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的變遷之三 二十世紀世界局勢的演變 —–太平洋兩岸,大西洋兩岸,冷戰

19世紀末之前的世界秩序是歐洲勢力主導的世界。當時歐洲的五大強權是:法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奧匈帝國),與沙俄。但隨著1871年德國的統一與義大利的統一後,歐洲的局勢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提出現實政治(Realpolitik),而不著重在意識形態的俾斯麥,主導了那一階段的歐洲政局。俾斯麥透過德國帝國與奧匈帝國及沙俄的聯盟,逼使傳統上是世仇的英國與法國的結盟。這種結盟多少保持了兩個陣營的權勢平衡而穩定了一段時期。

十九世紀末的太平洋兩岸也見證了日後兩個太平洋海權勢力的崛起: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帝國與太平洋東岸的美國。十九世紀末的美國已是一方之霸,除了早期的「門羅主義」論述了美國的勢力範圍外,到了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 10/27/1858-1/6/1919,總統任內9/14/1901-3/4/1909)時代更提出了「羅斯福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指出美國有出兵干涉中南美洲的權利。美國的所作所為讓位處太平洋對岸的日本帝國也學到了。二次大戰中的「大東亞共榮圈」這個亞洲秩序,它的背後理論架構者是日本的外交官有田八郎(9/21/1884-3/4/1965)。當時的日本帝國強調,亞洲之於日本有如美洲之於美國,日本在亞洲的所作所為是基於「門羅主義」與「羅斯福推論」的原則。而其實在老羅斯福總統的年代,鷹派的老羅斯福總統頗同意日本帝國的作風,多少同意了韓國是日本的勢力範圍,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日本帝國併吞韓國。在日俄戰爭期間,老羅斯福出面調停而贏得了諾貝爾和平奬。在表面上,老羅斯福是中立調停的。但私底下他是看輕沙俄,但也對日本小心翼翼的。了解日本已是一個太平洋海權勢力的美國,所沒看到的是雙方的勢力已快速的走向衝突的方向。不管是美國的門羅主義或日本的亞洲版門羅主義,可並非全然井水不犯河水的。日本的侵華及其後所建立的滿州國,多少侵犯到了美國所提的對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而美國勢力的進入菲律賓與關島也侵犯到了日本的勢力範圍。這種勢力範圍的互相侵犯也埋下了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線。

在俾斯麥的現實政治下所開啟與維持的歐洲的勢力均衡與和平,到德國帝國的凱撒威廉二世(Wilhelm II, 1/27/1859-6/4/1941,任內6/15/1888-11/9/1918)上任後發生了變化。上任後的威廉二世免除了俾斯麥的職位,並積極造艦而與英國進入了武器的競賽。在往外擴張中也與沙俄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起了衝突,而促使沙俄去與英法結盟。俾斯麥所建立的權力平衡與各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也就此消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強權,如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與沙俄,也都急於放手一搏,寄望從此一決勝負以求永久的和平與平衡(the war to end war)。但我們當然知道結局不是那麼一回事。第一次大戰後,凡爾賽和約只引來更多的問題。為了報復,誓願復仇,民族仇恨,及分贓不均等等因素,也於20年後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兩次大戰中,美國本應都是局外人,而大部分美國人也無心介入一般人眼中的歐洲戰爭。但在背後的經濟與金融因素及大西洋兩岸政治人物的運作下,美國最後是都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而在兩次大戰中,兩任的美國自由派總統,學者出身的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 12/28/1856-2/3/1924,任內3/4/1913-3/4/1921)與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1/30/1882-4/12/1945,任內3/4/1933-4/12/1945),也都各自提出了建構日後世界的穩定秩序以維持世界和平的主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威爾遜即主張成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解決未來的紛爭與對和平的保障。1917年4月17日,美國國會通過對德國的宣戰。1918年1月8日,威爾遜發表了他那有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倡導航行的自由,公平貿易,裁軍,殖民地的調整,歐洲版圖的調整,民族自決,及國際聯盟的建立等等。最後的凡爾賽和約雖然通過了國際聯盟的建立,但對德國的嚴苛處置大異於十四點和平原則,也因而埋下了二次大戰的種子。威爾遜也因他的努力而於191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奬,但美國國內對他的反應並不一致(主要是共和黨的反對)。沒有制裁能力而會員國也相當有限的國際聯盟雖然於1920年1月20日成立了,但美國參院並沒同意美國的參加。

與威爾遜不同處,羅斯福總統將美國帶出經濟大恐慌,也領導美國在那孤立主義高漲的時代,透過珍珠港事變的爆發而向日本及德國宣戰。也因此,連四任總統的羅斯福有很大的影響力。聯合國是他極力推銷的概念,藉由聯合國來調整國際糾紛以達到世界和平。在雅爾達會議(2/4/1945-2/11/1945)中,他也力邀史達林參加聯合國,並允諾蘇聯在安理會中有一席,有否決的權利。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運作。之前的1944年,在New Hampshire的布雷敦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則奠定了戰後的國際金融基礎。為了牽制日本帝國而看走眼的將中華民國「認證」為四強之一的羅斯福,想是沒料到他要扶持的腐敗阿斗最後是敗給了中共,而使戰後的局勢變得更複雜化。但在戰後的半個世紀內,世界的局勢與秩序也大都依東西冷戰的分野而發展,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和平。

李堅

雅爾達會議與協定之一 二戰中的三強三會 —-決定了戰後的歐洲與東北亞

雅爾達會議(2/4/1945-2/11/1945)是二次大戰中三強(美英蘇)的三個重要會議之一。與之前的德黑蘭會議(11/28/1943-12/01/1943)及之後的波茲坦會議(7/17/1945-8/2/1945)比起來,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因為隨著戰局的變化,內容及同意的部分有所變化,而協議的部分也漸趨仔細。

