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聯想之二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 —- 由Rachel Corrie 的悲劇談起

2003年3月16日一名來自於華盛頓州的23歲女大學生在加薩走廊的Rafah市被以色列軍方的一部推土機活活輾死。她的名字叫做Rachel Corrie (4/10/1979-3/16/2003),是Evergreen State College的學生。為了幫助巴勒斯坦人阻止以色列對巴人房屋的破壞及猶太人的侵略墾殖,一群以歐美年輕人為主的人組成了「國際團結組織」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 ISM) 在加薩走廊抗議並企圖阻止以色列軍方的摧毀民宅。以色列軍方的理由是他們搗毀的房子是地道的出入口。當Rachel 拉起布條站在房子與推土機之間企圖阻止軍方的破壞時,軍方的推土機並沒停止而將她活活壓死。Rachel並不是唯一遭受以色列殺害的外國人。在Rachel死後的兩個月內又有兩名英國青年及一名美國青年遭到以色列狙擊手及推土機的殺害。而在那段時日的前兩年,人口七萬的Rafah一市就有一千多間民宅被以軍摧毀,兩百多人死於以軍。

Rachel死後她的父母為她四處奔走,祈求正義。雖然有一個華盛頓州的國會議員Brian Baird在國會提案要求徹查此事,但沒人附議。十多年過去了美國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具體行動。Rachel的父母也在以色列抗訴要求真相,但截至目前為止尚無下文。

2005年4月倫敦的一家劇院用Rachel的信函與email編了一齣獨人秀:”My Name is Rachel Corrie”。在倫敦演出成功後紐約的劇院團體本要引入但遭猶太人團體的抵制而作罷。2007年3月到5月該劇在Rachel家鄉的西雅圖展出。但在美國的各大都市,該劇都沒有演出的機會。

Rachel的枉死凸顯出了猶太人在美國及歐洲的勢力。一個美國公民死於他國政府手裏而美國政府竟然無法做任何處置,好像沒發生過此事一般。媒體雖有報導但卻相當有限。了解美國媒體文化的人也都會注意到主要媒體都一面倒的親以色列而對阿拉伯人及回教採取輕蔑及敵視的態度。猶太人及阿拉伯人在西方國家所遭受的差別待遇多少源於歷史,文化及人口的組成。

猶太人於兩千年前羅馬帝國攻下耶路撒冷後就開始散居羅馬帝國及歐洲各地。到二次大戰前夕猶太人在歐洲的人口估計是九百萬人。經過大屠殺 (Holocaust) 及往後的外移 (以美國及以色列為主),目前歐洲猶太人的人口約兩百萬人,占歐洲人口的0.3%。猶太人都是城居的,不務農。他們在行行業業都相當突出。如作曲家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2/3/1809-11/4/1847),財經鉅子Rothschild家族,鑽石獨占事業的De Beers及曾經當大英帝國首相的Benjamin Disraeli (12/21/1804-4/19/1881, 12 歲時改信基督教) 都是猶太裔。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猶太人也於十七世紀開始移民美國而於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達到巔峰。目前美國的猶太人口約為五百五十萬到八百萬人 (依定義不同而計算),比以色列的猶太人還多,占美國人口1.7%到2.6%之間。美國猶太人90%是歐洲本土來的 (稱為Ashkenazi Jews),其餘是西班牙、葡萄牙 (稱為Sephardic Jews) 及中東 (稱為Mizrahi Jews) 來的。猶太人在各行各業都頗有成就,也是數一數二最富有的族群。當今100個美國參議員中就有13名是猶太人,435名國會議員中有27名猶太人,而過去三任的聯儲主席都是猶太人。也就是說猶太人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力遠超過他們所占人口的比率。

