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教育人權不容踐踏

教育是人權的重要一環。在各個國際人權組織與宣言裏,都強調教育的重要。要求能做到尊嚴,公平,參與,沒有歧視。國際的諸多人權宣言也都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孩童能得到人格的完整成長,強化對人權與自由的認知與尊重。
但在一個獨裁與極權政體裏,教育的目的不是啟蒙,而是洗腦的工具。用洗腦的方式製造出無知的順民以達到獨裁者的政治目的。這也是馬政權主導下的台灣教育部目前所在推動的「課綱微調」的目的。
目前馬政權的所謂「課綱微調」其實是個巨大的調整。它刪除了一些史實:如日本人早於荷蘭人據台時就已駐台以與中國經商,並發生與荷蘭人對抗的事實;也大大刪減了日本治台的那一段歷史;大大減少了原住民的歷史敘述;也刪除了228與白色恐怖的歷史。另一方面,新課綱強調台灣與中國的關聯。簡而言之,這是一部推動大漢沙文主義,抹殺少數民族及蔑視台灣歷史的教科書。尤有甚者,整個新課綱的推展過程都是在黑箱作業中進行,也違反正當的程序。這種開民主倒車的惡舉自然引起台灣學界與年輕學生的抗議。
從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之占領立法院,攻進行政院,到今年7月23日的青年學生攻進教育部。我們看到的是抗議學生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年輕。而7月30日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林冠華之選擇於他生日那天死諫,更使這個反「課綱微調」運動帶上悲壯的氣息。林冠華之死讓我們想起了1989年4月7日,為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而自焚的鄭南榕。鄭南榕自焚那天,帶動拘提的正是7月23日下令逮捕攻進教育部的學生的中正一分局局長張奇文。令人納悶的是台灣解嚴已經二十九年了,台灣的政治社會固有進步,但國民黨的獨裁本質及其劣質的行事作風可有任何改變?顯然的,台灣的轉型正義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呼籲我們應重視台灣青年學生的教育人權。馬政權應撤回所謂的「課綱微調」,教育部長吳思華應立即下台並停止對學生的法律訴訟與騷擾。對於林冠華之死,政府應當扛起道義上的責任並做適當的處置。將來整個課綱的調整應依法訂程序,在公開的情況下進行。課綱固應由專業人士來制定,但也應因循合理合法的公聽程序來完成。教育下一代是屬於全國人民的責任,不屬於任何政黨,更不屬於那個強調中國人史觀而踐踏台灣人史觀的中國國民黨。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2015年8月1日

中華文化的說文解字 —- 奴化教育

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Swat地區是回教恐怖組織Taliban 的天下。為了報導該地區的生活,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希望能有一個小女孩以假名的方式在BBC的部落格上報導Taliban控制下的女子教育情況。由於太危險因此沒人願意做這事,最後由一個學校的老師Ziauddin Yousafzai推薦他當時12 歲的女兒Malala Yousafzai (7/12/1997生) 寫部落格。其後紐約時報與其他國際媒體跟進作了報導而使Malala一夕成名,但卻也引來了殺機。2012年10月9 日Malala被Taliban公開刺殺但沒死。暗殺沒死更使Malala成為國際上提倡第三世界女子教育的明星而於2013年 (16歲) 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但沒成功。今年 (2014) 再度被提名。

在保守的回教世界女性沒有地位而連接受基本教育也多所限制,很多是連求學都不可得。2014年4月14 日,奈及利亞東北部回教地區的Boko Haram ( 意為反對西方教育 ) 恐怖組織反對女子教育而綁架了270名女學生,揚言要將她們賣為奴隸。反對女子受現代教育的姿態明顯。

我們也許會納悶為甚麼這些回教狂熱分子這麼反對女子接受教育及一般的現代教育呢?回教世界也許遠在天邊,但我們無妨來看看傳統漢文化對女子教育及現代教育的態度。看起來也好不到哪裡去。

「女子無才便是德」源於【隋唐演義】,全聯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些人會為原來的涵義做辯護,但在約定成俗下,其歧視女性的意義很明顯。傳統漢文化下女子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更別提那壓抑女性的纏足之劣習了。漢文化壓抑女性的傳統是很明顯的。

台灣原本是一個南島語系的社會。因為沒有文字的傳統談不上有甚麼教育可言。若我們以東南亞及太平洋的南島語系社會來看,據人類學學者的研究,南島語系的兩性關係是相當平等的。台灣在漢文化侵入後,這個現象開始改觀了。封建文化來了,孔子的那套禮教開始強壓於人民之上。男女開始不平等了,而當然纏足也來了。這種現象維持了兩百多年直至日本治台。纏足廢除了,而女子也開始接受現代教育了。經過了五十年的現代教育後,國民黨來了。他們指控日本的教育為奴化教育,但國民黨下的教育又是甚麼呢?

要看國民黨下的教育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西方的教育。到底我們所了解的現代教育與義務教育都是源於西方社會的。

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地以來就重視分析的能力及人類潛能的發揮。歐洲雖然經過黑暗時代 ( 六世紀到13 世紀 ),但在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及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開始普及。而教育也不再只是為了消滅文盲而已,也積極的重視學生的啟發。教育不再只是教學生要做甚麼或要想甚麼,而是如何去做,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思考。但教育也有它的黑暗面,獨裁者自然會發現教育是洗腦的最佳工具。這也是Noam Chomsky所認為的兩種教育。第一種是啟蒙 (enlightenment),第二種是洗腦 (indoctrination)。

1895年日人治台前的台灣教育與中國的教育都是私塾,地主及有錢人的子弟才能上學。而所讀的不是甚麼科學而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四書五經等等。下焉者學識字,上焉者莫不想參加科舉以光宗耀祖。科舉產生了不論門第的士大夫階層。與歐洲的世襲貴族制度比起來可說是進步了些。但科舉的目的不外當官。讀過「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及一些章回小說的人當會了解其貪污邪惡的醜陋面。看國民黨當今的貪腐文化,你會覺得自古皆然,深具文化傳統,不是甚麼新鮮事。

台灣於1895年開始推行義務教育,戰前的識字率已達百分之八十。清廷倒台後,孫文於中國也提倡要推行義務教育。但以戰前中國識字率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情況來看,在當時顯然不普及。國民黨來台後台灣的教育體系已相當完整,有如一部車子只待駕駛 ( 政府 ) 如何開車而已。但一個封建設會出來的政體自然不會開一部現代的車子。不但亂撞人,還撞死人,而車子的維修也不會。會的就是開倒車,回向封建社會。

馬政權執政以來大推中華封建文化及統一思想。近來以統派人士王曉波,張亞中,謝大寧及朱雲鵬等人所推動的高中「史記版」之所謂「課綱微調」只不過印證了馬政權封建統一意識型態治國的面目罷了。在一個封建政權的眼裏,教育當然不是用來做啟蒙用的,而是洗腦用的。用封建統一的文化來「洗」岀順民。國民黨可以大呼台灣人受日本的奴化教育而忽略掉日治時期的教育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在指責別人是奴化教育的同時其實是在為自己定位。要了解國民黨必須要會逆向思考。在此又是一例。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