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恐慌所造成的影響,雖沒有如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來得那麼的廣泛與普遍,但1929年後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卻是深遠而長久的。也不只經濟,整個政治、社會的發展,加上國際情勢的演變,最後終將美國推上世界超級強權的地位。
在經濟大恐慌中上任的羅斯福總統,一開始便推動新政(New Deal),企求經濟的復甦。新政強調的是政府的介入及公共投資。雖然不無少補,但於1929年與1939年間,美國的平均失業率仍在13.3%左右,雖沒有最壞時期的25%(有些地方33%),但仍明顯的偏高。在二次大戰結束前一年的1944,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2 %,可說全民就業。二次大戰結束後,歐洲及亞洲都成廢墟,唯獨美國一枝獨秀。美國的參與二次大戰對美國及全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美國在二次大戰中的轉型固然有政策的引導為其主要方針,但軍火的生產卻是經濟轉型中的主要動力。傳統上,軍火的生產在美國經濟中並不佔有重要地位。在內戰中,軍火的生產提高到國民生產總額(GNP)的12%(不保括南方)。但內戰後軍火生產一般只占國民生產總額的1%。一次大戰末期提高到22%,1920年代時占1-2%, 1930年代時升到2-3%。在二次大戰中,軍火經濟提高到41%。二次大戰後開始下降,但在韓戰、越戰、及2001年後的反恐中,都有再升高的趨勢。目前的平均在3%到5%之間,依算法而異。與這平行發展的是國防預算在聯邦政府預算中的比率。在1930年代,國防支出占聯邦政府總預算的20%。在1945年,國防支出高達88%。以後開始下降,但在韓戰中升為72%,1969年越戰中占52%。1970及1980年代占28.5%。目前(2016)約佔21%。但美國國防預算的隱藏性項目也很多。如伊拉克與阿富汗作戰的「海外緊急方案作業」(Overseas Contingency Operation)是不列在國防預算項目裡的,這部分財務的浮濫很嚴重。美國的國防支出是占全球首位的。與盟邦(NATO,日本、南韓、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開銷總和占全球的75%。(1995年資料。Trends in U.S. Military Spending. Dinah Walker,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 07/15/2014)
軍火經濟固然為主要的動力,但美國在二次大戰中及戰後的政策及經濟措施,無疑的是建立全球霸主的要件。
早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就已在準備作戰。羅斯福於1941年3月11日簽署了租賃法案(Lend-Lease Act)開始軍援盟國。這個法案的簽署也改變了從1930年代開始的維持中立原則。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以軍事物資外援的方式共貸出了501億美元(合今日約6590億美元)。314億美元的物資運到英國,113億美元軍援蘇聯, 32億美元給法國, 16億美元給國民黨, 26億美元給其他盟國(維基)。為了控制並調整軍用與民用生產,羅斯福先是於1942年1月成立了「戰事生產管理」(War Production Board)。在不敷管理下, 1942年年底成立了「軍事動員處」(Office of War Mobilization)。美國的軍事生產在此間全速進行,有些工廠還24小時運作。
二次大戰中,1500萬美國人從軍,其中1125萬到海外作戰。1900萬女人加入工作行列。70萬黑人離開南方加入各城市的工廠作業。單單1943那年,就有12萬名黑人到洛杉磯。二次大戰前羅斯福本已將聯邦雇員增加到前所未有的83萬人(1938)。到1945年6月時,聯邦政府雇員更增加到290萬人。
二次大戰也刺激了科技的發展。以製造原子彈聞名的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來說,它聯合了各方面的才能:由加州柏克萊與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室,在田納西的鈾處理廠,到新墨西哥Los Alamos 的武器設計廠等等,這個計劃共雇用了10萬人,花了20億美元。二次大戰中的科技開發也引進了產官學界合作的先例。
要支付這些龐大的開銷,聯邦政府擴大所得稅的稅基。1939年時只有4百萬人繳聯邦所得稅,到1945年時已增加到4300萬人。聯邦政府的個人所得稅歲入也由1941年的87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450億美元。但總歲入只有1368億美元,不足的1672億美元則靠發行戰爭公債來補足。到停止發行的1946年,共有8500萬美國人買了1850億美元的戰爭公債(Christopher J. Tassava: The American Economy during World War II)
二次大戰後許多美國人開始擔憂美國會再度進入經濟恐慌期。但經濟的成功轉型(由軍用生產轉回民用生產)刺激了消費型社會的產生。對回國的軍人則由聯邦政府幫忙,升學補助,房購貸款保證及創業貸款(G.I. Bill. 正式名字是Servicema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
已成首富首強的美國也於戰前就開始策劃世界新秩序。1942年就開始籌劃而於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提供了國際對話的平台。1945召開的雅爾達與波茨坦會議則是列強對國際情勢的安排。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 正式名字是Economic Recovery Program, ERP, 1947-1951)共援助西歐 130億美元,日本18億美元(1946-1952)。而1944年在美國東北部New Hampshire召開,有 44個盟國,730名代表參與的「布雷敦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 ,則為以後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及世界銀行的成立奠立基礎。建立了國際金融秩序,也將西歐及日本納入美國的進出口體系中。美國不只是首富首強,也因積極的介入國際事務而成為超級強國。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美國軍火工業, 美國戰時經濟, 話仙, 台灣呼聲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