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下的韓國(1875-1945)之四 日本殖民下的韓國—-工業化,土地改革,開辦教育

日本殖民韓國的那一段時期(1905-1945),日本稱之為「日本統治時代の朝鮮」,韓國人(南韓)則稱之為「日帝強佔期」。那段時期的大略要記是1876年日本逼迫朝鮮開港貿易。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使韓國獨立,不再受清朝的保護。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成為韓國的保護國。1910年正式併吞韓國。1919年韓國爆發「三一運動」。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俄依戰前的協定各自進占南北韓。1950年韓戰爆發。1965年南韓與日本建交, 1910年的併吞條約自然失效。
在日本殖民韓國的四十年間,韓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開港後,日本商業已逐漸在韓國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1894年,有9354名日本人居住於韓國,到1910年,這個數目增加到十七萬人。1906年,朝鮮政府允許外人擁有土地的所有權。1910年第三任朝鮮統監(5/30/1910-10/1/1910),後來成為第一任朝鮮總督(10/1/1910-10/16/1916)的寺內正毅(2/24/1852-11/3/1919),實施在當時頗受歡迎的地籍調查及土地改革。但許多地主因無法出示土地證明文件而失去了土地所有權。在1910年,日本人(主要是投資財團)擁有韓國可耕地的2.7%(一說7.8%)。到1932年,日本人的土地擁有比例已升至52.7%。相對之下,韓國人的可耕地擁有者則由1916年的63.2%降到1932年的47.3%。
十九世紀末的朝鮮曾有一些象徵性的現代化措施,使當時的首爾首先於東亞安裝有電氣、水、電話、電報,及路車,但韓國基本上是個農業社會而一切都相當落後。日本殖民開始時著重於農業的生產以滿足日本本國人口的快速成長。1920及1930年代,為配合可能的中日戰爭,在總督宇恆一成(8/9/1868/4/30/1956)的推動下,韓國大力推動工業化。化學廠,鋼鐵廠及武器鑄造廠等重工業都加速發展。1910年到1912年間,農林漁產業占全部經濟的84.6%。這個比率到1939-1941年間降到49.6%。而製造業則占全部經濟的29%。二次大戰結束時,韓國於亞洲已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工業化國家。1910年到1945年間,人口由一千兩百萬增加到兩千五百萬人。而農林漁工業等經濟成長率於35年間增加十倍。這增加的速度也是日本當局所始料未及的。但94%的工業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下,韓國人只擁有6%的工業。
韓國原本是一個文盲社會。識字率在殖民初期只有4%。在教育上日本原本採取兩種語文的教學,而也互相學習語文。1937年後強調以日文教學。而在1943年後在「內鮮一體」的口號下,只能教日文。在二次大戰結束前,小學入學率是38%,識字率為22%。
戶口制度的建立多少摧毀了朝鮮原有的八個世襲階級制度。日本原先是不准許韓國人改成日本姓名的。1911年公布的「朝鮮人ノ姓名改称ニ関スル件」還要那些已改成日本姓氏的人換回原來的姓氏。但1939年開始,日本開始推行同化運動而發佈勒令第19號「朝鮮民事改正令」。隔年的1940年,有84%的韓國人接受這個被稱為「創姓改名」的措施改成日本姓名。但也有少數已位居要津的韓國人拒絕改姓換名。
以日本軍方的資料來看,在併吞前後反抗最厲害。在1907年八月到1910年年底間,韓國共有2800件武裝抗爭,有17,700韓國人死於抗爭。但影響韓國較為深遠的應該是1919年3月1日的「三一運動」。
1919年1月21日,被迫遜位的高宗去世。戰前的韓國,民族主義者常聚集在快速成長的基督教與天主教裏,也聚集在東學黨轉型成的天道教裏。這兩大勢力在1919年3月1日於全國各地發動示威,是為「三一運動」。成員在首爾宣布獨立宣言。三一運動後日本開始鬆綁,不再用憲兵而改用警察治理,也容許報紙的發行。1919年4月1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上海成立,首任主席為李承晚。這個臨時政府後來隨國民黨於中日戰爭中搬到重慶。珍珠港事變後的隔日,1941年12月8日,美國向日宣戰。隔天12月9日,中華民國的國民黨向日宣戰。再隔天的 1941年12月10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向日宣戰。這個後來成為南韓政府主體的臨時政府事實上從來沒有與日本打過戰。不過有不少韓國人是參與國民黨的部隊作戰。另一方面,有一千名韓籍日軍逃兵到延安(延安派,親中派),再加親蘇的及本土的共三派左翼團體則有與日本作戰的經驗。這些派系後來在金日成的運作下成為北韓政府的骨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韓國人也開始外移,主要是日本與東北。二次大戰後,共有兩百萬韓國人住在日本。其中一百三十萬人被遣返韓國。六十五萬人選擇留在日本。1931年,因為在東北的韓國人受到中國人的虐待而在韓國引起了反華暴動。一百多名華人被打死。
二次大戰前韓國人的參軍是自願的,競爭相當激烈。1943年的錄取率只有2.1%。1944年後,因為兵員缺乏,日本開始徵兵。在35年的殖民中,韓國人於日軍中一共產生了七個將領,無數個軍官。這些軍官如朴正熙,丁一權等都成為日後南韓政府的骨幹。由於日本不太能信任與韓國人共同作戰,所以很多韓國軍官與將領都當俘虜營的主管。據西方國家的前俘虜人士表示,韓國人比日本人還要來的殘酷。戰後, 148名韓國人被判為B及C級戰犯,23人被處決。被處死的最高階將領是洪思翊,他於二次大戰中負責菲律賓一切的俘虜營。
韓國與台灣之受日本殖民固然有類似之處,但也有很不同的地方。韓國本有自己的政府,而也是個很同質的社會。韓國是亡國的。台灣只不過是由一個殖民政權換成另一個殖民政權罷了。也因此,韓國較早提出獨立的理念。但韓國卻也是個封建性很強的醬缸社會,較沒有台灣社會的多元性。這多少會成為現代化的阻礙。現代化不只是經濟建設的,而是涉及文化、政治、及社會的各層面。(系列完)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