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的變遷之三 二十世紀世界局勢的演變 —–太平洋兩岸,大西洋兩岸,冷戰

19世紀末之前的世界秩序是歐洲勢力主導的世界。當時歐洲的五大強權是:法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奧匈帝國),與沙俄。但隨著1871年德國的統一與義大利的統一後,歐洲的局勢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提出現實政治(Realpolitik),而不著重在意識形態的俾斯麥,主導了那一階段的歐洲政局。俾斯麥透過德國帝國與奧匈帝國及沙俄的聯盟,逼使傳統上是世仇的英國與法國的結盟。這種結盟多少保持了兩個陣營的權勢平衡而穩定了一段時期。

十九世紀末的太平洋兩岸也見證了日後兩個太平洋海權勢力的崛起: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帝國與太平洋東岸的美國。十九世紀末的美國已是一方之霸,除了早期的「門羅主義」論述了美國的勢力範圍外,到了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 10/27/1858-1/6/1919,總統任內9/14/1901-3/4/1909)時代更提出了「羅斯福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指出美國有出兵干涉中南美洲的權利。美國的所作所為讓位處太平洋對岸的日本帝國也學到了。二次大戰中的「大東亞共榮圈」這個亞洲秩序,它的背後理論架構者是日本的外交官有田八郎(9/21/1884-3/4/1965)。當時的日本帝國強調,亞洲之於日本有如美洲之於美國,日本在亞洲的所作所為是基於「門羅主義」與「羅斯福推論」的原則。而其實在老羅斯福總統的年代,鷹派的老羅斯福總統頗同意日本帝國的作風,多少同意了韓國是日本的勢力範圍,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日本帝國併吞韓國。在日俄戰爭期間,老羅斯福出面調停而贏得了諾貝爾和平奬。在表面上,老羅斯福是中立調停的。但私底下他是看輕沙俄,但也對日本小心翼翼的。了解日本已是一個太平洋海權勢力的美國,所沒看到的是雙方的勢力已快速的走向衝突的方向。不管是美國的門羅主義或日本的亞洲版門羅主義,可並非全然井水不犯河水的。日本的侵華及其後所建立的滿州國,多少侵犯到了美國所提的對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而美國勢力的進入菲律賓與關島也侵犯到了日本的勢力範圍。這種勢力範圍的互相侵犯也埋下了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線。

在俾斯麥的現實政治下所開啟與維持的歐洲的勢力均衡與和平,到德國帝國的凱撒威廉二世(Wilhelm II, 1/27/1859-6/4/1941,任內6/15/1888-11/9/1918)上任後發生了變化。上任後的威廉二世免除了俾斯麥的職位,並積極造艦而與英國進入了武器的競賽。在往外擴張中也與沙俄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起了衝突,而促使沙俄去與英法結盟。俾斯麥所建立的權力平衡與各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也就此消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強權,如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與沙俄,也都急於放手一搏,寄望從此一決勝負以求永久的和平與平衡(the war to end war)。但我們當然知道結局不是那麼一回事。第一次大戰後,凡爾賽和約只引來更多的問題。為了報復,誓願復仇,民族仇恨,及分贓不均等等因素,也於20年後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兩次大戰中,美國本應都是局外人,而大部分美國人也無心介入一般人眼中的歐洲戰爭。但在背後的經濟與金融因素及大西洋兩岸政治人物的運作下,美國最後是都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而在兩次大戰中,兩任的美國自由派總統,學者出身的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 12/28/1856-2/3/1924,任內3/4/1913-3/4/1921)與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1/30/1882-4/12/1945,任內3/4/1933-4/12/1945),也都各自提出了建構日後世界的穩定秩序以維持世界和平的主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威爾遜即主張成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解決未來的紛爭與對和平的保障。1917年4月17日,美國國會通過對德國的宣戰。1918年1月8日,威爾遜發表了他那有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倡導航行的自由,公平貿易,裁軍,殖民地的調整,歐洲版圖的調整,民族自決,及國際聯盟的建立等等。最後的凡爾賽和約雖然通過了國際聯盟的建立,但對德國的嚴苛處置大異於十四點和平原則,也因而埋下了二次大戰的種子。威爾遜也因他的努力而於191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奬,但美國國內對他的反應並不一致(主要是共和黨的反對)。沒有制裁能力而會員國也相當有限的國際聯盟雖然於1920年1月20日成立了,但美國參院並沒同意美國的參加。

