而沒一些結果的話很難下台。結果也是不了了之。
綜觀中共對台灣的用武,實質的或只是武嚇而已,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算計:國際情勢,國內的考量,台灣的動向,及美國的態度與做法。攻台灣難免會牽涉到美國與日本,中共是要仔細考慮美國的反應的。要考慮美國原因也很簡單: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僅存的超級強權。
言之鑿鑿不惜對台用武的中共會不會打戰?軍力的分析,政治經濟的因素暫時撇開不談。我們來看中共的作戰紀錄。中共於日本侵華中沒有什麼作為,只忙於壯大自己而已。國共內戰中是打贏了國民黨。兩度攻下沒有武裝的和尚國家西藏。韓戰中及越戰中只當支援的角色。與印度兩次邊界衝突是一勝一敗。 與蘇聯的珍寶島邊界糾紛(1969)沒有結果。與越南的戰爭(1979)雙方各稱勝利。與越南的赤瓜礁衝突(Johnson South Reef, 1988)算是勝利。打台灣三次,一次嬴(一江山),一次沒結果(八二三炮戰),一次有雷聲沒下雨(1995, 1996)。由這種紀錄看不出中共軍隊有多強的作戰能力。
美國則是個尚武而介入許多戰役的國家。18世紀中五戰五勝(第一個是對英國的獨立戰爭)。19世紀中參與六十二場戰役,一個輸(印地安人),三個平,58場勝利。20世紀中參與二十五場戰役。三個輸:干涉俄國內戰(1922),豬玀灣事件(1961),越戰(1955-1975)。二十二場勝利。 21世紀中參與四場戰役,兩勝,兩個仍在持續中.
比較中美過去的紀錄,中共自然會對美國的反應格外小心。
中國文化一向色厲內荏,欺弱怕強。共產黨如此,國民黨也不例外。國民黨雖然於被打敗到台灣後有經過一些改革,但直至目前為止,掌權執兵符的都是那些原來被共產黨打敗的班底。也難怪在「兩岸交流」後軍心大為潰散。以台灣目前的「國軍」看來是無法有效的對付中共的。台灣要的是一個基於台灣民族主義,以台灣為主體,會捍衛台灣的軍隊。這不但符合台灣的利益,也有助於東亞的和平與穩定。

 

