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麥高文

一般人提到尼克森 (Richard Nixon, 01/09/1913 – 04/22/1994) 就會想到水門案。但尼克森其實是一個頗有政治能力的人物。他最大的興趣是在國際事務。有季辛吉為助手而進行了強權政治。1969 年於越戰進行中尼克森下令侵犯柬埔塞以切斷越共的補給線。他提高了越戰的層面而也影響到了柬埔塞的不穩政局與隨後而來的波帕政權大屠殺。在那中蘇關係緊張的年代,尼克森於1971 年秘密派遣季辛吉到中國為他於1972 年二月到中國做破冰訪問的鋪路工作。1972 年五月尼克森到莫斯科與蘇聯總理布里茲涅夫簽署了已談判兩年的 SALT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限武談判)。1972 年尼克森連任總統大勝。

尼克森於當總統之前曾當過國會議員,參議員,副總統。他的一貫伎倆就是把對手抹黑,影射他的對手與共產黨有關聯。再觀察他強權政治的做法,尼克森可說一向是心術不正。水門案牽涉到於 1972 年總統競選期間尼克森團隊對民主黨總部的不法監聽。當水門案進行的如火如荼時,尼克森於1973 年11 月17 日說 “I am not a crook” (我不是惡棍)。等於是自打耳光。1974 年8 月8 日,在群情壓力及為了避免被彈劾下,尼克森宣布辭職。

談到尼克森就不得不談到於 1972 年總統選舉中慘敗的麥高文 (George McGovern, 07/19/1922 – 10/21/2012)。當年的總統選舉結果的 Electoral College 的比數是 520 比17。麥高文是二次大戰中的轟炸機英雄,也深知戰爭的殘暴與痛苦。1968 年民主黨大會於芝加哥引起了暴動。除了抗議團體多外,芝加哥市及警察之處理不當是導因。之後麥高文出任「民主黨黨結構及黨代表產生辦法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Commission on Party Structure and Delegate Selection),負責民主黨的改造。麥高文削弱了黨中央的權利,強調黨代表的比例產生原則而增加了女性,黑人及青年人的代表。麥高文也增加了總統初選的次數。總的來說麥高文使民主黨的政治運作更民主化,而這也迫使共和黨於日後跟進而使美國的民主政治程序更民主。1970 年參議員麥高文與奧勒岡的參議員 Mark Hatfield 共同提案要美軍於次年由越南撤軍。在提案演說中麥高文指控參院充滿血腥味而參議員們也都間接地造就了越戰中的傷亡。在那年九月的投票中,麥高文與 Hatfield 的提案以 39 比 55 票失敗。提案失敗後的麥高文認為只有當總統一職才可以阻止那無謂而殘酷的越戰。1972 年在排除眾難及跌破專家眼鏡後,麥高文贏得了民主黨的提名而成為總統候選人。麥高文的接受提名演說被認為是最好的演說之一。可惜民主黨黨代表大會會議冗長而等到他開始演說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三點,大部分美國人都沒聽到他的演說。而由於他的自由派作風,許多人也將他與嬉皮及反文化運動者 (Counter Culture) 聯在一起。那一年的總統大選有觀察家將他與尼克森的對決比喻為誠實與希望對抗隱瞞與無望。但麥高文是輸了,而且輸得很慘。但沒幾年後尼克森因石門案而下台,越戰也結束了。多少證明了麥高文的正確。

1972 年已是40 多年前的事了,當年為麥高文助選拉票的年青人如今也都已是老年人了。許多人對那一年的競選記憶頗深。麥高文是一個理想性格很強的人,而他也頗能堅持下去,奮戰到底。這種理想性格的人不多,而我們在台灣的政壇上似乎尚無看到這種人物。相對之下,像尼克森那種心術不正的人比比皆是,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尼克森雖然心術不正,但他確是一個頗有政治能力的人。尼克森因水門案非法監聽一事而下台。相對之下當今的馬政權知法犯法而罔無法紀。非法監聽只是小事,馬政權還與黑道掛勾,貪腐串連,更是無能處理台灣迫切的經濟及社會問題。與馬政權比起來真令人覺的尼克森是可愛的。

