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四見 — 從明治橋到馬政權

1965年一群嘉義地區的行善志工以行善堂的名義四處修補橋樑與道路。1968年於圳頭里修建第一座木橋,事後改建為水泥橋,稱為玄明橋。這群義工於1970 年正式更名為行善團。因為設於嘉義市,所以又稱為「嘉邑行善團」。1991年部分成員以「中華民國嘉邑行善團」的名義申請社團,成立分支。1998年2 月何明德過世後,行善團的部分成員申請正式成立人民團體「嘉義市嘉邑行善團」,而何明德的遺族則於1998 年6 月成立「何明德行善團」。行善團到2010 年7 月為止已興建有436座橋。

橋樑和道路是人類社會的必須品,是我們交通來往的基礎。造橋需要人力,金錢,也牽涉到地點的選擇,結構及美學。嘉邑行善團的造橋靠自己的募款,志工。其造橋的目的在於人民的需要,美感當然不會是首要的考慮。但你若是一個老台北人的話,你會記得在圓山曾經有一座美麗的明治橋,如今只存在人民的記憶裏。而其「屍塊」則放在再春游泳池的舊址上。

1901年台灣總督府於劍潭山 (今圓山大飯店所在地) 興建台灣神社,並興建了連結劍潭山與圓山而橫跨基隆河的明治橋。明治橋原先是鐵椼架橋,類似以前連接台北與三重的台北橋。1932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使日本人考慮到了橋樑的安全與耐震問題。明治橋於是於1930年1月25 日開始改建而於1933年3月20日完工。全長120公尺,寬17 公尺。橋底用三個拱門支撐,兩端小,中間大。拱門雖沒有加州 Big Sur 的 Bixby Creek Bridge 的高,但其優雅美麗是一點也不遜色的。橋面兩邊用花崗石砌成欄杆。明治橋的入口兩邊有簡單的燈座,中間則有兩對高的燈座。明治橋的美觀配以基隆河,劍潭山及圓山的美景使該區成為當年台北的美景之一。

國民黨據台後台灣神社被拆除了而明治橋也被改名為中山橋。1968年花崗石欄杆與燈座被拆除而拓寬了橋面。2002年12月20日台北市宣布要拆除中山橋。在文史學者的抗議下,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承諾於一年後將異地重建。但當年北市花了6300萬將明治橋切成435塊,如今仍被「棄屍」於河邊。重建之日遙遙無期。

原來一座橋不只牽涉到人力,金錢,地點,結構及美學,還牽涉到了意識型態。明治 (中山) 橋固然美麗堅固,但也深具日本建築的味道,而也與日本神社有關。這看在一些藍營人士的眼裏自然有如眼中釘,非去除而後快。除卻政府機關及台大醫院的歐式建築外,台北市的日治建築早已被剷除的蕩然無存。

一座橋會有許多觀點不是新鮮事。投射作用是一個很普遍的心理作用,所以心理學裏有一個心理測驗叫Rorschach test。Rorschach test用十張水墨畫片給受測試的人看並以其反應做人格及情緒的解讀。重視心境作用的佛教也於「攝大乘輪」中有一境四心的說法。一境四心又名一水四見。即說同樣是一池水,人看起來只是一個水池,但對魚來說可是它們的住處。對天人而言,一池水看起來是個種種寶莊嚴地。但對餓鬼來說,一池水對他們而言是一攤膿血。佛教認為不同眾生因為心識之不同,雖然是同一境界,但其觀點卻大異其趣。

一個台灣的名女歌星在成名之前在一間歌廳駐唱。歌廳的經理跟他說客人不是來聽歌而已,也要看體態與面相。這位女歌星領悟了而以後也就著重化妝及著裝而很快就扶「搖」直上。美國的名鄉村歌手Garth Brooks也於一次訪問中提到他於成名前領悟到要成功得靠Sex,但他也說其運作難以解釋。台灣的馬幫當然知道性的作用,而且也全力運作。馬英九的許多不太含蓄的暗示「性」身體語言「激勵」了馬迷而將他於2008年送進了總統府。這是馬英九的第一見 — 馬迷眼中的性感偶像。但不久其施政無能,用人不當的敗相很快就被台灣民眾視破了,原來是個中看不中用的空心大老倌。這是馬英九的第二見 — 台灣民眾眼中的無能總統。但就中共政權而言,馬政權是中共政權進入台灣屠城的木馬 (Trojan Horse)。這是馬英九的第三見 — 能夠出賣台灣的人。綠營的人與2008年後也發現馬政權對綠營執政時期的官員大肆追殺而抄家滅族。其手法違反現代民主政治而其封建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這是馬英九的第四見 — 台灣民族獨立運動眼中的厚黑政權。不予以剷除則難以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