參與德黑蘭會議的三強巨頭是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英國首相邱吉爾,與蘇聯的史達林。在德黑蘭會議時,歐洲及太平洋戰爭都仍進行的如火如荼。雖然納粹德國的攻打蘇聯(Operation Barbarossa, 6/22/1941-12/5/1941)遭到挫敗,而日軍的敗於中途島之役(Battle of Midway, 6/4/1942-6/7/1942)也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但三強對於二次大戰仍沒有勝算的把握。德黑蘭會議時的二次大戰戰局也就成為三強討論的焦點。

史達林固然是個老謀深算的人,但羅斯福也是個有名的談判高手,及深思謀慮有遠見的人。邱吉爾則是個年事已高而政治歷練相當深的人。在近代史上,我們很少看到這麼少數的強人,代表三個強國,而決定全球局勢與權力分配的。在德黑蘭會議中,三強討論了對德與對日的戰略。原則上同意了1944年5月,英美聯軍將登陸法國北部,擴大西線的戰事。為了減少德國在西線的軍力部屬,史達林同意在東線發動第二個攻勢。這個登陸法國北部的作戰,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知的諾曼第登陸(Normandy Invasion, 代號Operation Overlord, 6/6/1944),也就成為二次大戰最受矚目的勝利日(D-Day)。

除了諾曼第登陸的決定外,三強也討論了戰後歐洲局勢的大要。史達林建議波蘭版圖的重新劃分,蘇聯要東邊的一部分。失去東邊版圖的波蘭則可向西移動,割出德國的版圖以作為補償。史達林也提出蘇聯要合併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羅斯福提議要通過公民投票的方式,史達林則提說要符合蘇聯的憲法。但原則上歐洲戰後的局勢只是個討論,並沒有定案。

亞洲方面,史達林原則上同意在納粹德國戰敗後,蘇聯會向日本帝國宣戰。作為交換條件,羅斯福原則上同意史達林的要求:庫頁島的南部,千島群島,及遼東半島的租借權。這些都是在日俄戰爭後沙俄割讓給日本帝國的領土與權益。

除了對納粹德國的作戰較有定論外,其餘的都只是原則上的討論與同意,但沒有細節。也因此,三強決定後會有期,而雅爾達會議也就在這種背景下展開。

雅爾達會議時,有小兒麻痺而將近63歲的羅斯福,身體狀況已相當不良(羅斯福於雅爾達會議後的兩個月,4/12/1945去世)。邱吉爾也度過了70歲的生日。羅斯福與邱吉爾提議在地中海舉行三強會議,但時年66歲的史達林堅持他的醫生說他不能遠行,所以他提議在蘇聯境內的克里米亞的海邊渡假地雅爾達舉行。飛過半個地球的羅斯福與越過歐洲的邱吉爾兩人先是在地中海的馬爾他(Malta)討論事務,然後到雅爾達。史達林則坐火車扺達。

地點的選擇多少已代表了將升為超強的蘇聯的實力。而多少也代表了英美需要蘇聯更甚於蘇聯之需要英美。大英帝國雖仍掛著強權之名,但於二次大戰中受到重挫,巳光環不再。美國固然是個超強,但對日戰爭的勝負仍是個未知數。雅爾達會議時,納粹德國的戰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蘇聯的軍隊離柏林只有60公里不到。相對之下,諾曼第登陸後的英美聯軍在西線的進展並不是很順利。英美聯軍在荷蘭受挫(Operation Market Garden, 9/17/1944-9/25/1944),而納粹也強烈反撲。在歐洲戰局上看起來,英美聯軍的進展沒有蘇聯軍隊的進展來的順利。在太平洋戰爭方面,羅斯福總統的軍事顧問告訴羅斯福,對日戰爭還要再拖上一年半。原子彈的開發仍在進行中,也尚未知道原子彈的威力與效應。在這種背景下,蘇聯的角色便顯得格外重要。

雅爾達會議也就在那個背景下在黑海北端的克里米亞舉行。雅爾達是個海邊的渡假地方,雖然三強及其隨員(共700人)各居於沙皇時代的故宮裡,但設備簡陋,浴厠嚴重不足。KGB也於之前到處暗放監聽器材,英美人員也事先有素。蘇聯雖然同意美國先遣人員去做消毒的工作,但蝨子、跳蚤、臭蟲的問題仍很嚴重。不缺的是大量的烈酒與盛餐。討論有關戰事及戰後的安排固然是首要,但討論浴厠不足的議題卻高居其次。除了羅斯福與邱吉爾有個人的浴廁外,其餘的人(據傳包括史達林在內)都得排隊。雖然地點不良,設備短缺,但雅爾達會議卻也產生了不少協議,而也深深的影響到了戰後的歐洲局勢及東北亞。協議的內容於1946年才公開。而隨著冷戰的開始,雅爾達會議也成眾矢之的。

李堅

二次大戰與美國之三 麥卡倫備忘錄 —-走向珍珠港事變之路

在歐洲與亞洲的情勢都已惡化而烽火連天時,美國的民意還是反對介入戰爭的。了解民意但又有策略考量的羅斯福總統卻也默默的在為作戰做準備。他引介了徴兵法案,也透過租賃法案提供英國、法國、中華民國、與蘇聯軍用物資的援助。在1940年競選第三任的時候,他向選民強調他們的子弟不會被送到國外去參與外國的戰爭。但他也說,若我們遭到攻擊,則我們當然要迎戰,而那也將不再是一個外國的戰爭。當然美國最後是遭到日本的攻擊珍珠港,而美國也正式的介入二次大戰。

