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革命是20世紀最重大的變局之一。其重要性不只在一個龐大帝國沙俄的被推翻,而更重要的是布爾雪維克(後來改名為俄共)標榜他們的革命是一個社會主義的革命。俄國革命也便成為世界第一個建立社會主義體制的社會主義革命。
當法國革命(1789-1799)推翻封建體制建立共和後,所引起的是歐洲各個封建體制的緊張,深怕他們會是下一個被革命的對象。這也反映在拿破崙的攻打歐洲中,各個封建政體一再的建立聯盟以企圖阻止這股革命浪潮。深諳政治經濟學及那段歐洲歷史的馬克思對法國革命的解釋是,那是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也就是說,那是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挑戰舊體制(封建體制)的革命。馬克思也認為,推翻舊封建政體而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也會隨著下一波的社會主義革命而走入歷史。因為資本主義下的無產階級,將會起而推翻掌有巨大政經利益而居少數的資產階級,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
馬克思的邏輯看起來很簡單。但歴史的發展與事實常不是如一般理論所預期的。
革命前的俄國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國家。與西歐比起來,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工業發展上、及文化水平上,都有一大段距離。自稱是馬克思主義信徒的列寧,卻抄捷徑而宣稱由封建社會,避開資本主義社會,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俄共掌權的成功卻也鼓舞了歐洲、美洲、及亞洲,以共產主義自居的左翼份子。尤其在俄共建立第三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簡稱 Comintern,1919-1943),開始支援扶助國際間的共產主義運動後,更擴大了共產主義的勢力。
但俄共(後來的蘇聯)所支援的也未必全是共產主義者。在中國,他們原先支持的是國民黨,而非中共。蔣介石也於1924年被孫文派到蘇聯,去學政治與軍事組織的運作。寫《蘇俄在中國》的蔣介石是不喜歡蘇聯的,但後來的莫斯科中山大學裡吊有蔣介石的肖像。而在五一勞動節的遊行中,蔣介石的肖像也與馬列及其他蘇聯領導人的肖像並列遊行。蔣介石也被稱為紅將軍(Red General, Wiki)。西方國家對「紅將軍」自然有所警惕,而於北伐前支持曹錕的直隷系軍閥,而非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日本支持張作霖的奉天軍閥,蘇聯自然押寶國民黨。但北伐後的1927年,蔣介石屠殺了黨內的30萬名共產黨員而結束了與蘇聯的「合作」。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Mikhail Markvich Borodin, 本名 Mikhail Gruzenberg, 7/9/1884-5/29/1951)與軍事顧問加倫( Galens,本名Vasily Blücher, 12/1/1889-11/9/1938)則離華返俄。這兩人於後來也都遭到史達林的清算,死於獄中。
史達林下的蘇聯相當封閉,外人也大都不明瞭發生什麼。在集體農場及一系列的五年計劃下,蘇聯的工業發展及經濟建設是有明顯的起步。當1929年全球發生經濟大恐慌後,由於與西方的資本體系隔離,蘇聯的經濟並沒受到重大的影響。但在1930年代的經濟政策上,蘇聯與外在世界其實有類似處—政府的大量干預。美國在羅斯福總統下推行新政(New Deal),用大量公共投資的方式雇用了大量的失業人員。希特勒的國家社會黨也在德國用同樣的方式推動建設以降低失業率,如高速公路(Autobahn)的建設。1939年,在滿州國的岸信介也大膽的用「統制經濟」的方式推動五年計劃。
在用政府的力量介入以推動經濟來看固然有類似處,但史達林的手法卻有個與眾不同之處—免費勞工及低價糧食的大量使用。透過集體農場,政府壓低了糧價以補貼工業。使用了大量的勞改人員等於製造出了大量的免費勞工。蘇聯的經濟也因而在那段時日有明顯的進展,也於戰後成為超級強權並控制了東歐各國。這一招最後自然也被中共學習到了。中國的勞改及下放提供了大量的免費勞力。也不只共產國家如此,五十年代的台灣在國民黨下也實施了「勞動服務」一段時間。成年男子都被迫每年做一段時日的無贘「勞動服務」,為「國家」的建設「服務」。在一個獨裁極權政府底下,人民是免費而可隨意被拋棄或運用的。
雖然蘇聯的極權統治引人反感,也使共產主義得了個惡名。但社會主義的平等、福利、及就業保障,卻有其迷人之處。也多少源於此,北歐及西歐於戰後紛紛建立社會主義型式的社會福利政策,以保障人民的醫療、就業、與教育的權益。資本主義殿堂的美國是至今都仍然強烈反對這種社會福利國家的傾向的。
法國革命後所召開的國民大會(Estate General)中,座位的排座已定位了左右的分野。坐在主席台右側的傾向於保留舊體制與舊價值。坐在左側的傾向於廢除舊體制以建立共和。左派與右派也因而與當今的進步派與保守派劃上等號。保守的右派強調自由競爭,優勝劣敗,保存現況。進步的左派強調人民平等,照顧弱勢,建立福利社會。
台灣的社會政治運動一直都是右翼的範疇。左翼的一些主張雖然都一直浮現,但都不是主力。所以一直是右翼的範疇源於民族主義—–台灣民族(綠營)對抗「中華民族」(藍營)—-一直都是台灣社會的主要問題。當代表藍營的一些大(國民黨)小(親民黨,新黨)黨都已走入歷史後,台灣將只是綠營本身內部的問題,而左派的一些社會議題也將會逐漸的主導台灣的政局。
(系列完)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馬克思, 話仙, 勞動服務, 台灣呼聲, 滿州國岸信介五年計畫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