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掌權者系列之一 權力的滋味 — 由史達林與尼克森談起

社會資源是永遠不夠用而也是很難以平均分配的,因為大家都要爭取全部或部分的社會資源。這自然形成了僧多粥少的情況。財富是不嫌多的,社會地位怕不夠高,而名聲就怕沒有遠揚,權力嗎,則是想要一把抓。在這些社會資源的爭奪戰中自然會有得勝者與失敗者,也多多少少會造成人類社會的傷害。以財富的爭奪來看,在農業社會形成地主的剝削與佃農的赤貧。但在一個工業社會裏則造成了大公司財閥的經濟掠奪與壟斷,而可能造成環境的破壞及許多人的流離失所,也可能使社會的一大階層永遠赤貧的難以翻身。財富的爭奪固然競爭激烈,而其過程與結果也常常令人難以入目,但權力的爭奪在所有社會資源的爭奪戰中可說相當獨特。因為權力牽涉到了人對人的控制。權力若有滋味它可能就像毒品一樣,掌權的人是很難釋放出權力的。要了解權力這個資源之有異於其他社會資源,我們就以史達林與尼克森這兩個例子來看。
史達林是一個集權政體統治者的典型。他在搶奪領導權的過程中可說是殺出一條血路來的。他的奪權不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是百萬骨枯。史達林的掌權是全面的。當你掌握了絕對的權力時,其他的社會資源如財富,地位及名聲都是其次的。史達林的唯一女兒 (史達林有三個兒子) 史薇拉納 (Svetlana Stalina, 又名 Svetlana Alliluyeva, Svetlana Peters, 2/28/1926-11/22/2011) 於1967年尋求美國的政治庇護後大部分的時間都居住於西方國家裏。史薇拉納表示她父親沒有使用過金錢。當然啦,當你掌握了絕對的權力時,要什麼有什麼,金錢對你有什麼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貪官污吏,沒有貪污的皇帝。因為一切都是你的,要貪污不等於偷自己的東西。而同所有極權政體的掌權者一樣,史達林是死後才下台的。
但在一個民主國家裏權位是有任期的。權位的角逐雖沒有血肉橫飛,卻也是非常激烈的。權位的爭奪一般都有規則可循所以大致上沒有問題。但設若你因其他原因沒有辦法做到任期結束而必須提前離職時,你的感覺會如何。尤其設若你的職位是全球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的話,你將如何反應。這是尼克森於1974年所面臨的情勢,白宮內正上演了一般美國人看不到的戲碼。
尼克森是個很有能力的政治人物。他33歲就當上國會議員,38歲選上了參議員,40歲以前就與艾森豪搭檔選上副總統。1962年選加州州長敗給Pat Brown (目前加州州長Jerry Brown的父親)。1968年選上總統,1972年競選連任得勝。尼克森其實可以光明正大的連選連任的,但他遭他自己的妄想情結控制而難以信賴別人,而去肇下了水門案監聽事件。從1972年六月水門案爆發後,經過媒體的不斷揭發,國會的聽證,高等法院的判決白宮應交出錄音帶,到最後尼克森了解到他同黨的參眾兩院議員都表示會投同意彈劾的票。尼克森知道情勢已經難以挽回了。從1974年7月開始尼克森已心神恍惚的無法行使職權了,白宮的事務都由海格 (Alexander Haig, 12/2/1924-2/10/2010) 處理。在那段時間尼克森常常徹夜難眠,看著牆壁上的歷任總統肖像喃喃自語、發表演說。酒量不好的他也常常醉酒,也常常半夜打電話給白宮屬下說些奇言異語。白宮的助理怕他會自殺。國防部長施萊辛格 (James R. Schlesinger, 2/15/1929-3/27/2014) 通告參謀總長George S. Brown (8/17/1918-12/5/1978) 不要接受尼克森的軍事指令。施萊辛格怕尼克森可能會做不尋常的動作。1974年8 月6 日尼克森已決定要辭職了,但仍猶豫不決。隔天他知道他於參眾兩院都不會有人支持他後,知道大勢已去。要他的秘書通知他的家人他要辭職,晚餐時不要討論此事。尼克森與他的家人吃晚餐時只說「我們要回加州去」。晚餐後尼克森要國務卿季辛吉 (5/27/1923 – ) 到白宮。兩個人喝酒論事,那時尼克森哭了。貴格會背景的尼克森要季辛吉(猶太人) 與他一起跪下祈禱,祈求和平。1974年8月9日尼克森辭職。
權力的成癮性很大而也容易使人腐敗。在一個民主社會裏權力的取得及行使或多或少都受到法律的規範。但台灣可不是一個正常的民主社會,而國民黨也不是一個民主政黨。尤有甚者,台灣面對著一個敵意甚深的中共集權政體。台灣的主要問題 (如統獨) 是沒有辦法如一般正常民主國家一樣用選舉來解決的。選民的期待與政治人物的權位要求有很大的落差。較先進的選民知道選舉不是台灣的唯一出路,但在目前的局勢中也只有等的分。當有一天整個大環境急速變化時,整個權力的遊戲規則都會發生巨變而「太陽」們也都會成為流星。承平社會的權力有如於高級餐館用餐,但在一個時局的大變動中如社會政治動亂與革命等等,權力的掌握是存在於知道如何在野外求生存的人。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