政治過程牽涉到社會資源的掌握及重新分配。由於強奪資源而也使得政治人物常是惡形惡狀而吃相難看的很。對從事台灣獨立運動的人而言,政治只是手段,不是目標。若沒有這個認知與理想性格而去從事獨立運動的話,只是掉入了一灘渾水吧了。

李堅

中華文化的說文解字 — 「優美的中華文化」

在台灣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大漢沙文主義的觀念,諸如「中華民族」時最優秀的民族,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們有優美的中華文化……等等。先不提中國人是否優秀,我們先來看看中華文化是否優秀,中華文化是否歷史悠久吧。

每個文化都有其傳說而也常充滿了神話色彩。希臘如此,印度也一樣,而中國也不例外。所謂三皇五帝及夏朝都只是傳說而已,考古學家找不到文字及證物去證實他們的存在。商朝則是有紀錄的,而其存在也不過是三千七百年前 (1766 B.C.) 罷了。反觀之下,印度文明有五千年,埃及文明有五千多年,希拉克里島上的文明也有五千年,而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 (Mesopotamia) 之蘇美人 (Sumerian)文化 則近於六千年之久。看來中國於年齡上是當不了文化老大,那我們就來看他的文化是不是優美吧。

中國人愛談中國有三大 (一說四大) 發明:蔡侖於 105 A.D. 發明造紙,火藥則於 850 A.D. 宋朝時發明,而印刷術則是畢昇 (990-1051 A.D.) 發明的。據台灣的教育部數位教育資源入口網站,傳說中的黃帝戰蚩尤用指南車。但指南車並非指南針,並沒採用磁體的原理,並非我們當今所知的指南針。不管三大或四大,中國人並不笨,而於其歷史上確實也有一些發明但都得不到發展。關鍵在於中國的封建醬缸文化發展的淋漓盡致而扼殺了一切新生事務的生機。反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4 世紀到17 世紀)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束縛,建立了新的思考模式而使得歐洲文明得以大步躍進。

也由於這種扼殺生機的封建醬缸文化之登峰造極,舊的不再進步而新的也造就不出來。許多較為人稱道的漢文化也如化石般的存在。最具代表的是古典文學與古典哲學。除此之外漢文化實在是乏善可陳,無法於世界的文化舞台上占一席之地。

有人會說中國菜是世界名菜。若以中國菜的烹調技術及口味而言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但飲食不只是口味而已,還牽涉到場景的布置,飲食道具的運用與擺設,及食物在這整個格局中的角色等。口味好只是滿足了口舌之慾而非飲食文化的提升。在美國的高級餐館中有法國餐館,義大利餐館,美國餐館,甚至日本餐館,但就是沒有中國餐館的存在說明了這個現像。除了飲食文化外,在衣,住,行,育,樂及藝術中我們實在看不出中國文化有何傲人之處或優美之處而足一向世人宣示的。

水墨山水畫的情景會使人認為中國人愛好自然。但事實是漢文化對自然界極盡破壞,而對生態趕盡殺絕,頗為世人詬病。這也難怪,一個吃熊掌,熊膽,燕窩,魚翅,海狗鞭,犀牛角,狗,貓…..等等一切生物的民族如何能有生態觀念呢。 目前中國的空氣汙染,水質惡化,生態破壞等等不就是這種文化的表現嗎。說到山水畫,傳統的中國繪畫或許有他的歷史定位,但也是個化石。相對之下日本的浮世繪影響了歐洲的印象派而奠定了其在藝術界的地位。