父母都為浸信會傳教士的麥卡倫於1898年生於日本長崎。他成長於日本而日語流利,也深諳日本文化。後來服務於海軍而也當過駐日武官的他,最有名的是他的情報工作。他是海軍情報單位(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ONI)遠東區的負責人。1940年10月,麥卡倫發表了一份內部的備忘錄。這分備忘錄受到羅斯福總統最重要的兩名軍事情報顧問,安德森(Walter S. Anderson)與諾克斯(Dudley W. Know)的特別重視。而這份備忘錄也被指稱為是美國如何去挑釁日本,並造成日本攻打珍珠港的藍圖(Robert B. Stinnet: Day of Deceit—The Truth about FDR and Pearl Harbor)。

麥卡倫備忘錄(McCollum memo)的八個要點(步驟)是:A,與英國安排讓美國使用英國在太平洋的基地,尤其是新加坡。B,與荷蘭安排讓美國使用他們在印尼的基地與物資。C,盡量幫助蔣介石政權。D,派一師 (division) 的遠洋戰艦、巡洋艦到東方,到菲律賓或新加坡。E,派兩師的潛水艇到東方。F,將目前主要在太平洋(註,指聖地牙哥)的海軍艦隊主力移到夏威夷群島附近。 G,堅持荷蘭不要對日本的經濟要求讓步,特別是石油。H,對日本貿易全面禁運,與英國對日的禁運同步。

麥卡倫備忘錄以事後看來有些並沒完全實施,有些則部分已實施,如1940年7月2日,羅斯福已簽署了出口控制法案(Export Control Act),禁止石油與廢鐵的輸日。戰前的日本由美國進口80%的石油,由東南亞進口20%的石油。出口控制並不代表貿易的全面禁運。但麥卡倫備忘錄大部分的要點都有進行。從1941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日政策的主要做法似乎都在於如何刺激並挑釁日本。

1940年9月27日,德義日簽署了軸心國協定(Tripartie Pact),使任何一國受到攻擊則代表三國的聯合作戰。羅斯福政府了解,只要美國與日本起衝突,則美國便有理由介入歐戰。在麥卡倫備忘錄的隔日,美國要非相關人員撤離遠東地區。在1940年競選連任再度成功後,羅斯福身邊極少數的機要人員便開始積極的推動刺激日本帝國的手法,也多多少少依循了麥卡倫備忘錄的藍圖。而有些也其實在備忘錄之前就已實施了。1940年4月,海軍艦隊到夏威夷演練後本要回西岸本部,但被羅斯福阻止。在7月8日與羅斯福的午宴中,海軍總司令李察遜(James O. Richardson)提出他反對將艦隊移到夏威夷的理由。李察遜說夏威夷缺乏基本訓練措施,缺乏大型彈药與石油儲存,缺乏基本的軍事措施,海軍人員遠離家屬的士氣問題。在羅斯福拒絕他的看法後,負責690,000海軍人員及217艘艦艇的李察遜衝撞了羅斯福。1941年2月1日,原本單一的海軍重組成三組:大西洋、太平洋、與亞洲。不聽話的李察遜被解役了。雖然美國於1940年已破解日本的外交密碼與海軍密嗎,新上任太平洋艦隊指揮官的期默(Husband E. Kimmel)後來也有所感他都被排除於情報系統外,以至於珍珠港事變前一無所知。

從1941年開始,美國不顧國際法而開始將艦艇數度開入日本的海域進行挑釁。最嚴重的一次是於1941年7月3日的開進豊後水道(本州與九州間的海峽),引起日本的抗議。當1941年1月,日本元帥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開始規劃攻擊珍珠港時,秘密也馬上走漏,而秘魯駐日使節(Ricardo Rivera Schreiber)也告知美國駐日使節(Max W. Bishop)這個計劃。但這個情報被美國的情報單位麥卡倫指為子虛烏有。

珍珠港事變發生以後(1941年12月7日),白宮進出繁忙。一些談話及討論的內容許多還是沒有公開,而一些當事人也都封口。但據一些那天與羅斯福有所討論的人的一些事後記敍,當天羅斯福沒有表現的很震驚,也沒有震怒。羅斯福關心的是孤立主義的聲浪是否就會停止。而事實是隔天美國向日宣戰,三天後向德義宣戰。而以前孤立主義的領導人林白,亨利福特,與報業鉅子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加州赫氏古堡的原擁有者)也都齊呼「毋忘珍珠港」(Remember Pearl Harbor!)。但沒有多久馬上便有人懷疑美國怎麼會對這一突襲毫無預知。在1945-1946及1995年都有調查,但皆因資料未公開及有些人員被拒做證而不了了之。對死亡2403人,喪失許多軍艦的珍珠港事變,麥卡倫的摯友,也是情報人員的羅契福特(Joseph J. Rocheforte)於戰後的一次評估說:能夠將全國團結起來那個代價是很值得的。

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及歐洲戰場,也介入了中日戰爭。不到四年之後,美國成為世界首富首強。全民就業下,因缺乏勞力使女性也大量進入職場。加入這一場死傷慘烈的二次大戰的美國,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美國。

李堅

二次大戰與美國之一 二次大戰前的美國 —-百場戰役與持續擴張

如果沒有美國的參與,也就沒有所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有的只是歐戰與中日戰爭。無論是納粹德國或日本帝國都無意要美國介入他們的紛爭。但美國最後是介入了歐戰與亞洲的戰場。美國的介入不但改變了歐洲戰場的結局,也在太平洋戰爭中擊敗日本帝國而終止了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侵略。美國的介入二次大戰也改變了美國。美國不再是美洲的美國, 而是世界的超級強權。

