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變 (12/7/1941) 後隔日美國對日本及德國宣戰。同年12 月30日蔣介石馬上開口向美國要五億美元的貸款。羅斯福於1942年3月批准了這項貸款但要國民黨發行公債以遏止通膨。但蔣介石只拿錢而不發行公債。這開啟了蔣介石與美國在二次大戰中來來往往的一個模式:美國給錢但要蔣做一些事而蔣則堅持沒有更多的款項他沒辦法做。六個月後蔣介石的胃口更大了,要美國提供三師的軍力,五百架飛機及每個月五千噸的物資。史迪威反對這個要求但羅斯福怕蔣介石向日本投降而同意了。羅斯福怕中國投降後,日本會進攻到印度,甚至中東而與納粹連結起來。1937年開工而於1938年完工的滇緬公路本是國民黨的主要補給路線,1940年日本施壓英國而關閉該公路。1942年日本占領緬甸後切斷了這條補給線。所以美國的援助都是要空運的,耗費不菲,但這顯然無法滿足蔣介石的需求。
羅斯福知道蔣介石集團的問題:貪污,腐敗,不抗日。但當時的國民黨無第二人選。也因賽珍珠的建議而安排了開羅會議,希望能夠藉此穩住並鼓勵國民黨抗日。在開羅會議中雖然有官方的翻譯官,但宋美齡堅持她比較了解蔣介石所以她也要翻譯。因為整個過程有兩個翻譯,耗費很多時間。蔣介石在整個過程中是討價還價,對區域政治 (geopolitics) 的討論沒興趣,要點只在於編列一大推理由來要更多的援助。羅斯福原來擔憂蔣介石的國民黨於戰後有做地區霸主的野心,但他於會議後已沒這個疑慮。羅斯福對蔣介石的印象是善變 (mercurial),護短 (defensive),過於依賴太太。事後羅斯福也向他的兒子Elliott說蔣介石意不在抗日而只要打共產黨。
會議期間蔣介石要盟軍反攻緬甸以重開滇緬公路這條補給線 (稱為Operation BUCCANEER)。羅斯福同意但邱吉爾強烈反對。邱吉爾認為反攻緬甸需要大量的軍力與物資,如此會延誤攻打德國的計劃。中英堅持不下但羅斯福原則同意國民黨的反攻緬甸建議。但等三巨頭到德黑蘭開會 (11/28/1943-12/1/1943) 後,史達林表示蘇聯將會開啟歐洲東部的戰場以牽制德軍,並於德國投降後會對日宣戰。做為交換條件,羅斯福同意蘇聯取回庫頁島的南部,千島列島,Kurile islands,並擁有東北亞勢力的要求。有蘇聯的同意攻打德國及日本,羅斯福放心了多而也才同意邱吉爾的取消反攻緬甸的計劃。知悉反攻緬甸計劃被取消的蔣介石大怒,並於開羅公報 (Cairo Communique, 12/1/1943發佈 ) 筆跡未乾的12月9日向羅斯福要一百億美元的貸款及每個月兩萬噸的資援。羅斯福拒絕了,要蔣介石先抗日再來要求貸款援助。
從1944年3月到12 月,日軍發動三場大規模的「一號作戰」(又稱「大陸打通計劃」,國民黨稱為豫湘桂會戰 )。日軍這幾場在河南,湖南,及廣西的作戰意要連結日軍在大陸與東南亞的通路。國民黨大敗後史迪威與蔣介石的衝突白熱化而成你死我活的狀態。雖然同意史迪威的建議由他來指揮國民黨軍隊,但羅斯福不願見美軍離開中國 (蔣介石的威脅),所以換了魏德邁將軍 (Albert Wedemeyer, 7/9/1897-12/17/1989) 到中國戰區。魏德邁將軍雖然與國民黨的關係較好,但他也無法促使蔣介石改革他的軍隊。「一號作戰」後使國民黨更陷入孤立而不再成為美國考慮的對象。但「一號作戰」後的日軍也變的更過於分散而使中國戰場更陷入膠著的情況。中國戰場從此以後不再是盟軍的考慮對象,主力集中在歐洲戰場及太平洋戰場。
在雅爾達會議期間 (2/4/1945-2/11/1945) 羅斯福已有心臟衰竭而顯得很憔悴。那時歐洲戰場的勝利已指日可待,但對日戰爭的勝算仍是未知數。原子彈的試爆成功仍是半年以後的事。雅爾達會議討論戰後歐洲的佈局並重申蘇俄在東北亞的領土所得及勢力範圍以換取蘇俄於德國投降後的對日開戰。羅斯福總統於1945年4月12 日死於任中,未能看到盟軍的勝利。德國於1945年5月投降後,三巨頭於波茨坦 (7/17/1945-7/26/1945) 召開二次大戰中的最後一次會議。邱吉爾落選所以中途由新上任的Clement Attlee代表英國。會議前十天美國原子彈試爆成功,杜魯門總統因此於「波茨坦宣言」中向日本提出嚴厲的警告。1945年8月6日及8月9日美國於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9日蘇聯向日宣戰,出兵東北。8月15日日本投降。
羅斯福總統邀請蔣介石到開羅會議的原意是要給蔣介石一個面子,並希望藉此提升國民黨的士氣以對抗日本。但蔣介石與宋美齡不但在開羅會議中惹人怨而大失國際面子,爾後中國也節節敗於日本。這個結果使得本來對國民黨就已不滿的美國更是大失所望。美國從此專注於太平洋戰爭的跳島戰術 (island-hopping offensive) 而不再重視中國戰區 ( 盟軍下的中緬印戰區, CBI Theater )。羅斯福總統死後上任的杜魯門總統對國民黨則很不友善。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國後,杜魯門於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國不再介入中國的事務。但北韓於6月25日侵入南韓後,驚覺到俄共的擴張,杜魯門派出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防止中共的入侵。
沒有能力卻有自大妄想的國民黨 (及中共) 都稱雅爾達會議為密約。事實是這同德黑蘭會議及波茨坦會議一樣都是二次大戰中的三巨頭會議。如果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中表現出有能力,或說國民黨與共產黨能展現出抗日的能力,則美國沒有必要引蘇聯向日宣戰來換取蘇聯在東北亞的勢力範圍。說雅爾達是密約只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李堅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 Tagged: 蔣介石, 開羅會議, 話仙, 魏德邁, 豫湘桂會戰, 台灣呼聲, 史迪威, 宋美齡, 李堅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