中國也由許多陋習,但最為人詬病之一的不外是纏足。纏足始於十世紀的五代十國期間。據聞當時有個皇帝的愛妃用絲布將腳裹成蹄狀跳舞,引起其他宮女的仿效而開創了纏足的習俗。中國文學裏不乏對三寸金蓮的歌頌。小時候看過一些纏足的老太婆走路的情景,可以想像他們年輕時走起路來可能的阿娜多姿的模樣。當初的動機可能是為了美,但卻造成了占人口一半的婦女的苦難。歐洲人也有這種美感,但他們發明了芭蕾舞。配以音樂,佈景,及美麗的故事,在文化界占了一席之地。在現代社會,高跟鞋的發明及演變也多少循著這個「阿娜多姿」的要求而發展。人類都有類似的需求,而文化也就應允而生。「阿娜多姿」的要求產生了芭蕾舞,也產生了高跟鞋,但在中國卻造成了纏足。這若不是文化上的適應反常 (maladaptation) 就是源於中國文化扭曲人性的特質。雖說不是削足適履卻也是纏足適履。這種怪異的文化如何能優美,而讚頌這種文化的人可能也不太聰明罷。

李堅

菲律賓。台灣。帝國勢力圈

在美國工作過的人都會有與不同國家來的人之共事經驗。在護士這一行業及政府機關裏,菲律賓人尤其多。在與菲律賓人來往多年後發現他們一般對台灣都很不清楚。同樣的也發現大部分台灣人對菲律賓也都一無所知。兩個國家距離這麼近但在心理上及認知上卻覺得很遙遠。這種現像是很有趣的。原因不外源於歷史。

菲律賓人與台灣的原住民都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台灣是南島語系的源頭,在南島語系的11 支系中, 台灣原住民的23 種語言就占了10 支。總的來說菲律賓與台灣在16 世紀前是很相似的。

漢人其實很早就移向東南亞經商。早在九世紀時就已抵達菲律賓從事商業往來。他們很多與當地人民通婚並居住了下來。這種由中國往外發展的情勢於 15 世紀及 16 世紀時達到巔峰。這些漢人於菲律賓建立了一些城邦以做為他們從事商業活動的基地。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荷蘭人到東南亞時漢人已從雅加達到菲律賓都有城邦據點。其中當然也有許多海盜。16 世紀時進犯中國沿海的倭寇其實大都是漢人,少數是日本人。海盜中有名的如鄭芝龍,顏思齊,林鳳等。就日後占領菲律賓的西班牙人而言,林鳳 (Limahong)則最有「名氣」。林鳳於 1574 年率領三千人,動用 64 艘船隻差一點攻下馬尼拉。西班牙人也如此於菲律賓進行屠殺漢人的行動以防內應。西班牙人與荷蘭人是為了淘金而到亞洲來的,而他們與漢人的關係也錯綜複雜。他麼要靠這些海外漢人從事貿易,尤其是對中國與日本的貿易,但也要防範這些漢人勢力的擴大而難以控制。從印尼的巴達維亞 (今雅加達) 到菲律賓,台灣及長崎都有這個問題。而在人口比率上對西班牙人而言也是個問題。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期間 (1571-1898),漢人與西班牙人的比率是十比一。基於這些原因西班牙人嚴格控制漢人的行動並禁止漢人的土地所有權。遭屠殺的漢人大都是沒改信天主教的。

美西戰爭 (1898) 後,菲律賓以兩千萬美元的價格讓給了美國。美國統治菲律賓後,漢人的待遇並沒有改善。原因是美國把在美國施行的排華法案 (Chinese Exclusion Act, 05/06/1882 – 12/07/1943) 也運用到菲律賓來。美國禁止漢人的移民及財產權。許多華人羅漢腳能回原居地娶親生子女,但無法把家庭接過來而成為家庭分裂的現象。1915 年美國政府做了一個菲律賓的人口調查,發現漢人有兩萬人,而在呂宋島上,三分之一的人有或多或少的漢人血統。目前菲律賓漢人的人口估計是占人口的百分之一,但若連有漢人血統的人都算在內,則約有 15-25%。不管是西班牙占領或美國統治,菲律賓的殖民政府對漢人都是不友善的。