美國之成為超級強權雖然不能說是歷史的必然,但其發展是有軌跡可循的。從獨立後美國就介入了一百多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而不斷的擴大她的實力與影響力。早期大都是境內的,如與印地安人的戰爭。但對美國國土及國力較有影響的應該是美墨戰爭、美西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墨戰爭(1846-1848)後,美國取得西部的大片土地而開始將勢力伸入太平洋。美西戰爭(4/25/1898-8/12/1898),則使美國取得波多黎各、關島、與菲律賓,而使美國的勢力正式進入太平洋的西邊。但美國其實早於19世紀初就已開始進入亞洲的戰役了。1832年及1838年就與荷蘭聯合進軍蘇門答臘, 1855年及1859年進軍斐濟,也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英法聯合攻打中國。而在日本出兵南台灣的牡丹社事件(1874)之前的1867年,美國的遠征軍也攻打排灣族以示報復。事源於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因船難而船員受到排灣族的殺害。美國為了報復而出兵。但因羅發號而出兵的軍事行動並沒有一個成功的決局。

對美國之成為當今世界強權的戰役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7/28/1914-11/11/1918)與第二次世界大戰(9/1/1939-9/2/1945)。第一次世界大戰原本只是歐洲的家務事。一次大戰前,在各個帝國攻城掠地及兢武下,歐洲失去了原來的勢力均衡而成為一觸即發的現象。斐迪南公爵的被刺(1914年6月28日)只不過提供了一個交戰的藉口罷了。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人因為長期在緊繃的情況下,反而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也因此,當時的歐洲人在交戰之初都會以為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解決一切紛爭的戰爭(The war to end all wars)。但在戰事進入膠著及死傷慘重後,那種想法自然成為笑話。尤其在戰後因處置不當,卻也埋下了更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與歐洲固然較有商務與人口上的來往,但美國人視歐洲戰事為歐洲的家務事,不想介入。當時的德國帝國封鎖來往英國的船隻,並用潛水艇做封鎖及攻擊之用。德國帝國雖然於紐約的報紙上登廣告警告要到英國的美國人,但許多人顯然沒注意到這個小廣告。 1915年5月7日,一艘英國的郵輪露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遭到德國的潛水艇U-boat 撃沈。 共有1198人喪生,其中包括128名美國人。美國的民意雖然開始不利德國帝國,但人民還是不想介入歐洲的戰爭。而事實上,在1916年的總統大選裡,威爾遜以孤立的主張險勝而贏得連任。威爾遜總統競選前的保證是,他不會將美國捲入歐洲的紛爭而加入歐洲的戰場。

1917年1月,德國的外交部長欽默門(Arthur Zimmermann)發外交電文給墨西哥。指出若美國介入歐戰對抗德國,則德國會支援墨西哥對美國的戰爭,幫墨西哥收復因美墨戰爭以後割讓給美國的西部土地。這個電報遭到英國情報人員的截獲而交給威爾遜總統。威爾遜總統將之公布後激起民憤,由國會通過而於1917年4月6日向德國帝國宣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當處置 (凡爾賽和約,1918-1919),只增加更多的紛爭而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近因和遠因。但對美國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只加深了美國孤立主義的聲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共派出了470萬名軍人,有11萬6千人死亡(116,516,其中53,402戰死),受傷者共204,002人。這些軍人在回國後並沒有受到妥善的照顧,他們在經濟大恐慌中成為最弱的一群。當時的美國國會開了一張遠期支票,要補償退伍軍人的就業損失,但要到1945年才能領取。1932年,15,000名到兩萬名退伍軍人開始在華府埋鍋造飯,要求國會立法即時補償。這群被稱為奬金軍隊(Bonus Army)的退伍軍人及支持者於6月7日遊行華府。受到威脅的胡佛總統下令軍人打退伍軍人。執行任務的是麥克阿瑟將軍,助理則是時為少校的艾森豪與巴頓。麥克阿瑟指稱這群「暴民」是共產黨。這場驅逐退伍軍人的舉動造成民意的反彈,而使羅斯福於1932年的大選中擊敗了要競選連任的胡佛,也贏得了民主黨參眾兩院的多數。1936年,美國國會通過退伍軍人的獎金,不再要等到1945年。也因這個事件的歷史教訓, 1944年,美國也通過了給予退伍軍人福利的軍人權利法案(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一般稱為G.I. Bill of Rights)。

羅斯福總統上任後的美國是個千瘡百孔及孤立主義高漲的美國。從1929年紐約股市崩盤後所引發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造成美國25%的失業人口。到三十年代末期,經濟都沒有明顯的成長。但在進入二次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全面復甦,而也走上世界超級強權的地位。在這個轉變中,羅斯福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李堅

日本百年中的暴起狂跌 (下) 日本為何偷襲珍珠港——- 種族主義。政治運作。經濟制裁

日俄戰爭的暴發源於沙俄與日本對東北亞 的利益衝突及日本對她國家利益線的考量。1895年的甲午戰爭也多少出於日本利益線的考量。1910年日本併吞韓國但國際社會沒發聲,因為日俄戰爭後沙俄承認韓國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得勢的日本也從而走向軍國主義之路。日俄戰爭後進駐遼東半島的關東軍漸成一方之霸。進入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末期,抗拒中央的關東軍也一再製造事端。由九一八事變後的滿州國的建立到七七事變後的全面侵華,事變越演越大。日本中央雖然沒法駕馭關東軍的所做所為,但中央的態度也是很曖昧的,多少有半鼓勵的味道。雖然日本中央幾度表示他們不願意侵華,但在國內政局不穩而軍人逐漸干政及至最後取得主導權後,侵華也成為政策。嚴格說來日本的侵華沒有甚麼經濟上的效益可言,只可說是一個軍國主義下龐大軍隊的自然發展結果。

但日本為什麼這麼自不量力的與美國開戰而引起傷亡浩大的太平洋戰爭呢?

