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然有很長的海岸線,但中國不是一個海權國家。科技的落後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中國被島鏈封鎖更是個主因。若能拿下台灣,則中國自然能夠突破這個封鎖鏈。也多少因為如此,中國把拿下台灣當成他的主要任務。拿下台灣多少可以完成那個中共認為沒有完美結局的內戰,也多少可以祛除過去外侮所帶來的歷史屈辱。如果沒有完善的依中共的意願來處理這個所謂的「台灣問題」的話,則中共政權將難以維持。
中共為此在國際上的統戰也頗下功夫,揚言台灣問題的沒獲得解決是改善中美關係的絆腳石。從2010年以來就陸續有一些學者於報章雜誌上發表棄台論的調調。最著名的就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 12/14/1947-)於2014年3月14日在「The National Interest」上發表的「向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一文。學術界如此,政府機構亦然。聯邦國際外交事務所裡,一些傾向也開始不利台灣。三十多年來許多美國學生到中國學中文,很多人已於聯邦政府中任職,不少帶有傾中色彩。這有異於三十多年前大部分的美國學生都到台灣學中文。很多人了解,也同情台灣人爭取民主的奮鬥過程。
嚴格說來棄台論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杜魯門總統在韓戰爆發前就採取棄台的立場,而尼克森之訪華與卡特總統之處理與中國建交的過程也是屬於棄台的一種。
持棄台論的人固然不少,但中共到底是一個極權的共產政體,而於世界各地有衝突與戰爭的地方,大都與美國站在對立面。加以台灣是個自由民主政體,有其優越的戰略地位。在國際上支持台灣,為台灣發聲的還是多數。許多學者,如邁阿密大學的金德芳(June Teufel Dryer)就指出,拿下台灣並不是中國的目標。拿下台灣將使中國會進一步危害東亞,東南亞,並向美國的海權提出嚴重的挑戰與對抗。拿下台灣將只是中美強權對戰的開端而已。
1565年的「馬爾他之役」(Great Siege of Malta)是歐洲與奧圖曼帝國爭霸地中海的轉捩點。馬爾他是介於西西里島與北非的一群小島,面積不到台灣的十分之一大。奧圖曼帝國全盛時期佔有北非,巴爾幹半島與一些東歐國家。在軍事上所向無敵,而對歐洲造成嚴重的威脅。1565年,約四萬八千名奧圖曼軍力攻擊總兵力只約六千一百人而以西班牙人為主力的馬爾他,結果潰敗了。馬爾他之役是16世紀最為歐洲人所傳誦的一場戰役。從此歐洲人不再視奧圖曼帝國的軍力為攻無不克,而此役後地中海也成為西班牙的內海。
拉赫曼(Iskander Rehman)就用馬爾他之役來形容中共的擴張(The National Interest, Feb. 2014)。若奧圖曼帝國於那時拿下馬爾他,則整個歐洲將處於相當不利的局面,將難以抵禦奧圖曼帝國的擴張。同理,若中共拿下台灣,則美國將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將會造成整個太平洋權力板塊的移動。拉赫曼也指出,領土的取得只會更刺激民族主義的狂熱,而會要求更大的領土擴張。這將只會是一個沒完沒了的對抗,而非中美良好關係的開始。
除了馬爾他之役外,也有人(John F. Cooper, <Why We Need Taiwan>,The National Interest, August 29, 2011)用1890年12月的傷膝河之役(Battle of Wounded Knee, 或Wounded Knee Massacre)來做比喻。傷膝河之役後,美國與印地安人的戰爭已算結束,可以開始向外擴張,而也於十年後成為強權。 1898年美國於美西戰爭中擊敗西班牙,取得菲律賓與關島。同年與薩摩亞(Samoa)議約並併吞了夏威夷。1900年取得威克島(Wake island)。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海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次大戰後更於太平洋及全球成為無敵艦隊。Cooper認為中國之取得台灣將有如美國之勝於傷膝河之役,接下來的將是不斷的擴張。
但要拿下台灣,可預見的是中共會失去這場戰役。台灣值得中共挑釁作戰嗎?中共要的是什麼?這是華安瀾(Alan M. Wachman, 10/13/1958-06/21/2012)在《為什麼是台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Why Taiwan? Geostrategic Rationales for China’s Territorial Integrity)一書中所要探討的。書中援用了一個巴勒斯坦知識分子Edward W. Said(11/01/1935-09/25/2003)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中所提出的「想像地圖」(imagined geographies, 或imaginative geographies)這個觀念。這個觀念的要義是說,國界並不是如地理般的固定的,而是隨著一個國家的權力地位的發展而調整的。當一個國家的勢力在上升中時,想像中的地圖也跟著擴張。而理由大都基於傳說與神話。海權自然是中國的想像地圖之一,因為歷史上中國從來就沒有什麼重要的海上活動可言。一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將領就跟華安瀾說:「台灣如果沒回歸祖國,則中國將無法走出去,而會成為一個內陸國家,無法成為一個海權國家」。了解海權對一個強國的重要性,使中國視取得台灣為重要的一步。而美國在太平洋的海權自然成為中國的一大障礙。
說起來當今中共的「想像地圖」也都是國民黨先想像出來的。1943年在開羅會議中,羅斯福總統為了鼓勵國民黨抗日,而以對待強國的方式對待國民黨。「麻雀變鳳凰」的國民黨「信心」大增的變成了「列強」。在開羅會議中,國民黨要求「竊土」台灣必須「歸還」中國。1946年國民黨將與他們無關的南中國海都列入了中國的版圖。1970年,台灣與香港的海外統派人士發動保釣運動。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想像地圖。國民黨想像好的,中國照單全收。因為符合中共擴張的目的與利益。
俾斯麥下的日耳曼帝國成功地達成工業化與經濟發展。接下來的威廉二世了解海權之於一個強權的必要,而與大英帝國進行造艦競賽。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耳曼帝國的垮台,威廉二世的遜位,及威瑪共和的建立。經濟有所成長而急於發展海權的當今中國,難免使許多學者將之比為一次大戰前的日耳曼帝國。此心同,此理同,結局也會相同。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Alan Wachman, 米爾斯海曼, Edward W. Said, 金德芳, 華安瀾, 話仙, imagined geographies, Iskander Rehman, June Teufel Dreyer, Mearsheimer, Orientalism, 台灣呼聲, 奧圖曼帝國, 想像地圖, 拉赫曼, 李堅, 東方主義, 棄台論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