台灣則於同時遭到西班牙 (1624-1642) 及荷蘭 (1623-1662)的占領。接著而來的是明朝及清朝的殖民。鄭成功 (1624 年 八月 – 1662 年 六 月23 日) 占領了台灣後的的那一 年 (1662) 也搜刮了菲律賓的一些城市。同年鄭成功派了他的主要幕僚 Riccio (義大利人) 到馬尼拉要西班牙人進貢否則要攻打菲律賓並趕走西班牙人。這使得西班牙人加強防禦呂宋而也因此都無法控制南部回教地區的民答那峨。鄭成功於同年死亡而征菲一事也就成為歷史。接著清朝而來的是日本帝國與中國帝國。日本治台時壟斷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對外貿易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限武條約使日本覺得身為當時唯一的亞洲強國而受到西方列強的不平等待遇而對方列強頗為不高興。1924 年美國擴大排華法案而限制了所有亞裔人的移民。這更使得日本忿忿不平。對當時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而言,是日本南進計劃下要占領的國家之一。二次大戰前不友善的美日關係自然影響到了菲律賓與台灣的往來。接著日本帝國而來的中原帝國國民黨是一個大陸政權的產物,集中力在中原而非海洋。而在同時菲律賓的對待華菲政策也有了改變。馬克仕 (09/11/1917 – 09/28/1989) 當總統 (12/30/1965 – 02/25/1986) 期間為了防止華菲對中國或台灣的忠貞而大舉放寬了華人在菲律賓的入籍要求。而華人也就融入了菲律賓社會中而成為菲律賓人。不再與台灣或中國有所牽扯。

二次大戰後的菲律賓與台灣都算是獨立了,雖然台灣的獨立是處於一個畸形的狀態。兩個國家其實沒有必要去受到過去帝國主義占領下的陰霾而不瞭解對方。台灣與菲律賓應踏出自己的腳步去了解對方 — 你的鄰居。兩個國家會發現同大於異而有許多共同的利益的。

中華文化的說文解字 「八年抗戰勝利」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人對那一階段的描述是「八年抗戰」,「抗戰勝利」,或是「八年抗戰勝利」。有些統派人士更狂言「八年抗戰」是為了「解救台灣同胞」。

日本侵華是進行了八年,最後日本是打敗了,但這是否就能說是中國的「八年抗戰勝利」?

日本侵華戰爭,中國的關鍵人物是蔣介石。了解蔣介石就多少可了解中國是如何抗日的。

蔣介石除了幾年的私塾教育外是沒有甚麼現代正規教育的。1906 (19 歲) 那年他進入了保定軍校,次年轉學到日本的仕官學校,而後於1909 年參加日本陸軍 (那可是要效忠天皇的)。1911 年清朝倒台後他逃兵回中國。倒袁失敗後他回到日本避難 (1913-1915)。1916 年回到中國後的蔣介石以他的寧波話背景搭上了上海以寧波人為主體的青幫。從事黑社會的不法牟利及金融抄作。之後於清黨中更以用之於學生及社運人士的屠殺。1918 年蔣介石參加國民黨後很快就成為國民黨的軍方領導人。理由只有一個,孫文身邊的人只有他有軍事背景。除此之外,蔣介石也有青幫的財力支援。也因此爾後成立的黃埔軍校 (1924) 及北伐 (1926-1928) 都以蔣介石為主角。

以一個日本的逃兵竟能當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而後更成為「民族救星」,這可是現代版的灰姑娘。但事實是西方學者對蔣介石的評價是很差的。一般咸認他是一個管理能力很糟糕,效率其差,不懂得用人的獨裁者。蔣介石缺乏軍事判斷的能力,而也從未打贏過一場戰役。北伐的成功還是別的指揮官打出來的,而非蔣介石。

由於在日本受過軍事教育,也當過日本兵,蔣介石了解日本軍事教育的嚴苛,他也了解日本軍人的紀律嚴謹並頗具戰鬥力。日本侵華後他了解當時的中國軍隊不管在裝備上,或是軍人的素質上都非日軍的對手。那蔣介石能做甚麼呢?三十六計逃為上策。一套就逃到那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四川。這一逃就逃了八年。