首先不能忽視的是種族主義的問題。歐美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引起亞洲人的仇外。日本雖於日俄戰爭後躋升世界列強但難逃種族主義的陰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和約中 (1919),日本提議設立種族平等的條款但遭到美國 (因加州反對) 及大英國協 (因澳洲反對) 的抵制。在1921-1922的華盛頓海軍會議 (The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 英美義法日簽約) 中,美國與英國強迫日本接受不平等的條約:英美日的造艦比率為 5:5:3。在1930年的倫敦會議中維持了這個比率。這個會議的結果引起日本國內的極大不滿而產生一種日本應帶領亞洲將歐美列強驅逐出亞洲的強烈情緒與想法。在華盛頓的海軍會議中,美國也逼迫英國終止與日本於1902年1月30日簽訂的日英同盟 (Anglo-Japanese Alliance)。1924年美國通過稱為 The Johnson-Reed Act 的移民法案,擴大原本就有的排華法案 (1882) 而將所有的亞洲人都排除在外。有人口問題的日本對這個法案的反應是很強烈的。當時的日本駐美大使埴原正直與美國的駐日大使Cyrus E. Woods 都辭職以示抗議。日本人視此法案的通過為國恥。我們也不能忘記三十年代的世界是優生學 (eugenics) 極盛的年代,種族主義彌漫了歐美及日本。日本雖以亞洲的領導人自居要趕除歐美勢力,但日本對被她征服的亞洲人可並沒有平等對待。

在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同時,美國的對策與演變也加速了雙方交戰的趨向。美國的情報人員於1940年就破解了日本外交體系所用的密碼 (九七式歐文印字機,或稱暗號機B型),不會不知日本軍方及外交的動向。很早就有人懷疑羅斯福總統預知日本要偷襲珍珠港但不予防備以激起美國人的敵愾同仇。最近幾年來的解密文件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羅斯福在製造美國的參戰機會。

美國因德國擊沉Lusitania客輪 (1915年5月7日,1924人喪生,包括114名美國人) 而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戰後美國已無心歐洲的事務。二次大戰爆發前,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88%的美國人反對介入戰爭。歐戰爆發後羅斯福總統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就開始聯繫,意在幫助英國對抗德國。但德國盡量不惹美國,不希望美國介入歐洲戰場。當時支持美國國會議員的許多大企業也都與德國有商業往來,不希望對德宣戰。羅斯福因而將箭頭轉向日本。日本侵華後美國於1939年終止了1911年與日本簽訂的商務條約。當德國於1940年6 月攻下法國後,日本也進入法屬印支半島的北部。1940年7月2日羅斯福簽了出口控制法案 (Export Control Act),禁止石油與廢鐵的輸日。當時日本由美國進口百分之八十她所需要的石油。此舉意要置日本於死地而只有反撲或攻下英荷控制下的東南亞,因為日本由東南亞進口她所需石油量的百分之二十。1940年9月27日德義日簽軸心國條約 (Tripartie Pact)。1941年7月26日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財產。在1941年11月25日的羅斯福的戰事會議上,Secretary of War Henry Stimson就說:目前就看我們如何操弄日本去開第一槍。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隔天美國向日本與德國宣戰。

當時的日本總理近衛文磨 (10/12/1891-12/16/1945) 是極力要避免與美國開打的。近衛文磨幾度建議要與羅斯福在夏威夷或阿拉斯加的Juneau舉行高峰會。近衛並與美國駐日大使Joseph Grew密會。近衛提出日本願由北印支半島與中國撤兵,但要保留東北以做為對抗蘇俄與中共的緩衝地帶,並說該提議已獲天皇的首肯。Grew懇請他的華府上司表示羅斯福應與近衛會面。但美國堅持日本需同意一些條件以做會面的前提。在和談沒有進展下,1941年10月16日近衛內閣倒台。接著上任的是主戰的陸軍大將東條英機。

一些歷史學家指出羅斯福極為親英而仇德、親華而仇日。所以不喜歡德國有人歸咎於他小時在德國度假的不愉快經驗。所以親華有人指出與他祖先在中國經商致富有關。羅斯福的外祖父Warren Delano年青時到廣東經營鴉片的買賣而成鉅富。羅斯福為什麼不喜歡日本人我們不是很清楚。但珍珠港事變後,羅斯福於1942年2月19日頒布行政命令 (Executive Order 9066) 將12 萬日美人關進集中營。當時他的很多助理表示沒有必要將日美人關起來但他執意執行。

一個戰爭的發生常常不是黑與白,好與壞,或對與錯的。它在經濟上,文化上,社會政治上,歷史上常都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素交織而成。戰爭固然有勝利者或敗戰者,但分析起來常常是沒有黑白,好壞或對錯的清晰分野的。

李堅

 

開羅會議的回顧之四 開羅會議與霍普金斯 —– 一個沒有國務院參與的公報

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6日結束那晚由羅斯福,邱吉爾與宋美齡三人於一個小時之內擬了一分新聞稿式的公報 (Communique) 預定於12月1日公布。這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開羅宣言。開羅宣言全部只有一頁,主要部分連半頁都不到。這與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波茨坦宣言之明確對日宣言相當不同。波茨坦宣言明確列了十三條要求。在波茨坦宣言中我們也首次看到開羅公報被稱為開羅宣言。

我們現在來看開羅公報的主要部分:「三國絕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疆土之意思。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及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The Three Great Allies…….They covet no gain for themselves and have no thought of territorial expansion. It is their purpose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will also be expelled from all other territories which she has taken by violence and greed. The aforesaid Three Great Powers, mindful of the enslavement of the people of Korea, are determined that in due course Korea shall become free and independent.)