阿拉伯人則於711 CE 至1492 CE年間統治西班牙半島,831-1072 CE年間占領西西里島。但最後被本土的基督教軍隊擊退而被趕出歐洲。目前歐洲的阿拉伯人大都是前法國的殖民地人民及以外勞身分留下的。現今歐洲的阿拉伯人約五百萬人。阿拉伯人於十九世紀末開始移民美國。早期的移民大都是基督徒,目前的新移民則以回教徒為主。以2010年的人口普查來看,阿拉伯人口約一百七十萬人。但一般估計約有三百五十萬美國人有阿拉伯人的祖先。以宗教來看,63%是廣義的基督徒。細分為35%是天主教,18%是東正教,10%是基督教。順帶一提的是許多回教徒如土耳其人,伊朗人,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人等並不是阿拉伯人。雖然阿拉伯人的教育水平比一般美國人的平均教育水平要高,但在其就業人口中專業人口只占17.1% (美國人平均是19.5%)。阿拉伯人有約三分之一的人(34.6%) 從事零售業。總的來說阿拉伯人在美國的人口沒有猶太人多,在各行各業,尤其是學術界與傳媒界,的成就也不如猶太人。也難免使美國的政界,學術界及媒體呈現偏頗的現象而對以色列是一面倒。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衝突在中東,但主要戰場常在歐美,尤其是美國。

猶太人本是被壓迫並遭受迫害的一個民族,但如今建立的以色列卻已是一個靠西方撐腰的中東惡霸。以色列境內75%是猶太人,20%是阿拉伯人。去年 (2013) 10月以色列的最高法院定調猶太民族 (Jewish nationality) 優於以色列民族 (Israeli nationality)。也就是說以色列的國民要說他們是猶太人或阿拉伯人,但不能說他們是以色列人。不但 如此定調歧視境內的阿拉伯人,連非洲 (衣索比亞) 來的猶太 (黑) 人也遭到歧視。這是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社會。以色列也同印度及巴基斯坦一樣擁有核子武器但不簽禁核條約。以色列也是不定國界的,因為從1948年建國以來他們就不斷的在搶巴勒斯坦人的領土以進行不斷的擴張。媳婦熬成婆的以色列如今已成中東的惡婆。她的所作所為不但破壞了中東的穩定與和平,也威脅到了世界的和平。

一個政治社會運動者的目標是反壓迫而不是單純的支持或反對特定的群體。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成為加害者。

李堅

中東聯想之一 奧圖曼帝國的解體 —— 強權政治。民族。宗教

讀初中時第一次看到美國地圖覺得很新奇,怎麼許多州都是有棱有角的而州與州之間的疆界很多都是直線。即使美國與加拿大的交界線也是一條直線畫過。看起來跟中國各省分際的地圖與歐洲各國的地圖很不相同。那時覺得美國真是個新世界,土地廣大而文化語文上也沒甚麼區別,各州之間也用畫直線的方式來分家。但在歐亞大陸這個情況可就不一樣了。歷史悠久而人文也複雜,國家與國家之間或不同語言宗教或族群之間常以天然邊界來界定,如河流與山脈等。歐洲許多國家雖然也經歷了許多版圖的變化,但邊界還都是彎彎曲曲的,多多少少反映出歷史,文化及天然的屏界。

那時的觀察只對了一部分。後來看中東的地圖覺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彼此之間的界限也都很”筆直”,沒有那種天然邊界的曲曲折折,頗有蹊蹺。後來由歷史了解到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密約 ( Sykes-Picot Agreement, 1916年5月16日完約 ) 及Balfour Declaration所造成的結果。中東地區是世界上問題最多,衝突不斷的世界火藥庫。這是一個國際強權政治黑箱作業的醜陋結果,也是一個沒有經過啟蒙及現代化的地區之人民的一個悲劇。