當時的美國希望藉由中國牽制日軍以利於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早日得勝,於是軍援及經援大量的湧進重慶。但無心抗日而只急欲滅共以「家天下」的蔣介石則趁此機會大量儲存美援軍事裝備以用之於後的國共內戰。而其家族則大吞美援,中飽私囊。以致當時的西方人士稱蔣介石 (General Chiang Kai-shek) 為 General Cash-My-Check。其結果是蔣介石的國民黨不但沒有抗日而其後也在國共的內戰中因素質低落而兵敗如山倒。

我們現在都知道日本的戰敗並不在中國,也非蘇聯的最後介入,而是敗於美國。在太平洋的一連串失利及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 年 9 月 2 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上簽了投降協定。降書未簽前狐假虎威的國民黨就已宣揚「抗戰勝利」了。好像日本是被中國 (國民黨)打敗似的。

老一輩的台灣人聽到日本兵敗於中國還難以相信,因為他們對日軍雄赳赳氣昂昂的印象良深,很難想像是何方神聖能打敗日本。當中國兵來台灣接收時,老一輩的台灣人於夾道歡迎後可說大開眼界,對中國兵的邋遢有目共睹。雖然不再相信中國兵能打敗日本兵,但卻也保持沉默。而其下一代也因而都一直受到「八年抗戰勝利」這一個口號的洗腦。

中華文化的說文解字──數典忘祖

國共兩黨用以批鬥台灣獨立的武器之一是「台獨是數典忘祖」。這種說法固有其漢文化的背景,但其手法不過是個統戰的伎倆罷了。可笑的是有些綠營人士也依此邏輯去論述為什麼台獨不是數典忘祖,而更有人遠赴中國去參拜他們的祖籍地,以示慎終追遠,不忘本。

祭拜祖先是一種很普遍的文化,不只漢文化與非洲文化,許多歐洲文化也有祭拜祖先的文化遺留。我們也知道台灣的原住民有祖靈之說。在所有文化中只不過漢文化將祭祖文化發揮到淋漓盡致。不但有祖宗牌位的設立,祖譜的編撰,定期的膜拜及特殊的命名法。這也使得一般人將祭拜祖先等同於漢文化。底下我們就來看祖先牌位與祖譜的意義。

祭祖對一個文化的功能來說,不外是祈求該族群的生存與壯大。壯丁的多少是農業社會的生產要素,而這也多少說明了祭祖對農業社會的重要性。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祖宗牌位的來源始於陽物崇拜,也就是一種對fertility deity(繁殖之神)的祭拜,希望能多子多孫。這種繁殖之神在各種文化都有,不計其數。男相女相都有,而女相居多。再說祖譜吧,大部份的祖譜不但不正確,而也常造假。祖譜中是沒有女性的,那就已經錯了一半了。而編寫祖譜的人也常「去蕪存菁」。姓李的人都變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代,而姓曹的不會說他們是曹操的後代。

對祭拜祖先的人來說,你可知道你們祭拜的祖先是誰?就人類的經驗法則來說,大部分人知道養育他們的父母,也大多知道祖父母,但知道曾祖父母的人就不多了。對曾祖父母之前的人就大概都不知道了,頂多是有些傳說而已。很多人誤以為他們的祖先(比方說20代前在中原地區)是兩個,而紛紛的繁殖到他們如今的大家族。這種說法在生物學上及社會學上的一般思考模式下,只對了一半。讓我們來逆向思考一下。

每個人都有一父一母,有兩個祖父,兩個祖母,四個曾祖父,四個曾祖母……,依此類推。也就是說你的祖先數目是2的次方數計算的,是一個geometric progression。當你算到你的前十代時,數目就已達到一千多個人,當你算到前廿代時,你的祖先數目就已達到一百萬人,當你算到前三十代時,你的祖先數目就超過十億人。在這種想法下,你的祖先是誰呢?