領土用奪得,占領及竊取雖然都不應該,但在國際法上應與用條約割讓有所不同。混合在一起使用可能會有所爭議。有如沈建德教授指出,台灣,香港及美國西部的大片領土都是依條約割讓或租借的,不能說是竊取。參與會議的中國,英國及美國不應不知這個事實。這個議題應由國際法專家去論述,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總的來說開羅宣言給人的印象是不太明確而易於落人口實。要了解這個不太專業的公報,我們得來看一位背後的主要人物霍普金斯 (Harry L. Hopkins, 08/17/1890-1/29/1946) 的角色。

霍普金斯是社工出身,沒有政治或外交的科班背景。由於其行政能力很強,他在社會服務界及紅十字會的表現先是受到了羅斯福夫人Eleanor的重視,而於羅斯福當紐約州長期間 (1929-1932) 也受到羅斯福的器重。羅斯福於1933年當上總統後也將霍普金斯延攬為團隊。在那段美國經濟大恐慌的時日,霍普金斯主持了許多聯邦政府幫助失業人口的方案如FERA,CWA,WPA。1937年霍普金斯因胃癌開刀,隔年12 月羅斯福要他當商務部長,但他不到一年就因健康問題而辭職了。但二次大戰爆發後羅斯福要他回來,從1940年到1945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白宮成為羅斯福的親信。羅斯福也派他到英國及蘇俄去了解情況。邱吉爾與史達林都與他有良好的關係。美國為了援助英國與蘇俄的作戰需要而通過了借貸法案 (Lend-Lease Bill),後來也包括國民黨下的中國。霍普金斯一人就負責那五百億美元的借貸運作。當時的國務卿權責都沒有霍普金斯來的大。在羅斯福總統的體制裏,國務卿形同虛位。霍普金斯的職權等於是國務卿加上當時還沒有的國家安全局局長。位高權大難免招忌,在當時質疑他的聲音不少。與宋美齡有過一夜情的威爾基就質問羅斯福為什麼那麼重視許多人質疑的霍普金斯。由於威爾基是1940年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羅斯福回答說你有一天也可能當總統,而你將會知道這是一個很寂寞的職位。每天上門找你的都有求於你。那時你就會了解有霍普金斯這種人的重要,他只服務但無所求。

從1990年代開始有前KGB的高級官員暴料霍普金斯是蘇俄的臥底間諜,但證據不是很足。社工出身的他是左傾的。與邱吉爾見面之前他是頗有戒心的,因為平民作風的他不喜歡貴族紳士作風的英國政要。但他與邱吉爾一見如故。他也很支持中國,給予國民黨下的中國大量金援。我們知道那些錢相當多的一部分都進入蔣宋的口袋裡。

羅斯福出發到開羅會議之前並沒準備要發表公報或聲明,事前也沒諮詢國務院的東亞事務專員。美國國務院也是於12月1日公報發表後才知道有此聲明,而公報上也蓋有國務院12月3日的收到印章。由於沒有國務院的參與也難怪公報的內容顯得草率。由於邱吉爾對中國戰場沒興趣,所以討論主要是蔣宋兩人與羅斯福,或更確切的說是霍普金斯。難怪有人說公報的內容主要是霍浦金斯與蔣宋團隊討論的結果。霍普金斯當然不會如國務院的人般的了解東亞情勢。

霍普金斯於11月24日的草稿要韓國及早獨立但羅斯福改為適當時機,邱吉爾潤筆為”相當時期” (in due course) 而定案。也因此在重慶的韓國流亡政府及李承晚在華府的代表都對開羅宣言有所批評而最後也向美國國會反應。但我們沒聽到當時的台灣人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美國在二次大戰中的許多會議都是為了對抗敵人 (日本,德國,義大利) 及聯繫同盟過 (英國,蘇俄,中國) 而召開的。但當年的敵人如今都是美國的友邦而當年的同盟卻大多是今天的敵人。強權固能左右歷史於一時,但歷史是人民走出來的。

(有關開羅會議的著作不少,也有Ronald Heiferman的專書介紹。不要看書的倒有一篇頗詳細的文章:James I. Matray 教授的Casualty of the Cold War: The Cairo Declar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Legacy in Northeast Asia. 不過該文著重於韓國)。

李堅

附錄:開羅公報的原文

Cairo Communique

Cairo Communique

開羅會議的回顧之三 開羅會議的檯面人物 ——- 東西及兩性的交會

參加開羅會議的主要人員除了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宋美齡外還有飛虎隊的陳納德將軍 (Claire Chennault, 9/16/1893-7/27/1958),史迪威,馬歇爾將軍,英國的蒙巴頓將軍 (Louis Mountbatten) 及羅斯福的特別助理霍普金斯 (Harry Hopkins)。邱吉爾希望蔣介石與宋美齡能去參觀金字塔 ( 意為不要參加會議 ) 所以他們能多討論歐洲戰場的策略,但沒成功。而在開會的第一天馬歇爾將軍就因蔣介石的無理要求軍援憤而離席。由於開羅會議的主要目的在提升中國的地位來鼓勵國民黨的抗日,因此要角為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與中國的蔣介石與宋美齡。這三個人可說來自不同的世界。

羅斯福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小時候每年都到歐洲度假 因此法文德文皆通。羅斯福於中學時住校讀書 (Groton School),深受教師強調社會服務理念的影響。哈佛大學畢業後當過紐約的州參議員,美國海軍副理,紐約州州長,最後於1933年選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成長於獨立已近兩百年並有悠久自由民主文化傳統的美國,本身學歷經歷俱佳而才能也優異。他將美國由經濟大蕭條中帶了出來。在三十年代及四十年代初的美國他不只是個很受歡迎愛戴的總統,也因二次大戰使他成為盟軍的最高領導人而躍成全球領袖。戰後的美國也成為超級強國。