李堅

海峽對立之四 台灣兵。國軍。為誰而戰 ——— 炮戰因緣—阿松的故事

在二次大戰中有二十萬名台灣人加入日本軍當軍屬、軍伕、義勇隊在南洋與美國為首的盟軍作戰。其中三萬人陣亡,一萬五千人失蹤。戰後來接收台灣的國民黨為補充兵源提供內戰之用,在台灣用詐騙的手法招募了約一萬五千名年輕人到中國去打那個與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國共內戰。其中約有三千人被中共俘虜而反過來打國民黨的軍隊。這些台灣兵的下場大都很淒涼。在日本,他們並沒受到等同日本軍人的照顧與撫卹,有的只是靖國神社中所供奉的二萬八千台灣軍人的靈位。那至少對家屬來說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但在台灣及中國,這些台灣軍人好像從來就都不存在似的。
這些台灣軍人為日本打,為中國國民黨打,為中國共產黨打,但就是沒有機會為台灣打。但到國民黨被打到台灣後,這個現象開始有了改變。1949年10月的古寧頭戰役穩住了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情況而奠定了海峽兩岸對立的局勢。古寧頭戰役固有根本博的指揮作戰,但若無軍人的作戰巧婦也是難為無米炊的。古寧頭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主力的201師有多少新招募的台灣軍人我們不得而知。大陸撤退後201師在孫立人的指導下於高雄鳳山逐漸接受新兵,重新整軍而將原來破敗的青年軍建立成一支有紀律的戰鬥隊伍。對穩住海峽兩岸對立情況的古寧頭一役我們可說已有相當數目的台灣軍人參與。這一役雖說是守住金門,但金馬是台澎的防衛,所以我們可說這群台灣軍人至少是為了保衛台灣而打。
八二三炮戰那時,金門的駐軍約有九萬二千人,我們知道其中台灣的充員兵就有四萬人。當中有很多從事極為危險的搶灘運補及搶修陣地與通訊路線的工作。我們可說八二三炮戰是台灣兵與來台灣不到十年的中國兵首次並肩作戰對抗中共軍力進犯的一場戰役。袍澤之情於承平時期就有,更不用提一起作戰了。在那場戰役中及其後台灣軍隊的發展,台灣兵與國民黨兵也漸漸的開始了融合的過程,漸漸的在台灣建立起一個新的社會。
七十年代服兵役時,閑暇時到營區附近的眷村走走,發現那時的眷村與我小時候家鄉的眷村有很大的不同。小時候在家鄉讀初中時,為了走捷徑每天都要穿過一個不小的眷村。看到的是一群淪落異鄉台灣的中國難民,聽到的都是中國各地不同的口音,也開始看到並吃到以前台灣人所不知的饅頭,餃子。異國的情調很濃。到七十年代那時,許多地方的眷村已開始改變了,至少是我服役的那營區旁的眷村。那時聽到了很多台灣口音,而很多家庭也都像個迷你工廠一般的從事加工業。那時候我去的那個眷村很多家庭主婦都從事製造雨傘的加工,將零件組合成雨傘骨架,論件計酬。每個家庭都傳出敲敲打打的聲音。雖知道那是一個眷村,但感覺上已不再是一個異國社區,它與台灣各地的社區都不會有甚麼兩樣。
眷村的變化如此多少也反應在營區的人員組成及變化上。在整個軍隊的組成上來看,大都是服義務役的充員兵及預備軍官。即使在那時的常備軍官裏,也至少有一半都是台灣本地人。而在我營裏,幸運的營長及幾個老芋仔 (老士官) 也結婚了,娶的都是台灣本地人。
每個當過兵的人都有老芋仔的故事,下部隊一段時間後我們這些服義務役的與老芋仔們較熟了,他們就會給我們一些忠告。其中阿松對我們這些臨時過客較好。阿松警告我們不要與政戰系統的及軍法處的人太過接近,與他們講話也要小心。因為那些特務個性的人會翻臉不認人。阿松也勸我們不要把上級長官盜取補給品的事放在心上或揭發開來。最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否則以後會有了沒了的日子不好過。我們要的是平安退伍而他們要的是退休後的終生俸。一段時間後阿松開始談起了他的過去。阿松回憶起他家鄉豐富的水產,國民黨如何抓壯丁而他如何夜宿山頭避免被抓,但最後還是被五花大綁的運到各處去打「共匪」。同阿松一樣,大部分的老芋仔都是被抓壯丁「從軍」而行遍了大江南北。他們描述了做奴工的日子。說中國人如何虐待中國人,多麼的壞。八二三砲戰時阿松在金門,他說那時他與許多充員兵在一起作戰。一些充員兵都嚇得哭了,他鼓勵這些充員兵說他也害怕,但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八二三砲戰後一個從台南鄉村來的充員兵要退伍了,他說他要介紹他的妹妹給阿松。阿松就這樣結婚生子了。阿松說他一個人在台,沒有家產,又是個窮軍人,有誰要他呢?結婚前他連想都不敢想他能夠在台灣成家,但八二三炮戰製造了這個姻緣。有次阿松帶了他那時才十歲的兒子來營區,心滿意足。而孩子就如任何鄉下來的孩子一樣,活潑但有點生分。阿松說他太太閒時會幫忙割稻貼補家用,他沒有怨意但笑笑的說他們給她較少錢因為她嫁給阿兵哥。阿松那時每天只好好的等年齡到了可告老還鄉領終生俸,與家人團圓。他的還鄉是台南鄉下,不是中國的老家。
退伍後一年聽後期的預官說阿松又有了個兒子。後來就再也沒有阿松的消息。阿松的故事只不過是幾百年來台灣社會融融和和的一個點滴。以前聽一個台北人說,美麗的觀音山是躺著的。到台灣來的移民都會被她的美麗吸引而留了下來。 (海峽對立系列完)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