了解了你的祖先的龐大數目你就能了解純種是一個可笑的觀念。在東方社會裡因為面像差異不大,「炎黃子孫」之邪說便甚囂塵上。但在美國這個多種族的社會裡,祖先及種族的觀念也都受到了考驗。以美國黑人而言,黑人的定義其實是社會定義而非生物定義。三十多年前路易斯安那州通過議案,若一個人的黑人血液少於32分之一的話,則他可以被當白人,也就是說,若這個人只有一個曾曾祖父母是黑人的話,則他已「漂白」的可以稱白人了。我們就以美國的開國元勳傑佛遜(1801-1809)來說吧,他本人擁有許多黑奴,而當時的南方Federalist Party就謠傳傑佛遜與他的一個女奴Sally Hemings(傑佛遜太太的同父異母姊妹)生有一些子女。1998年科學家用DNA去印證了這個事實。而如今這些奴隸的後代看起來也與一般白人沒有兩樣。而就美國黑人來說,現代的DNA說明了他們百分之十三的血統源於歐洲。要稱美國黑人為非裔美人也只對了一部分。

現代的考古學者說明了人類的祖先是由非洲開始,而遠赴世界各地的。一些新的發現還不斷的在出土中。要說追遠,這些科學家可說是最追遠的。與其向以前那個小部落的酋長燒香膜拜而奉之為黃帝,這些「炎黃子孫」們也該學學這些科學家的追遠,也才不致於「數典忘祖」啊!

權貴留學‧衣冠禽獸

歐美,尤其是美國的高等教育是舉世聞名的。美國的高等教育設備齊全,制度完善,而也產生了許多諾貝爾獎。也如此吧,美國吸引了許多外國學生到美國來深造。以2011-2012年度來說,美國共有764,495名外籍學生。其中大宗是中國(占25.4%),印度(占13.1%),南韓(佔9.5%),台灣則排第六(占3%),日本第七(占2.6%)。老一輩的台灣留學生看這個可能會不勝噓唏。想當年在美國的外籍學生中台灣與印度是最多的,韓國人並不多。當今的日本人有鑑於他們過去二十年來的經濟衰退,也有倡議他們應鼓勵留學的主張。但這是題外話。

國際學生在美國是繳全額學費的,也因而為美國許多大學帶來了額外的資金。有鑑於此,許多美國大學也往外設科系及校區,企圖增加學校的財力。從80年代開始,許多美國大學就開始於國外設校區,有如開連鎖店般。這個趨勢於2008年遠到尖峰,總共有60間美國的大專院校於39個國家開了83個校區。有不少是在阿拉伯國家。以卡達(Qatar)的首府Doha而言,就設有一個Education City,其中就有八個美國的大學設有科系。但目前這個趨勢已緩慢了下來。以日本而言,80年代時有30間美國大專院校於日本設立校區,但目前僅剩兩間,也就是說美國大學發現到外國淘金已不再是個易事了。尤有甚者,許多美國大學的教授也反對學校往外發展。他們認為自由研究是學術的重要精神。若到中國、新加坡或中東國家去開辦校區,則學術自由是會被打折扣的。這就回到留學美國的本意。美國固然開放了高等教育給外國人學習,他們也希望這些來留美的人能夠學到美國的民主文化,而能回到他們的國家推銷美國文化。這個觀念也促使美國於50年代時,建議國民黨開放華僑到台灣讀書,以建立台灣為「自由中國」的形象,以使台灣,而非中國,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堡壘。這也是美國反共度圍堵的策略之一。

