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的日本帝國擁有四個殖民地。依時間的順序是台灣,南庫頁島,韓國,與滿洲國。日本之取得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沒有反對的聲音。南庫頁島的取得是依據日俄戰爭後的條約。日本於國際強權運作後之取得韓國,在國際社會上卻也風平浪靜。但日本後來之進站東北卻於國際上引起以美國為主的反彈,而多少成為後來二次大戰及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線。
在明治政府啟動維新追求現代化的初期,日本政府最主要的考量是加速現代化與國防力量,以維護日本的獨立與生存。在當時,亞非各國大都已紛紛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即使連清朝這個大國也敗於英法之後,這個考量是相當迫切與切身的。明治政府派遣了幾個使節團到歐美各國訪問兼取經。最有名的一團是「岩倉使節團」。岩倉使節團的組成有四個使節,不下十個政府官員及60名將留在歐美留學的留學生。他們於1871年 12月23日乘美國的郵輪SS America 由橫濱出發,先到美國的舊金山,然後到華盛頓特區,接著到歐洲各國訪問。岩倉使節團的兩個目的之一是在求取廢除不平等條約,但沒有成功。另一個目的在研討西方的教育、科技、文化、經濟、社會與軍事。在與德國帝國宰相稗斯麥的會談中,岩倉使節團人員感受到小國要維護主權的困難。也有西方列強領導人向使節團人員說明,日本如果沒辦法控制朝鮮半島,則朝鮮之於日本將有如抵住喉頭的匕首一般。岩倉時節團於近兩年後的1873年9月13日回到日本。他們對歐美各國的現代化印象良深。也因而於返日後積極推動日本的現代化。
在明治政府積極推動現代化及維護主權獨立的過程中,1889年,時任總理大臣而本身是元帥陸軍大將的山縣有朋,提出了主權線(國境)與利益線(朝鮮半島)這個觀念。山縣有朋的觀念也將成為日本日後進占韓國及東北的「理論基礎」。
當時朝鮮王朝的腐敗與無能比清朝只有過之而無不及。若清朝與朝鮮王朝垮台而淪落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的話,則將嚴重的威脅到日本的獨立與生存。而更迫切的是沙俄已於十九世紀末積極的滲透東北。他們開築鐵路,也將勢力延伸到朝鮮半島。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取得台灣及後來被迫放棄的遼東半島。但戰爭的結果大抵已決定了日後韓國將落於日本的手裏,而也將日俄的對抗浮上檯面。在日俄對抗下,日本的利益線也將不只局限於朝鮮半島,而將延伸到遼東半島及整個東北。
日俄在東北的角逐及英、法、德、義對清朝的蠶食及可能的鯨呑,引起了新興帝國美國的緊張。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於1899年9月6日向英法德義俄與日本寄出一份由美國外交官柔克義 (William W. Rockhill, 5/1/1854-12/8/1914) 所擬定的「門戶開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美國深怕列強對中國的「侵食」及可能的瓜分,將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的對華貿易與利益。美國希望各列強能保證他們不會改變通商港口的現狀,並能尊重中國的領土完整。簡單說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公平共食,不要喫緊弄破碗,弄得有人沒得吃。門戶開政策只是一個建議,只希望大家能互守約束,並沒有法律上的効力。
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是為了爭奪在東北的權益,在一連串外交斡旋不果的結局下所發生的戰爭。日俄戰爭爆發之時,美國的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 10/27/1858-1/6/1919)多少樂意見到日本之阻止沙俄勢力之伸向太平洋。但在緬因州的撲茨茅斯(Portsmouth)的議和中,美國可說是採取考慮到自身利益的角色。美國於1899年在美西戰爭後取得菲律賓,而於1899-1902年間對菲律賓的游擊隊進行鎮壓(菲律賓的游擊隊已於1896年開始,進行對抗西班牙的獨立運動武裝抗爭)。此時的美國已開始成為太平洋強權,自然不希望看到沙俄與日本的強奪地盤。美國的調停日俄自然考慮到這個因素。也因此,日本對議和的結果,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是不滿意的。日俄戰爭後戰敗的沙俄退出東北,放棄遼東半島的租借地並將南滿鐵路(長春到旅順)轉予日本,但保有北邊的東清鐵路(由滿洲里,哈爾濱到海參崴)。日本的勢力從此伸入東北。
遼東半島的頂端本於1898年租借給沙俄, 1905年後成為日本的租借地。這個地方因為位於山海關之東,所以稱為關東州。日本於租借遼東半島後於該地設立了關東都督府,也建立了滿鐵守備隊。這個滿鐵守備隊後來成為關東軍。關東軍後來發展成「大日本帝國陸軍」中最大,最精銳,而也最重要的部隊。但關東軍卻也是於二次大戰前製造最多麻煩,常常不聽東京的指揮而「下剋上」的一個軍團。雖然「下剋上」,但其所作所為卻不但沒遭到中央的處罰,反而有升遷的情形。二次大戰中,關東軍並沒大作為,而也顯得平靜而不再製造麻煩。
在接收沙俄的南滿鐵路後,日本也設立半官方的「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來管理。這個「滿鐵」,有了關東軍的撐腰與配合,也將改變東北的面貌。
李堅
Filed under: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門戶開放, 關東軍, 話仙, 台灣呼聲, 山縣有朋, 岩倉使節團, 撲茨茅斯, 日俄戰爭, 海約翰, 滿鐵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