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有些要角是把握每一個機會,不擇手段,而專注於目標的達成。列寧是這種人。但也有些要角是一再的錯失良機而最終走上毁滅的道路。尼古拉二世是這種人。
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 全名Nikolay Aleksandrorich, 5/18/1868-7/16 or 7/17/1918)是末代沙皇,拉曼諾夫王朝 (House of Romanov, 1613-3/15/1917) 最後的一個沙皇。他26時登基,但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Tsar Alexander III)並沒將他培植好如何去治理國家大事,而他本身也缺乏對政治經濟學的心智。雖然年輕時也周遊列國,但顯然的,英國與西歐的君主立憲制並沒有給他任何啟發。登基後的正式加冕典禮在克里姆林宮舉行。隔天,在郊外野地(Khodynka Field)舉行的大眾晏有10萬人參加。因為謠傳食物不夠而引起強食,造成1389人死亡(一說數千人死亡),1300人受傷。這也使尼古拉二世的登基有了不良的預兆。
尼古拉二世繼續他父親往西伯利亞東邊開發的擴張政策。1891年開始建築的西伯利亞鐵路卻與日本對衝了起來。因為日本視韓國與東北為她的勢力範圍。加以後來的甲午戰爭後,日本本已拿到手的遼東半島,卻因沙俄領頭的列強干涉而最後落入沙俄手中。如此的新仇舊恨因而引起了日俄戰爭 (02/08/1904-9/5/1905)。原本視日本無一物的尼古拉在戰事失利下,引起國內社會經濟情勢的急速衰退。1905年1月22日,也是勞工運動者的加彭教士(George Gapon),領導一群工人走向聖彼得堡(當時的首都)的冬宮(Winder Palace),向沙皇情願。但這群人卻遭到軍隊的開槍射擊,造成9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這個「血腥的星期天」(Bloody Sunday)後引起全國到處都有動亂。最後在閣員的勸導下,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十月宣言(October Manifesto),同意一些改革及帝國杜馬(Imperial Duma,帝國議會)的設立。但出爾反爾的尼古拉二世與杜馬的關係不良,而也數度解散杜馬。雖然本人優柔寡斷,但他卻相信君權神授,沙皇有絕對的權力。支撐他的是個性很堅強的德國貴族裔的皇后亞歷山德拉(Alexandra Feodorovna,原Princess Alix of Hesse)。後來沙俄的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說為尼古拉二世的統治劃下了句點。在一次大戰中,沙俄與德國是交戰國。在沙俄與德國的交戰中,沙皇在前線指揮作戰,在後方主導政務的亞歷山德拉也因而成為俄國人仇視的焦點。
在生了四個女兒(Anastasia, Maria, Olga, Tatiana)後,尼古拉二世於1904年8月12日終於有了個子嗣亞力克斯(Alexei Nikolaveich)。但亞力克斯卻不幸的由他母親遺傳到歐洲的貴族病—血友病。當時的血友病尚無法治療,亞歷山德拉因而轉向偏方求取「聖人」(starets)的治療。在那個背景下,西伯利亞出身的文盲拉斯普亭(Grigori Rasputin, 1/21/1869-12/17/1916)卻展現出有辦法控制亞力克斯病情的能力。拉斯普亭因而得到尼古拉全家的信任,繼而於內宮發揮重大的影響力而醜聞不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尼古拉於前線時,以貴族為首的一群人將拉斯普亭暗殺掉了,但已無法挽回局勢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加暴露出了沙俄的貧窮、衰弱、與散亂。面對德國帝國與奧匈帝國的沙俄節節失利。在這種情況下的1916年,在政府要員的勸阻下,尼古拉二世卻執意當上陸軍總指揮。從此將戰事的失利與他本人連結在一起。到1917年初,俄國社會已處於崩潰的情況,四處都有動亂。當1917年3月8日,聖彼得堡的婦女(後來因而訂為國際婦女節)、工人、及軍人開始走上街頭後,到3月12日大勢已去。二月革命(當時沙俄用舊的Julian calendar,所以稱二月革命)推翻了314年的拉曼諾夫王朝。尼古拉二世於3月15日遜位,兒子年幼體弱無法繼任,而他的弟弟麥可(Mikhail)知道皇室缺乏支持無法繼續後,也拒絕了皇位,拉曼諾夫皇線也因而斷掉。
遜位後的尼古拉二世要流亡到國外,但英法皆有國內因素的考量而回絕。在俄國國內政局持續不穩下,克倫斯基(Alexander Kerensky, 5/4/1881-6/11/1970)下的臨時政府,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移到烏拉山脈(Ural mountains)區。在十月革命後的紅白內戰中, 1918年7月16日的深夜,一般可確定是列寧下的指令,尼古拉全家及私人醫生與僕人,都在他們最後的居住地(Yakaterinburg)被集體槍殺而死。遺體被丟入廢棄的礦坑裡。
1976年時有一些俄國科學家已查獲遺體所在,但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保持秘密。蘇聯倒台(1991)後,經過英美俄三國合作的DNA比對,印證了尼古拉、太太、及三個女兒的遺體。1998年7月17日(屠殺的80週年),尼古拉二世及三個女兒被重新埋葬在聖彼得堡的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Saints Peter and Paul Cathedral)。2000年時被東正教封聖(canonize)。2007年他們也發現了另外兩個孩子(Maria與亞力克斯)的遺體。一般咸信在2018年,屠殺的一百週年,這兩個孩子也會被封聖。
尼古拉全家及沙俄的滅亡悲劇不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西歐國家的貴族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但不幸的是,堅信君權神授而冥頑不靈的尼古拉二世,卻成為那段時空劇變下的悲劇人物。在一再可改革的道路上,一再的錯失良機。是個好父親也是好先生的他,卻無能,也無法,成為一個良君與賢君。失去了江山,最後連自己的家人也無能保護。我們難以去想像他與全家人在面對行刑隊前的心理。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伯利亞鐵路, 話仙, 台灣呼聲, 二月革命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