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的暴發源於沙俄與日本對東北亞 的利益衝突及日本對她國家利益線的考量。1895年的甲午戰爭也多少出於日本利益線的考量。1910年日本併吞韓國但國際社會沒發聲,因為日俄戰爭後沙俄承認韓國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得勢的日本也從而走向軍國主義之路。日俄戰爭後進駐遼東半島的關東軍漸成一方之霸。進入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末期,抗拒中央的關東軍也一再製造事端。由九一八事變後的滿州國的建立到七七事變後的全面侵華,事變越演越大。日本中央雖然沒法駕馭關東軍的所做所為,但中央的態度也是很曖昧的,多少有半鼓勵的味道。雖然日本中央幾度表示他們不願意侵華,但在國內政局不穩而軍人逐漸干政及至最後取得主導權後,侵華也成為政策。嚴格說來日本的侵華沒有甚麼經濟上的效益可言,只可說是一個軍國主義下龐大軍隊的自然發展結果。
但日本為什麼這麼自不量力的與美國開戰而引起傷亡浩大的太平洋戰爭呢?
首先不能忽視的是種族主義的問題。歐美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引起亞洲人的仇外。日本雖於日俄戰爭後躋升世界列強但難逃種族主義的陰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和約中 (1919),日本提議設立種族平等的條款但遭到美國 (因加州反對) 及大英國協 (因澳洲反對) 的抵制。在1921-1922的華盛頓海軍會議 (The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 英美義法日簽約) 中,美國與英國強迫日本接受不平等的條約:英美日的造艦比率為 5:5:3。在1930年的倫敦會議中維持了這個比率。這個會議的結果引起日本國內的極大不滿而產生一種日本應帶領亞洲將歐美列強驅逐出亞洲的強烈情緒與想法。在華盛頓的海軍會議中,美國也逼迫英國終止與日本於1902年1月30日簽訂的日英同盟 (Anglo-Japanese Alliance)。1924年美國通過稱為 The Johnson-Reed Act 的移民法案,擴大原本就有的排華法案 (1882) 而將所有的亞洲人都排除在外。有人口問題的日本對這個法案的反應是很強烈的。當時的日本駐美大使埴原正直與美國的駐日大使Cyrus E. Woods 都辭職以示抗議。日本人視此法案的通過為國恥。我們也不能忘記三十年代的世界是優生學 (eugenics) 極盛的年代,種族主義彌漫了歐美及日本。日本雖以亞洲的領導人自居要趕除歐美勢力,但日本對被她征服的亞洲人可並沒有平等對待。
在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同時,美國的對策與演變也加速了雙方交戰的趨向。美國的情報人員於1940年就破解了日本外交體系所用的密碼 (九七式歐文印字機,或稱暗號機B型),不會不知日本軍方及外交的動向。很早就有人懷疑羅斯福總統預知日本要偷襲珍珠港但不予防備以激起美國人的敵愾同仇。最近幾年來的解密文件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羅斯福在製造美國的參戰機會。
美國因德國擊沉Lusitania客輪 (1915年5月7日,1924人喪生,包括114名美國人) 而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戰後美國已無心歐洲的事務。二次大戰爆發前,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88%的美國人反對介入戰爭。歐戰爆發後羅斯福總統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就開始聯繫,意在幫助英國對抗德國。但德國盡量不惹美國,不希望美國介入歐洲戰場。當時支持美國國會議員的許多大企業也都與德國有商業往來,不希望對德宣戰。羅斯福因而將箭頭轉向日本。日本侵華後美國於1939年終止了1911年與日本簽訂的商務條約。當德國於1940年6 月攻下法國後,日本也進入法屬印支半島的北部。1940年7月2日羅斯福簽了出口控制法案 (Export Control Act),禁止石油與廢鐵的輸日。當時日本由美國進口百分之八十她所需要的石油。此舉意要置日本於死地而只有反撲或攻下英荷控制下的東南亞,因為日本由東南亞進口她所需石油量的百分之二十。1940年9月27日德義日簽軸心國條約 (Tripartie Pact)。1941年7月26日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財產。在1941年11月25日的羅斯福的戰事會議上,Secretary of War Henry Stimson就說:目前就看我們如何操弄日本去開第一槍。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隔天美國向日本與德國宣戰。
當時的日本總理近衛文磨 (10/12/1891-12/16/1945) 是極力要避免與美國開打的。近衛文磨幾度建議要與羅斯福在夏威夷或阿拉斯加的Juneau舉行高峰會。近衛並與美國駐日大使Joseph Grew密會。近衛提出日本願由北印支半島與中國撤兵,但要保留東北以做為對抗蘇俄與中共的緩衝地帶,並說該提議已獲天皇的首肯。Grew懇請他的華府上司表示羅斯福應與近衛會面。但美國堅持日本需同意一些條件以做會面的前提。在和談沒有進展下,1941年10月16日近衛內閣倒台。接著上任的是主戰的陸軍大將東條英機。
一些歷史學家指出羅斯福極為親英而仇德、親華而仇日。所以不喜歡德國有人歸咎於他小時在德國度假的不愉快經驗。所以親華有人指出與他祖先在中國經商致富有關。羅斯福的外祖父Warren Delano年青時到廣東經營鴉片的買賣而成鉅富。羅斯福為什麼不喜歡日本人我們不是很清楚。但珍珠港事變後,羅斯福於1942年2月19日頒布行政命令 (Executive Order 9066) 將12 萬日美人關進集中營。當時他的很多助理表示沒有必要將日美人關起來但他執意執行。
一個戰爭的發生常常不是黑與白,好與壞,或對與錯的。它在經濟上,文化上,社會政治上,歷史上常都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素交織而成。戰爭固然有勝利者或敗戰者,但分析起來常常是沒有黑白,好壞或對錯的清晰分野的。
李堅
Filed under: Politics | Tagged: 羅斯福, 進衛文磨, 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 話仙, 軍國主義, 台灣呼聲, 太平洋戰爭, 李堅, 東條印機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