與威爾遜不同處,羅斯福總統將美國帶出經濟大恐慌,也領導美國在那孤立主義高漲的時代,透過珍珠港事變的爆發而向日本及德國宣戰。也因此,連四任總統的羅斯福有很大的影響力。聯合國是他極力推銷的概念,藉由聯合國來調整國際糾紛以達到世界和平。在雅爾達會議(2/4/1945-2/11/1945)中,他也力邀史達林參加聯合國,並允諾蘇聯在安理會中有一席,有否決的權利。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運作。之前的1944年,在New Hampshire的布雷敦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則奠定了戰後的國際金融基礎。為了牽制日本帝國而看走眼的將中華民國「認證」為四強之一的羅斯福,想是沒料到他要扶持的腐敗阿斗最後是敗給了中共,而使戰後的局勢變得更複雜化。但在戰後的半個世紀內,世界的局勢與秩序也大都依東西冷戰的分野而發展,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和平。

李堅

改變中東歷史的一封信之三 由少數走向多數 —–錫安主義在英國與美國的運作

錫安主義固然源於猶太人,但錫安主義(Zionism)與猶太教(Judaism)是不同的。在錫安主義產生的早期,大部分的猶太人是反對錫安主義的。另一方面,支持錫安主義者也有很多是基督教徒的。

基督徒之支持錫安主義與宗教改革後產生的新教 (基督教) 有關,相對之下的天主教則較沒有這種看法。在赫哲出版《猶太國家》之際,駐維也納的大英帝國大使館的教士(Chaplain Hechler)也發表了《先知所說的猶太人的回歸巴勒斯坦》(The Restoration of the Jews to Palestine According to the Prophets)一書,兩人也是朋友(Robert John: Behind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Britain’s Great War Pledge to Lord Rothschild)。許多基督徒相信猶太人的回歸以色列是耶穌基督再度來臨的先決條件。

但錫安主義是違背猶太教的教義(Halacha)的。猶太教的聖經(Torah)認為猶太人的散居世界各地(diaspora)是神的旨意(Divine Decree),也只有透過神的救贖(Divine Redemption),猶太人才能終止流亡,而非透過人為的方式(如錫安主義)。

除了宗教原因使當時的猶太人不支持錫安主義之外,另外還有一個現實的考量。對許多散居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而言,尤其是已同化的西歐猶太人,這種因回歸所造成的「分離運動」可能會造成他們生活處境上的困擾。猶太人可能會被迫做遷離去回歸,而也會被客居的國家視為異類,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那麼,這個當初只是個少數人主張的錫安主義最後如何成為猶太人的主流?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1914),錫安主義的運作中心在柏林。但這個中心也很快就轉到倫敦與華府。在這個階段,有兩個人多少可說是代表性的人物:在倫敦的懷茲曼(Chaim Weizmann, 11/27/1874-11/9/1952 )與在華府的布蘭岱(Louis Brandeis, 11/13/1856-10/5/1941)。

懷茲曼個生於沙俄,後來到德國去讀大學並取得化學博士,之後定居英國的猶太人。積極推動錫安主義的他也說服了不少英國的猶太要人。最終讓他得以影響英國政府決策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由於製造丙酮(acetone)以生產彈藥的原料都在德國的控制下,英國處於生產彈藥的困境。那時負責彈藥生產的邱吉爾透過一個猶太人屬下的拉線認識了懷茲曼,求取懷茲曼利用他的化學背景研發出製造丙酮的方法。最後懷茲曼開發出了利用木頭或麥發酵以生產丙酮的方法。由於這個成功,使英國解決了生產彈藥的困境,而也使懷茲曼在英國政府中頗具影響力。鮑爾弗爾宣言的通過與他的推動相當有關。懷茲曼日後成為以色列建國後的首任總統。