問題是,到美國留學的國際學生有沒有學到美國的民主文化與自由精神。

筆者當年還在留學時,是台灣留學生的全盛時期,人數與印度來的留學生不分上下。台灣留學生都參加自己的活動而鮮少參加美國或國際學生的活動。筆者當年常參加一些國際學生及美國學生的活動,但都發現自己是台灣的唯一「代表」。也就是說台灣的留學生除了學校及教學語言的不同外,生活與在台灣沒有兩樣。在這種情況下,要學到美國的民主思想與自由文化,充其量只是皮毛而已。但對有心學習的人而言,可又另當別論了。美國言論自由,資料開放,政治程序一般在透明化下進行,對有心學習美國民主政治的人而言,機會是相當多的。

但對到歐美留學的權貴而言,他們著重的是學位的頭銜與拉一些關係。他們是無心學美國的民主政治的。在阿拉伯之春啟動後,我們看到了三個受西方教育的權貴後裔都主張血腥鎮壓。第一個是利比亞格達費將軍的兒子與接班人Seif al-Islam Qaddafi, 他擁有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頭銜,利比亞內戰爆發後,他可是主戰而非主和或推動民主憲政的。第二個是埃及Hosni Murarak的接班人,他的兒子Gamal Mubarak。Gamal Mubarak擁有埃及及美國大學的MBA學位,卻是個只知道如何貪污並鎮壓埃及人的暴君。第三個是敘利政的Bashar al-Assad,他是在倫敦受訓出來的眼科醫生。殺起人來可是不眨眼的。

中東的權貴後代如此,國民黨的權貴又有何例外。許多國民黨的權貴後代掛著留美的頭銜,但可從來就沒學到美國社會的民主文化與自由精神。其骨子裡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行為上則是貪婪腐敗。其行徑與對岸中國的留學歐美的官二代互為唱和。說明了封建權貴是不可能接受自由民主的現代文明之洗禮的。若有則是有如鳳毛麟角。封建權貴留學歐美國家以取得學位,藉以炫耀其學歷並欲假冒其自由民主的形像,但看穿了只不過是衣冠禽獸而已。

中華文化的說文解字──長安、紐約、拉薩、包容

統派人士頗愛誇噓「中華民族是最具包容性的民族」。這個說法不管在句法上或邏輯上都是說不通的。第一個問題是根本沒有「中華民族」這個東西。現代的民族觀念也不過才兩百年而已,而「中華民族」這個口號也不過是孫文於1918年所寫的「三民主義」中才開始提倡的。他把「中華民族主義」界定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但我們都知道,只有漢滿可說共和,外蒙獨立了,內蒙及回族處於被壓迫的狀況,而藏人的受苦受難令人不勝唏噓,如何說有五族共和的「中華民族」呢?若我們將此句改為「漢文化是一個有包容性的文化」,則多少有其真實性。不過那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

羅馬帝國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帝國。東西羅馬帝國(27 BC-1453 AD)被史家僉認是很有包容力的帝國。軍力強大是羅馬帝國一直能擴張的原因之一,而其軍事將領不乏本土的義大利人,也諸多有猶太人、希臘人及敘利亞人。在二世紀的羅馬有許多鉅富及強人是北非及西班人。而羅馬帝國前後共有147個帝王。在這些帝王中許多不是義大利本土人,而是在西班牙、法國、希臘、北非及敘利亞地區產生的,而也甚至有奴隸的後代。(當今的美國歐巴馬總統是非裔後代,其太太Michelle則是美國奴隸的後代)。羅馬帝國的包容力可見一斑。

與羅馬帝國約同時的唐朝(618-907)是個盛世,也是包容力強的時期。據估計,盛唐的首都長安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外籍人士。這裡面有商人、學者,使者、僧侶、傳教士,而搞不好也有背包客。這些外籍人士自然豐富了唐朝的文化,其影響唐文化的文學、科技、音樂及飲食是不能忽略的。有容乃大可是一個適當的註解。

要了解當年長安的盛世,我們可以拿當今的美國做個對比。美國是當今全球的首富、首強。約約市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屬外籍人士(foreign born)的。除了觀光客外,我們在洛杉磯地區也不時聽到不同的語言之使用。依最近的人口普查顯示,洛杉磯郡中的人口中有35.6%是foreign born,而全加州的foreign born比例是27.2%。移民豐富了美國的文化,也幫助了美國於學術界及科技界執世界之牛耳。