十九世紀全盛時期的奧圖曼帝國 (1299-1923) 其領土包括北非,埃及,阿拉伯半島西部,巴爾幹半島的北部及今日從土耳其到伊拉克的一大片領土。進入二十世紀之前這個老大帝國國內問題重重。族群,民族及宗教與政治的糾紛不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奧圖曼帝國境內土耳其青年 ( Young Turks ) 的政治運作不斷。奧圖曼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而失敗後,境內的阿拉伯人因為英國言明要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而開始叛變 ( 1916年,這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的故事背景 )。而在此時奧圖曼帝國的軍官凱默爾 (Mustafa Kemal Ataturk, 5/19/1882-11/10/1938, Ataturk意為土耳其之父,為尊稱 ) 也推動了土耳其的建國運動。1917年11月2 日英國外長Arthur James Balfour 寄一封信函給 Walter Rothschild (2/8/1868-8/27/1937) 表明英國會支持猶太人的建國主義 ( Zionism) 在巴勒斯坦建國。此信被稱為Balfour Declaration。Rothschild家族是歐洲的金融界超級鉅子,常資助貸款給國家級的軍事及政治運作。Rothschild家族是猶太人,也是跨國鉅富。當時的阿拉伯人並不知英國允諾阿拉伯獨立的條件為何,也不知英國將協助猶太人建國一事,更不知從1915年11月起英國與法國就已開始秘密協商如何瓜分奧圖曼帝國。沙俄了解此事但沒參與。這個瓜分計劃在1916年5月16日定案,稱為Sykes-Picot Agreement。我們當今所了解的約旦,敘利亞及伊拉克的國界就是基於這個密約的法國與英國的勢力範圍訂出來的。英法兩國在瓜分奧圖曼帝國這塊大牛排時並沒考慮到族群,民族,文化,及回教的教派:遜尼 (Sunnis)或十葉派 (Shiites)的因素。也因此國界像餐刀割出來的一般筆直。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猶太人就陸續移民到英國勢力範圍 (British Mandate)內的巴勒斯坦。二次大戰後英國已無力處理其中東勢力範圍內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紛爭而決定於1948年5月15日退出中東。在英國退出中東的前一天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宣布獨立。

Sykes-Picot密約及Balfour Declaration被許多學者認為是目前中東問題的主要來源,但要探討起來問題也是相當複雜的。這固然牽涉到中世紀以來猶太人在歐洲的困境,英法兩強權對中東地區的野心及缺乏了解。強權瓜分下並沒考慮到遜尼與十葉的歷史瓜葛,也原先答應但沒給居住於土耳其東北部,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北部的非阿拉伯人庫德族 (Kurds)一個家園。2011年3月15日爆發的敘利亞內戰卻也製造出了一個跨國的暴力集團ISIS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ISIS意在建立一個以遜尼派為主的回教國家 (caliphate),而也於2014年6月29日宣布回教國家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一些古老的帝國如清朝,沙俄,奧匈帝國與奧圖曼帝國都分崩離析,新的國家與政體也都因而產生。奧圖曼帝國的垮台及其後續發展讓我們看出強權政治的醜陋與可怕。英法兩國之能夠為所欲為說明了奧圖曼帝國子民的缺乏覺醒與認知。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土耳其。在奧圖曼帝國戰敗而帝國要被瓜分時,凱默爾領導的建國運動於1923年10月29日宣布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的建國阻止了強權瓜分土耳其的計劃。凱默爾強調現代化,不以宗教立國。土耳其大部分是遜尼派的回教徒,但政治上是非宗教的。1928年土耳其也改採拉丁文化,而去除了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的使用。此舉意在於歐化。我們也看出若你有鉅富而能直接影響層峰,而你的人民又處於困境而急欲建國時,則即使是在一個對你頗具敵意的地方 ( 如巴勒斯坦 ),你的建國 ( 如以色列 ) 還是可以成功的。最後我們也看出英法兩強權的隨意瓜分所造成的人工疆界是難以阻止民族主義的洪流與宗教運動的狂流的。強權固然想要隨意宰割,但你若有一定程度的覺醒與組織,則強權也是難以下手的。土耳其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奧圖曼帝國內的阿拉伯人是一個失敗的例子。以色列則是依強權扶助,以暴力團體為輔,而流離的人民又決心要建國的成功例子。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