另一方面,當時的美國已是個富有而強大的國家,而也有三百萬名猶太人。但美國人對歐洲的紛爭保持中立,不想介入。大部分的美國猶太人也都是反對錫安主義的。而在那時(1913年),一個猶太人的錫安主義秘密結社帕魯遜(Parushim)也形成了。帕魯遜的宗旨在於,他們要在政界及學界互相提拔支持錫安主義的人(Sarah Schmidt: The Parushim—A Secret Episode in American Zionist History。 和Alison Weir: Against Our Better Judgement – How the U.S. was used to create Israel)。帕魯遜的領導人是布蘭岱。那時威爾遜總統因緋聞遭勒索四萬美元。沒錢支付勒索的威爾遜經過猶太團體的代付保住了他的政治生涯。交換條件是,威爾遜總統得提名參院反對但他得極力推銷的布蘭岱為大法官。成為大法官後的布蘭岱與後來成為副任大法官 (Associate Justice) 的他的姪兒法蘭克弗特(Felix Frankfurter, 11/15/1882-2/22/1965),也都成為威爾遜總統的貼身顧問,也與倫敦的錫安主義領導人及來訪的英國政要有所來往。也多少影響了美國的決議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6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爭取連任的威爾遜險勝。為了爭取要維持中立的美國選民的支持,他的口號是強調不參戰(He kept us out of war)。但如同二次大戰前強調美國中立的羅斯福總統一樣,美國最終都參與了兩次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一兩年後,雙方已陷入僵局。到1916、1917年時,交戰各國的財政都已出現危機。這時的大英帝國急於拉攏美國站在他們的一邊參戰。但美國國內的氛圍是要維持中立的。再說有不少德裔的美國人也有許多是支持德國的。在這種考慮下,要拉攏美國,要金融的援助,英國希望能動員美國的猶太團體支持美國的參戰。鮑爾弗爾宣言的公布也就在這種考量下進行。

鮑爾弗爾信函於發信日期(1917年11月2日)後的一個星期公諸大西洋兩岸的報端。果不其然,鮑爾弗爾宣言激勵了美國猶太人對錫安主義的支持。在宣言發佈前,英國猶太人團體支持錫安主義的已稍佔多數,但大部分美國猶太人仍反對錫安主義。宣言發佈後,錫安主義已成英美兩國猶太團體的主流。在1914年,美國有7500名錫安主義者。到1919年,支持者增加到149,000人( Jehuda Reinharz: Zionism in the USA on the Eve of the Balfour Declaration)。他們不但動員了猶太人社區,也影響了政府的決策。

錫安主意開始於19世紀末,成長茁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於第二次大戰後開花結果。但它對大英帝國最終只有害而無益,也對中東問題造成難以解決的困境。