中華文化如今不但不再見包容力,反而變成心胸狹窄,目光如豆的卑劣文化。我們且以漢藏關係來看。中共政權對藏人的迫害可說是欺詐一貫, 趕盡殺絕。藏人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一再的強調,他並不追求西藏的獨立,但只希望能求取西藏文化的自主與延續。即使是這麼謙卑的要求也遭到中共政權的一貫打壓並指控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為「達賴集團」。唐朝盛世已不再,而中華文化是越來越往下坡走了。

盛世的美國人是強調「明天會更好」的,台灣人也應做如是觀。只要我們努力,台灣的明天是會更好的。走下坡的中華文化人是不會有那種觀念的,倒底漢唐盛世已是過去的事。中國人不是喜歡說「一代不如一代」嗎?這種說法其來有自,因為中國的盛世已不再,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中華文化的說文解字──「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語言及文字是一個文化的表徵,但我們若只經由語文及文字去了解一個文化的話,常常會有許多的誤解與錯估。這種現象尤其突顯於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上。歷史悠久的華夏文化自然有其奧妙之處或者說有其”奧”處。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句話流傳已久,而也有許多人相信這句話的表意。但奇妙的是,也只有中國文化中有此口號。我從未聽說日本有「日本人不打日本人」的口號或台灣有「台灣人不打台灣人」的說法。在美國也從未聽過「美國人不打美國人」。就唯獨中國人有這八字真言。這句話所以能夠流傳多少淵源於一些中國民族主義者及被統治者的一廂情願。但這不是本文要探討的要點。事實是,打中國人的大都是中國人,殺中國人的也大都是中國人

我們就以R. J. Rummel的「Death by Government」與「China’s Bloody Century」兩書為佐證。依Rummel的估計,軍閥割據時期,中國死了63萬人,國民黨時期,中國死了兩百七十二萬人,中日戰爭期間中國死了一千萬人,日軍於中國屠殺了四百萬人,國共內戰中國死了約五百萬人。中國「解放」後情況只有更壞。中共建立集權統治初期,中國死了八百四十二萬人,人民公社及大躍進期間死了七百四十七萬人,隨後的飢荒死了一千萬人,文革期間死了七百七十三萬人,改革至今死了八十七萬人。Rummel 之後做了個調整及總結──1928年至1987年間,中國共死了七千六百七十萬人。

除了R. J. Rummel外,也有不同的學者做類似的研究。早在30多年前,中國剛開放不久,就有一個耶魯的經濟學者依中國的人口統計資料,大約估計中國於大躍進期間死亡了兩千參百萬人。而較近的數字則來自一位研究中國農村歷史的Frank Dikotter。據Dikotter的估計,中國於1958年到1962年間共死了四千五百萬人。其中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兩百五十萬人以上)是被刑求至死或屠殺的,其餘則是餓死的。若以毛澤東及蔣介石個人而言,毛澤東在中國殺了三千七百八十二萬人,而蔣介石則屠宰了一千萬人。

中國的近代史是充滿了苦難與血淚的。進入20世紀以來可是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死傷慘重的。中國的文人慣於把中國的苦難歸究於西方列強及日本的侵犯。但事實是大部份的災難是中國人加諸於中國人的。若以這個背景來看,「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可能是一種呼籲。但以字句及行文來看,一般人是把這句話當成是客觀的陳述的。也就是說,他們是相信中國人是不會打中國人的。但事實可不是如此。

美國社會是強調人的言、行、意是要一致的。Say what you mean, mean what you say。但美國人到底是個年輕的民族,怎能與有數千年歷史的華夏文化相比。中國人不只常言行不一致,而也時意有所指。除非你也由那醬缸泡出來,你是無法去了解中華文化的奧義的。但也未必如此。只要你能實事求是,攤開數據並做逆向思考,你就能了解中華文化的涵義及其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