相對之下蔣介石除了私塾及到日本讀東京振武學校外,沒有甚麼現代教育及高等教育可言。不用說沒有自由民主及人權的觀念,連現代政治及國際關係的運作也不了解。蔣介石成功的因素在於黑道 (青幫),敢殺及屠殺,並緊跟隨孫文自比為接班人,及與宋家的宋美齡結婚 –- 把金錢,權力及他所缺乏的對外關係聯結起來。說來是暴力,權力,金錢,及名望 (孫文) 的組合。 同國民黨的大多數高官一樣,蔣介石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不但不會抗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後還沒有能力接收日軍控制的地區。還私下與日方聯繫希望日軍協助打中共來換取在中國的保護地位。蔣介石考慮了日本中國戰區最高領導人岡川寧次的建議要利用一百五十萬日軍來打中共但懼怕美國的反彈而做罷。到1947年時日軍都尚留在中國。當時的中國為甚麼除蔣介石外無第二人選?也許有才幹的都被他清算掉了,也許當時的中國社會及文化水平只能產生出這種人。不管理由如何,很難令人想像背景如此懸殊的蔣介石與羅斯福如何會談。這就是宋美齡的角色了。

宋美齡於1908-1917在美國接受中學及大學教育,主修英文及哲學。她的英文稍帶南方腔調,很容易為美國人接受。雖然在美國接受教育而也對西方的文化與政治能言善道,但原來很欣賞她的羅斯福夫人Eleanor後來覺得她對民主只會說不會做。日本侵華前後,宋美齡便常在美國的報章雜誌發表言論,強調中國為維護民主自由而抵抗日本,美國應支持並重視中國戰場而非歐洲戰場。加以當時的右翼雜誌《時代》發行人Henry Luce的大力支持,使蔣宋上了三次《時代》雜誌封面人物。海明威稱宋美齡為「中國的皇后」是低估了她的野心。1942年10月羅斯福派1940年與他競選總統大選失利而想再於1944年爭取共和黨提名的前總統候選人威爾基 (Wendell Willkie, 2/18/1892-10/8/1944) 到重慶做親善訪問。據同行的《展望》雜誌 (Look) 發行人高爾士 (Gardner Cowles) 的回憶錄表示,宋美齡 (時年45) 於接待會當晚引誘威爾基而有了一夜情。威爾基答應要帶宋美齡回美國。高爾士勸已婚的威爾基說那將是政治自殺而改變了威爾基的想法。由於隔天一早威爾基有個演講所以他託高爾士去向宋美齡解釋威爾基不能帶她回美國。暴怒的宋美齡用指甲抓傷了高爾士的兩邊面頰。兩個月後宋美齡到美國做了一個旋風訪問,也成第二個到參眾兩院做演講的女姓。她在白宮本要住三天,卻延長成惹人煩的12 天。羅斯福總統一開始就提防她但羅斯福夫人卻因同是第一夫人而認為應共同為人權及民主努力而欣賞她。後來羅斯福夫人覺得宋美齡言行不一而也由賽珍珠口中了解中國不是宋美齡所講的那樣。賽珍珠說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她的奢華像個皇后,她推的「新生活運動」也很失敗。在那次於美國東西兩岸演說遊說的過程中,宋美齡也於她下榻的紐約Waldorf-Astoria旅館 (她包下整層樓) 邀宴高爾士私下會餐。宋美齡向高爾士表示他應不計一切花費支持威爾基贏得1944年的總統候選人提名,一切費用她會承擔。高爾士推測錢會由放在美國銀行的美國對華貸款而來。宋美齡說如果威爾基選上了則我們兩個將會統治全世界。高爾基會統治西方世界而我會統治東方世界。高爾士覺得那種想法是瘋狂 (crazy), 但他也知道宋美齡意要他將威爾基轉達她的想法。那年年底宋美齡到埃及參加開羅會議。1944年威爾基沒得到共和黨的提名而也於事後因心臟病發作而去世。

知道宋美齡要去參加開羅會議的Eleanor要求她先生羅斯福總統帶她去開羅所以她能與宋美齡再見面,羅斯福拒絕了。邱吉爾的女兒Sarah也去了但只是隨行,沒參加會議。由於蔣介石不會英文所以宋美齡不但做「翻譯」,也常主導,並常不請自來。在那個本應全是男人的戰爭及政治的會議中,宋美齡不斷的抽英國菸,穿黑色絲緞長裙。而在那個不是迷你裙的年代將裙叉開到大腿,時而故意顯露引來騷動。當時邱吉爾的一個助理對宋美齡的印象是她在搞性與政治。

開羅會議當然不是東西與兩性的第一次交會,但一個戰敗而不知檢討卻只會怪人的國民黨卻反而引來美國的關注而有了開羅會議。乞食下大願的蔣宋野心加上宋美齡的手腕及英美對東亞情勢的不了解多少反映在最後的新聞公報上。

