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提到尼克森 (Richard Nixon, 01/09/1913 – 04/22/1994) 就會想到水門案。但尼克森其實是一個頗有政治能力的人物。他最大的興趣是在國際事務。有季辛吉為助手而進行了強權政治。1969 年於越戰進行中尼克森下令侵犯柬埔塞以切斷越共的補給線。他提高了越戰的層面而也影響到了柬埔塞的不穩政局與隨後而來的波帕政權大屠殺。在那中蘇關係緊張的年代,尼克森於1971 年秘密派遣季辛吉到中國為他於1972 年二月到中國做破冰訪問的鋪路工作。1972 年五月尼克森到莫斯科與蘇聯總理布里茲涅夫簽署了已談判兩年的 SALT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限武談判)。1972 年尼克森連任總統大勝。
尼克森於當總統之前曾當過國會議員,參議員,副總統。他的一貫伎倆就是把對手抹黑,影射他的對手與共產黨有關聯。再觀察他強權政治的做法,尼克森可說一向是心術不正。水門案牽涉到於 1972 年總統競選期間尼克森團隊對民主黨總部的不法監聽。當水門案進行的如火如荼時,尼克森於1973 年11 月17 日說 “I am not a crook” (我不是惡棍)。等於是自打耳光。1974 年8 月8 日,在群情壓力及為了避免被彈劾下,尼克森宣布辭職。
談到尼克森就不得不談到於 1972 年總統選舉中慘敗的麥高文 (George McGovern, 07/19/1922 – 10/21/2012)。當年的總統選舉結果的 Electoral College 的比數是 520 比17。麥高文是二次大戰中的轟炸機英雄,也深知戰爭的殘暴與痛苦。1968 年民主黨大會於芝加哥引起了暴動。除了抗議團體多外,芝加哥市及警察之處理不當是導因。之後麥高文出任「民主黨黨結構及黨代表產生辦法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Commission on Party Structure and Delegate Selection),負責民主黨的改造。麥高文削弱了黨中央的權利,強調黨代表的比例產生原則而增加了女性,黑人及青年人的代表。麥高文也增加了總統初選的次數。總的來說麥高文使民主黨的政治運作更民主化,而這也迫使共和黨於日後跟進而使美國的民主政治程序更民主。1970 年參議員麥高文與奧勒岡的參議員 Mark Hatfield 共同提案要美軍於次年由越南撤軍。在提案演說中麥高文指控參院充滿血腥味而參議員們也都間接地造就了越戰中的傷亡。在那年九月的投票中,麥高文與 Hatfield 的提案以 39 比 55 票失敗。提案失敗後的麥高文認為只有當總統一職才可以阻止那無謂而殘酷的越戰。1972 年在排除眾難及跌破專家眼鏡後,麥高文贏得了民主黨的提名而成為總統候選人。麥高文的接受提名演說被認為是最好的演說之一。可惜民主黨黨代表大會會議冗長而等到他開始演說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三點,大部分美國人都沒聽到他的演說。而由於他的自由派作風,許多人也將他與嬉皮及反文化運動者 (Counter Culture) 聯在一起。那一年的總統大選有觀察家將他與尼克森的對決比喻為誠實與希望對抗隱瞞與無望。但麥高文是輸了,而且輸得很慘。但沒幾年後尼克森因石門案而下台,越戰也結束了。多少證明了麥高文的正確。
1972 年已是40 多年前的事了,當年為麥高文助選拉票的年青人如今也都已是老年人了。許多人對那一年的競選記憶頗深。麥高文是一個理想性格很強的人,而他也頗能堅持下去,奮戰到底。這種理想性格的人不多,而我們在台灣的政壇上似乎尚無看到這種人物。相對之下,像尼克森那種心術不正的人比比皆是,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尼克森雖然心術不正,但他確是一個頗有政治能力的人。尼克森因水門案非法監聽一事而下台。相對之下當今的馬政權知法犯法而罔無法紀。非法監聽只是小事,馬政權還與黑道掛勾,貪腐串連,更是無能處理台灣迫切的經濟及社會問題。與馬政權比起來真令人覺的尼克森是可愛的。
政治過程牽涉到社會資源的掌握及重新分配。由於強奪資源而也使得政治人物常是惡形惡狀而吃相難看的很。對從事台灣獨立運動的人而言,政治只是手段,不是目標。若沒有這個認知與理想性格而去從事獨立運動的話,只是掉入了一灘渾水吧了。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馬英九, 越戰, 麥高文, George McGovern, Richard Nixon, 台灣獨立, 尼克森, 水門案 | Leave a comment »