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尼係數是一個基於收入調查的結果來計算的,雖不是很精確,也不完美,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一個趨勢。皮凱提及其團隊所用的基於賦稅的資料,則得以較精準的測量出財富分配的情形。若我們先以吉尼係數來看台灣財富分配的話,則可看出惡化的趨勢。
50年代的台灣是戰後的復甦期,百廢待舉。台灣於1960年代後開始走「出口導向」的模式,而於1964年到1980年間,經濟也以每年大於10%的速度成長。在那同時,台灣的財富分配卻也漸趨平等,吉尼係數由32降到28。這多少印證了皮凱提的經濟成長率(g)與資本回報率(r)的財富分配關係。但在進入1980年代後,財富的分配不均日趨嚴重。吉尼係數在2000年時達到35。在收入的階層方面,頂層20%的收入占全國所得的比率,由1980年的36.8%增加到2005年的40.2%。底層20%的收入占全國所得的比率,由8.8%降到6.7%(Craig Meer and Jonathan Adams: Specter of Inequality Haunts Taiwa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2006)。台灣在2014年的吉尼係數則為33.6(CIA World Factbook)。
而據全球財富與所得資料庫(World Wealth & Income Database, WID)的數據顯示,台灣頂層10%的所得在1983年間約佔全國所得的25%,到2001年時升至32.5%, 2008年再升至約37%。金融海嘯後跌至約33.5%, 2012年回升至約38.5%。2014年,頂層的1%佔全國所得的12.99% ; 0.1%的佔全國所得的5.86%;0.01%的佔全國所得的3.09% 。(朱敬一、胡勝正團隊)。他們也發現台灣財富越多的人的所得越靠資本所得,而非薪資。頂層1%的資本所得為41.4%,薪資所得占54%。頂層0.1%的資本所得占所得的60%,薪資所得占28.9%。頂層0.01%的資本所得占83.5%,薪資所得占13.5%
以CIA的資料來看,台灣的貧富差距(吉尼係數33.6)大抵沒有鄰國的嚴重。中國是46.9,香港53.7,新加坡46.4,南韓30.2,日本37.9,美國45。較平等的如丹麥是24.8,瑞典24.9(2013年資料),荷蘭25.1。但以趨勢來看,台灣是有日趨嚴重的傾向。那麼,台灣財富分配不均的原因是什麼?
一個主要原因是土地交易的問題。台灣的鉅富所得靠的是房地產的買賣。頂層0.01%的平均土地交易所得是7627萬元,頂層0.1%的平均交易所得是1805萬元。在2013年,全國只有2%的人有土地交易,這其間的每戶平均土地交易所得是39,364元(朱敬一、胡勝正團隊)。
台灣的不動產交易以美國不動產交易來看是相當奇怪的。台灣的不動產稅率低,而交易稅及不動產稅所靠的都是價格荒唐的公告價格,而非如美國的靠實際價格繳稅。這也自然造成炒房的怪現象,而於2014-2015年間造成全國共有849,869戶空屋,空屋率為10.30%。台北市及新北市的空屋率較低(7.34%,7.81%),最高的宜蘭縣則高達15.98%(內政部營建署)。
台灣稅制的不合理不只是房地產稅而已,也表現在遺產稅上。世界上扣遺產稅最高的是日本(55%),南韓是50%,法國45%,英國40%,美國40%,台灣只有10%(馬英九時期降低,最近稍有微調)(Alan Cole: Estate and Inheritance Taxes around the World. Tax Foundation, March, 2015)。而在營利所得稅方面,美國約39%,日本約32%,南韓約24%,澳洲約20%,台灣及新加坡約17%(吳榮義:租稅改革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新台灣國策智庫通訊》2017年3月)。吳榮義的建議是台灣的營利稅應調至25%。
不動產交易及稅制固然能解釋部分貧富差距的惡化趨勢,但台灣顯然還有其他的因素造成這個趨向。
科技的變革是許多經濟學者認為是促進經濟不平等的原因。許多新科技的產生也造就了許多爆發戶—台灣所稱的科技新貴。而自動化的過程也提升了生產力與利潤而肥了廠商,但卻使雇用員工遭殃。但許多經濟學者認為科技的更新固然是個因素,但不是一個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在談台灣的經濟不平等時,我們也得考慮公務體系的年金制度與薪資結構。國民黨所建立的公務體系是植根於民族壓迫的政策上的,肥了「中華民族」,瘦了台灣民族。
許多經濟學者也指向全球化為經濟不平等的主因。這在最近歐美的民意轉向閉鎖門戶,反對全球化,可略窺一般。全球化對台灣是一刀兩刃的。過去台灣受全球化之益,經濟得以大幅成長。但在進入1980年代,尤其是1990年代後,台灣開始大量向外投資,結果是貧富差距日趨嚴重。台灣的全球化有一個與其他國家相當不同的所在,台灣的商人大量投資到有眾多廉價勞力,但卻明言要打台灣,併吞台灣的中國。在2005年時就估計有1500億美元投資在中國。在這種過程中卻也造成了四個效應:一是廠商不用求技術升級,而只把原來落後的那一套搬到中國。 二是空洞化了台灣的產業,而同時解救了(或污染了)「大陸同胞」。三是提升了資本回報(r),而惡化了台灣的經濟成長(g),並惡化了台灣的財富分配。四是台商的有如尼佛般的「割肉餵鷹,舍身餵虎」。台商當然不是佛,只不過是割了台灣人的肉,舍了台灣人的身,而去餵那個要併吞台灣的鷹虎罷了。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經濟成長率(g)與資本回報率(r), 話仙, 台灣的不動產交易, 台灣稅制, 台灣呼聲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