李堅

開羅會議的回顧之一 二次大戰中的同盟國會議—– 開羅會議的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解決歐洲內部的問題。在一些國際事務上,尤其是對德國的苛刻處置只引發了往後德國的強烈反擊。二次大戰的前奏是1935年義大利侵占衣索比亞。接著是德國於1938年3月併吞奧地利 (Anschluss)。1939年9月1日德國攻下波蘭後大戰就此展開。1940年4月德國進攻丹麥,挪威。1940年5月攻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後,開始進攻法國。法國於1940年6月14日投降。東歐方面,蘇聯於1940年6月進佔波羅的海三國並進攻波蘭。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向英國喊話,並開始隨後的空襲。至此英國於歐洲陷入孤立對抗德國的情況。英國總理邱吉爾於1939年開始就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有書信及電報的來往,急需美國的支援與參戰。但當時美國人無心歐洲事務,尤其在本就無心參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了十一萬人,受傷二十幾萬人,更使一般美國人認為歐洲的戰爭是歐洲人的事,不願被拖下那蹚渾水。但邱吉爾鍥而不捨而羅斯福有意幫助英國,於是在1941年8月兩人首次在紐芬蘭 (Newfoundland) 會面並於1941年8月14日發表大西洋憲章 (Atlantic Charter)。大西洋憲章著重在戰後的秩序,強調英美沒有領土野心,人民自治自決,自由貿易及侵略國應予解除武裝。

羅斯福與邱吉爾於二次大戰中總共有11次的會議。討論的大都是戰局及戰後的處置。美國於珍珠港事變 (12/07/1941) 前雖維持中立的態度,但有龐大的經援英國,蘇聯,流亡的法國政府與中國 (Lend-Lease, 當年總值501 億美元)。珍珠港事變後羅斯福與邱吉爾於華府進行第二次會面 (12/22/1941-1/14/1942),兩人定調歐洲戰場為優先考慮。其間26國於01/01/1942簽下聯合國宣言,成為日後聯合國的基礎。往後的會議也談及國際貨幣基金的成立,但重頭戲在盟軍對德國及義大利的反攻及戰後的歐洲及亞洲的秩序。英美的態度及主張是先解決歐洲的戰局然後再來對付日本。1943年1月14-24日,羅斯福,邱吉爾及戴高樂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 ( Casablanca ) 討論進攻意大利及反攻法國。日後的重頭戲則在三巨頭 (英美蘇) 的德黑蘭會議與雅爾達會議。聽到卡薩布蘭加會議但沒被邀請的「民族救星」蔣介石氣的跳腳了。

從1943年2 月開始蔣宋美齡與她的哥哥宋子文就於華府及美國兩岸到處遊說指控美國並沒平等對待中國。他們說中國為自由民主而戰但美國卻不全力援助。羅斯福總統了解中國的軍心散漫,政府腐敗,通貨膨脹嚴重,看不出有對抗日本的能力。加以蔣介石與美國在華的軍事指揮官史迪威 (Joseph Stilwell, 3/19/1883-10/12/1946) 嚴重不和。當時的美國參謀總長馬歇爾 (George Marshall, 12/31/1880-10/16/1959) 也知道派史迪威到中國戰場去與蔣介石並肩作戰是一個最艱難的職務。羅斯福總統雖然認為歐洲戰場優先,太平洋戰場其次,中國戰場是最後的考慮,但他也不希望與蔣介石有所摩擦。為此羅斯福就教於賽珍珠 (Pearl S. Buck, 6/261892-3/6/1973),賽珍珠建議羅斯福給蔣介石見面的機會以去除他的不安全感。羅斯福總統於是在原已安排好而定於1943年11月28日召開的三巨頭德黑蘭會議之前給蔣介石一個見面的機會,在停腳的開羅召開了開羅會議。開羅會議有兩場,第一場 (11/23/1943-11/26/1943) 主要是羅斯福與蔣介石。由於邱吉爾對中國戰場沒有興趣因此大多只派他的助理參加。第二場 (12/4/1943-12/6/1943) 是於德黑蘭會議 (11/28/1943-12/1/1943) 結束後羅斯福與邱吉爾於開羅停留時與土耳其總統Mustafa Inonu就土耳其是否要繼續維持中立或參戰的討論。

雖然史迪威認為國民黨的抗日戰爭是個”假戰爭” (phony war),但羅斯福急需中國的抗日來牽制日本以利美國在太平洋的海戰。羅斯福於是提議「四個警察」的構想:蘇聯,英國,中國與美國於戰後維持各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羅斯福認為將中國納入列強會提高中國人抗日的意願與士氣。但邱吉爾對將中國視為列強一議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那個想法是天真 (naïve),錯覺 (illusory),也很可笑 (whimsical)。但一般史家都同意開羅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穩住並提升分崩離析的蔣政權。

在邱吉爾的二次大戰回憶錄中,他覺得開羅會議被中國事務的討論佔了太多時間,複雜而也都是芝麻小事 (lengthy, complicated, and minor)。羅斯福的主要助手Harry Hopkins (8/17/1890-1/29/1946) 則指出開羅會議對整個戰局的進展一點幫助也沒有。英美之間對主要戰略問題的討論如對義大利的反攻及對德國反攻的登陸地點與佈局都缺乏足夠的時間去討論。除此之外蔣介石與宋美齡在開羅會議的表現不但激怒了邱吉爾及其助手,也惹惱了羅斯福總統。開羅會議後羅斯福已不再認為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有可能於戰後成為列強。事後他也開始尋求與中共的軍事與經濟上的聯繫。那時羅斯福也急欲要史達林到開羅開會所以盟軍能有個「四強會議」。但當時與日本簽有互不侵犯條約的史達林不希望與國民黨會面而給日本一個攻打蘇聯的藉口。

往後的重頭戲是三強的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 (2/4/1943-2/11/1945) 及德國投降後的波茨坦會議 (7/17/1945-2/11/1945)。蘇俄之於雅爾達會議中得到東北亞勢力範圍的承諾多少是蔣介石在開羅會議的表現令美國對國民黨缺乏信心的結果。也就是說蔣介石給羅斯福不抗日的印象但史達林則表明在打敗德國後會宣佈對日作戰。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