李堅

威爾遜。胡志明 —- 求別人不如靠自己

由於是學者出身而且強調民主的理念及民主思想對世界和平的重要,威爾遜總統 (Woodrow Wilson, 12/28/1856-02/03/1924, 總統任期1913-1921) 給一般人的印象是有思想,有見地,有理想的總統。學法律、政治與歷史背景的他於1890年回到他的母校College of New Jersey (1896年改名為普林斯頓大學) 教書。1902年被選上為普林斯頓的校長。1910年從政而選上了紐澤西的州長。1912年他以名主黨的候選人身分贏得了美國總統的職位。威爾遜總統於任內提倡自由貿易、降低關稅,並做聯儲、銀行及幣制的改革。但威爾遜之為人樂道的是他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倡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爆發後美國原本是保持中立的態度而不介入歐洲的事務的。但在1915年5 月,德國的魚雷擊沉了一艘來往大西洋的郵輪Lusitania。一千多人死亡,包括128 名美國人。1917年2 月德國外長密電德國駐墨西哥大使倡議若美國放棄中立,則德國會幫助墨西哥收復美墨戰爭(Mexican-American War, -4/25/1846-02/02/1848, 墨西哥失去從德州到加州的土地) 後的失土。這封密電被英國截獲而交給美國。1917年4月2 日,威爾遜向國會要求對德國宣戰。1917年6 月25 日第一批美軍登陸法國。1918年1月8 日威爾遜發表了有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來解決歐洲的問題。十四點原則提倡自由貿易,國際海運的自由航行,裁軍,殖民地人民的權益,國際糾紛的解決方法,各個民族的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等等。1918年十月德國首相向威爾遜提出據十四點原則的停戰協議,威爾遜回答條件應由聯軍決定。1918年11月德國內部爆發革命。1918年11月11日早上11點交戰各國簽了停戰協議 (Armistice Day,美國退伍軍人日Veterans Day的由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開始了凡爾賽會議,主要是英美法義四國及日本。德國及俄國(1917年俄國革命,俄共掌權) 都沒被邀請參加。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 (Treaty of Versailles) 要求德國鉅額的賠款及割地,種下了二次大戰的禍因。依威爾遜的提議而建立的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 於1920年於日內瓦成立,但卻排除了德國與俄國。威爾遜在歐洲享有聲譽但美國國內卻不同意他的主張。參院不同意他所簽的凡爾賽條約而也不同意加入國際聯盟。整個凡爾賽會議及條約的簽訂可說是一個失敗。但可能失敗的還不只是這些。

1919年威爾遜與胡志明有了這麼一個歷史性的交會。

胡志明 (5/19/1890-9/2/1969) 本名Nguyen Sinh Con,他一生用了許多假名。1911年6月5日他當廚工搭船到法國。之後他到處打工而於1912-1913年間在紐約及波士頓。1917-1918年間在紐約布魯克林。1919-1923年間在法國。這時他才開始對政治有興趣。胡志明受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感召而也傾心於威爾遜所提的十四點協議。凡爾賽會議期間他 (當時名為阮愛國Nguyen Ai Quoc) 與一小群越南人請求會見威爾遜總統。在被拒絕三次後,威爾遜給予了十分鐘的見面機會。胡志明說他不是要金錢或軍事援助,他只希望威爾遜總統能為被殖民的越南人向法國總統說項。事後威爾遜總統向他的助理說:那個傻瓜還以為我會考慮那個要求。(imagine that silly guy thinking that I would even consider such a thing)。

1923年胡志明到莫斯科受雇於共產國際並就讀於東方大學 (Communist University of the Toilers of the East)。有名的校友如劉少奇 (1921級),鄧小平,蔣經國,謝雪紅,林木順 (都為1925級)。之後胡志明活躍於廣東,越南。1941年成立越盟並與日本人,法國人,及日後的美國人作戰。越南最後是獨立了,但代價是很慘重的。而胡志明並未克看到越南的最終獨立。

威爾遜總統雖然掛著學者及自由民主的形象,但一些歷史學者也注意到了他的虛偽面。他任職紐澤西州長及普林斯頓校長時排擠黑人的入學及求職。當總統時他容許聯邦政府裏某些部門的種族分離政策。而凡爾賽條約根本就違反他自己所提的十四點和平原則但他還是簽了。

本來一心嚮往法國革命精神及美國獨立精神的胡志明最後了解了。法國的自由,平等與博愛是給法國人享用的,不是被殖民的人能夠有的權利。美國的獨立宣言振奮人心,而事實上胡志明於越南的末代皇帝保大 (Bao Dai, 10/22/1913-9/31/1997) 遜位後而於1945年9月2 日的越南獨立宣言中就引用了美國的獨立宣言。但在威爾遜總統的眼中,平等自由只包括美國白人及西歐的強權如英法,不包括德國,俄國,美國的黑人及亞洲人。我想胡志明最後覺悟了,自己的路要自己來走。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